忆张平子先生 岳正华 记得民国二十六年作者在大麓初级中学肄业时,曾听过张平子先生二年国文课(二年级三年级),当时张先生已经在长沙大公报负责,但担负哪一部分工作,作者就分辨不清楚。张先生与当时大麓中学里的黄衍钧、李钖侯、罗味辛诸先生同是长沙时务学堂毕业的学生。前清时候,鼎鼎大名的梁启超先生,还曾在时务学堂里讲学。同时党国元老蔡松坡先生也在时务学堂念过书。 张先生素来喜欢作古诗,当时大公报副刊上时常可以看到,大概的七言为多。可是他却常常要学生用白话作文章,多读胡适蔡元培的作品。现在我还不能忘记张先生戴瓜皮帽,穿蓝长衫,嘻嘻笑笑的神气。 当时担任中学国文教员,每点钟可以拿现洋二块,一个月一个中学教员,可以拿一两百块钱的薪水,物价既低,生活的确是十分优遇。平子先生每天下课总是抽香烟,嚼槟榔,与学生讲笑话。有时也闲话古今文章源流与派别。现在我还记得张先生批评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不能成其为“赋”。虽详细说明其理由,但初中的学生,又如何懂得其中奥妙? 在二十六年七七事变发生以后,海内群情兴奋,新闻报纸尽量鼓吹抗建工作,各项学生运动风起云涌,社会上流传的战事新闻(不是登在报上的新闻)不一而足,于是上国文课的时候我们(当时的同学),要求平子先生讲“时事”,于是天南地北,中英美苏,由大国的战事,一直说到东京,伦敦莫斯科的反响,由军事联系到外交,历史、政治,真是无所不谈,至今回忆,犹觉有余味。 二十六年十二月大麓毕业后,另外升到一个高级中学去念书,对张先生就生疏了。现在又离开学校在社会服了两三年劳务,更无机缘与张先生会面问好。去年作者虽在大公报上写了几篇小文,而认识“先驱”编辑周北溟先生,但始终没有勇气要求周先生陪我去拜一拜多年阔别的老师,其主要的原因就是离开学校到现在,仍是百事无成,一生潦倒,感到惭愧,惭愧。 (原载1944年3月20日长沙《大公报》)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07:22 , Processed in 0.26676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