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大麓中学

2016-10-25 17:4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278|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大麓中学老校园

大麓中学为长沙市九中(今天心区一中)的前身,始建于1921年,原址犁头后街,后迁城北晴佳巷,今址位于城南书院路火把山。该校为湖南高等学堂校友会所创办,袭朱张之盛业,启菁莪之宏规,素有“纳于大麓,吾道南来”之誉,故名大麓。1921年5月,湖南高等学堂校友会乘任凯南由英回国之会,创议开办。11月1日召开成立大会,聘周震鳞为名誉董事,任凯南、仇鳌、贝允昕等为校董,雷铸寰为校长,任凯南主教务,从一开始便奠定了长沙名校的地位。雷铸寰和任凯南都是大名鼎鼎的教育家,都任过湖南大学校长。1922年7月,大麓中学由时务学堂、求实书院、高等学堂三校校友会接办。1927年冬呈请中央大学院立案。

雷铸寰

雷铸寰(1884—1941),字孟强,东安县人。先后肄业于湖南时务学堂、求实书院,湖南高等实业学堂毕业。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萍、浏、醴起义。辛亥革命后在湖南都督府任职,后历任东安县行政事务所所长、嘉禾县长。民国初期,他追随谭延闿、刘人熙匡赞湘政,不遗余力。1916年汤芗铭拥兵祸湘,雷与林支宇、曾继梧等共谋驱逐之计,拥护刘人熙出任湖南都督。在省政府主管教育期间,将当时湖南的工、商、法政三所专科学校合并为湖南大学,并于1926年,出任湖南大学首任校长。

任凯南

任凯南(1884—1949),字拱辰、戆忱, 湘阴县人。湖南高等实业学堂毕业,留学日本、英国。1922 年任湖南省商业专门学校校长,兼省图书馆馆长,并创建大麓中学。1924年至1937 年,先后任湖南大学校长、武汉大学经济学主任。抗战时期,一度任省参议会参议员,不久辞去,潜心教育事业。治学严谨,其经济学造诣与马寅初齐名,有“南任北马”之称。一生自奉菲薄,薪俸之余,大多资助他人读书。任凯南任事大麓中学前后五年。

梁启超题大麓中学校训

    曾任湖南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的梁启超题写大麓学校校训:“自强不息”。其校歌歌词曰:

    湘水兮泱泱,湘山兮簇簇。

    士济跄兮如雷,絃诵雝雝兮大麓。

    大麓树人如树木,灌溉扶持宏化育。

    青年为学如为山,日就月将朝气足。

    始修齐兮讫治平,实践躬行循正鹄。

    整齐严肃日新又新,成德达材兮复兴民族。

    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大麓光华长煜煜。

何键

黄衍钧

1928年何键(字云樵)任湖南省政府主席,1930年大麓中学聘其出任校长。这时雷铸寰和任凯南都已离开该校,由黄衍钧(字僧宝)任副校长(代校长),实际掌管全校工作。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政经系高材生,他为大麓中学的教学和建设“殚精悴虑”,很快使学校后来居上。

大麓中学教舍

大麓中学科学馆

大麓中学名师荟萃,如教务主任李庶熙、国文教员王啸苏、数学教员任邦柱、地理教员傅角今、历史教员黄士衡、英语教员廖六如等等。教育目的,初中采严格主义,以期养成人才教育的健全基础;高中注重人格教育,使成纪律化、科学化。该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高中即办有商科班,后成为中央银行长沙分行经理的辛蘅若即该校的毕业生。大麓中学校舍极其雄伟,为当时长沙学子所羡慕。其时编制为高中5班,初中10班。校园内建有中西合璧的科学馆,还有图书馆、健身房、游泳池等,这在长沙当时的私立学校中实不多见。

1935年,大麓中学积极参加湖南省国民军事训练委员会为抗日救亡运动而组织的学生军训,在第一次总检阅中获“总成绩第一”和“第一学期成绩第一”两项大奖。

大麓学生参加军训场景

大麓军训名誉奖旗

大麓军训名次锦旗

周震鳞题签

1936年,大麓中学印发了《大麓中学十五周年纪念专册》。这部纪念册来头不小,只要看看一些什么人为本书题名、作序、题辞就可以了。纪念专册由辛亥革命元勋周震鳞题签,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作序,中央银行长沙分行经理辛蘅若祝词,著名报人张平子作跋。为该册题辞者有:国父孙中山之子行政院长孙科、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长于右任、教育部长王世杰、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中央政治学院教授程其保、北京大学教授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湖南大学校长黄士衡、交通大学校长黎照寰、长沙市长何元文、省教育厅长朱经农、原国货陈列馆馆长刘廷芳、省建设厅长余籍传等。只要一听这些姓名,就如雷贯耳了。省主席何键作的序言全文如下:

本校成立以来,毕业之士已达三千有余,校中设备亦渐完善,盖由各职教员殚精悴虑,十五载如一日,而后幸睹斯效也,嘻其艰哉。键忝任校长,以他事繁冗,校务多承黄副校长僧宝兄肩负。继自今应如何使校中形式精神皆确应时代所需,上不负为国育才之意,下不失以友辅仁之益。固仍赖职教员诸君子一德一心,努力迈进,延本校无疆之庥也。其为企幸,庸可喻耶。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何键序。

名人题辞之一

名人题辞之二

名人题辞之三

名人题辞之四

何键序言

    纪念册内容十分丰富,分为论著、报告、名录、学生文艺和附录五章,其中有不少既有理论功底,又具历史文献价值的好文章。在论著一章中发表了多位大师对振兴长沙国民教育的高见。在报告一章中,把大麓中学的历史渊源上溯到了戊戌维新时期创办的湖南时务学堂。因为该校为湖南高等学堂同学所创办,而湖南高等学堂的前身之一为求实学堂,求实学堂的前身又是时务学堂。报告中追述了大麓中学十五年来的教务、训育以及体育、军训、童军、消费合作社、学生自治等情况。其中任凯南所撰《大麓学校校史之第一页》详细记载了大麓的艰难创建过程,摘录如下:    

    1920年4月凯南自英归麓山旧友纷纷以此事就商,愚怂愙以专办学校,集中才力,于时主持校友会者为罗君季楷雷君孟强及他同学多人均然其说,遂以是时假府后街曾宅举行大会,而议决此事,分途筹备拟即以次年度开始招生。8月罗君季楷以公往湘西兼代校友会筹集经费。10月还省募款有成,遂以为开办费,次第草拟章程,禀请立案,佃犁头后街房屋置办校具。大麓校之开办第一二年内所招班次均为补习生,校具苟简,房屋狭隘,至下期移居西园谭宅,但新增校具不足以容新来之学子。1922年秋大麓开始招收正式中学生,自大麓补习班成绩优良声誉大振后,湘中各校仿办者渐众,而时局渐定毕业生之能力足升学者亦渐多,于是大麓校招收中学生以始,初以设备与房屋之限制不足以大资发展,故每秋只添招一班谋渐进。大麓校舍建筑之第一期始于1922年而终于民1925年。选址北门晴佳巷,向长沙关租借此地,当时长沙关监督为仇君亦山所兼署,仇君为最热心赞助此校之一人,故租借契约不久即成立。建筑之计划与监工,实蔡君泽奉前后担任之,当大麓校成立时蔡君已自日归,从事教育会图书馆之建筑。当时校费既绌,而同学中又无财力丰足能垫款兴工者。故采自备材料包工建筑之策,1922年春长湘公司包拆长沙旧城以资本不足邀股合办,校友中不乏兴其事者。故由校垫资本数百元,而以价买城砖粗石为条件参加之,前后购得城砖五万余口、鱼头石若干方,于是筑基之料备而以是冬完成屋基。为节省建筑费,学校派人往湘西、湘南二处采木,钟君震坤慨然身任其事,自集巨费并以学校所购少数之款乃得成行,迨达到湘南已夏汛期过,故迟至次年乃得运木返长。1924年春,校中决计排百难以完成进行将及两年之建筑,购办砖瓦石料招集土木诸行,百堵皆兴期于速成,集合校中所能挪移之资金,外间所募集之捐款,不足济之以合会,又不足济之以私人借款,万方搜括全校同人动员,凯南身居其间志中馁者数已,幸赖友朋同心相应,而工友之从事建筑者又不我遐弃,故能于1925秋季告厥成功。

    何键主湘后,政府增加了对大麓的补助。长沙档案馆藏1935年出版的《长沙市指南》记载了政府每年对各私立学校的补助,大麓为16768元,其他各校为:兑泽18168元,明德18000元,周南18000元,广益16628元,衡湘14400元,文艺14400元,复初11200元,明宪11200元,育才8400元,含光7158元,广雅6930元,协均3940元,艺芳3600元…… 可见大麓是比较高的。

从时务学堂、求实书院说到高等学堂

滕文昭  

湖南之有学校也,始之者时务学堂,继之者求实书院,而承求实之后者高等学堂。故三校之在湖南,盖实“道南一脉”也。而大麓中学为湖南高等学堂同学所创办,故亦“道南一脉”也。其师生之散布于省内外者,出处进退,皆各有切实事业,特分条列举于次。

时务学堂故址

一、历史

甲午中东战后,清廷鉴于守旧之不足以立国,朝野维新者流始有改革政治之主张。而百务进行,非人才莫举;人才养成,非教育莫由。于是全国二十三行省始有设立学校之建议。时抚湘者为义宁陈公右铭、臬司为嘉应黄公公度。二公在当时号明达,为政界有数人物。绅士中如浏阳谭壮飞、凤凰熊秉三诸公,皆学识卓越,奋发有为。一时萃聚湘垣,志同道合,乃于前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议设湖南时务学堂,校址今中山西路泰豫旅馆是也。全省学生额定一百二十名,分甲乙丙三班招考,以陈公右铭、黄公公度为主办,熊公秉三为总理。堂中设管理一人,即佛学大家杨仁山也。聘新会梁任公为总教,广东韩文举、叶觉迈、欧榘甲与浏阳唐佛尘诸先生为分教,吴县李维格为英文教习,黄陂许奎垣为算术教习。总教以时讲演,学生每日除听讲外,选阅中西有用书籍,果读书有得,即笔之于册,先陈分教改正,再陈总教评定,月终以积分与学生日记有心得者,登诸报章。是为时务办法大略。

时务学堂教习(左起):叶觉迈 谭嗣同 王史 欧榘甲 熊希龄 韩文举 唐才常 李维格

迨二十四年戊戌八月政变,新机忽停,二十五年己亥改为湖南求实书院,校址初仍时务之旧,至五月始迁落星田湖南最初之武备学堂,即吴愙斋中丞之求贤馆,今之湖南建设厅也。改以藩司为总办,院中设监督一人,就州县候补班选用。设管理一人,监学二人,聘湘阴郭复初、吴孟笃为中学教习,广东某君为英文教习,许奎垣为算学教习。学生每日读经阅史,人一功课表,阅经史自某句起,讫某句止,皆详载于上。每日上午上中学讲堂,各以经史细阅,遇有疑难,即质问教习。读书有心得,日必作札记数条,陈诸教习。下午上英、算讲堂。夜来窗下阅读诗文,二更始止。月终各以所积分数,榜揭一次,以验学业之增进。每月初一日课经义一二篇,十一日课史论一二篇,二十一日课时艺一篇、诗一首,以验其文章之增进,盖以学校论,学科容有未备,以读书论,则情神专一,用心不纷,闲暇时多,友朋聚处,互相质证,常资启发,实一完善之国学馆也。是为求实办法大略。

二十六年庚子,聘长沙严秬香为总教,长沙袁叔舆、善化吕菊人为分教,算学仍为许奎垣。二十七年辛丑改为湖南求实大学堂,聘湘潭黄曙轩为总教,平江苏厚康与吕菊人为分教,算学仍为许奎垣。时庚子拳变,京师陷于八国联军。及辛丑约成,清廷乃改易学制,重事维新。下年聘湘乡葛心水为西学教习,讲声、光、化、电、天文、地理、测绘诸学。二十八年壬辰,聘善化俞伯钧为总教,苏厚康、吕菊人、葛心水、许奎垣仍旧。

二十九年癸酉,时南皮张文襄已奏定全国各项学堂章程,各省省会设高等学堂。于是求实始易名为高等学堂,一切教科皆照欧美学堂办理,设备较前完备。时以俞伯钧为总理,聘湘潭胡子靖为监督,俞经贻为管理,聘湘潭胡子瑞为经学教习,善化皮鹿门为史学教习,宁乡周道腴为地理教习,许奎垣为算学教习,其他教习则予忘之矣。三十年甲戌,聘丹徒陈庆年为监督,周道腴为教务长,始添招三班。时求实学生存者,名为老甲班。本年添招一班为新甲班,次为乙班、丙班,其后老甲班一部入城南全省师范,一部送东洋,是为三校变迁之始末。

二、学术

三校学生,率皆生于前清光绪时代,畴昔所受之教育,大半道则文、周、孔、孟。文则班、马、左、庄,哲则周、程、朱、张,学则许、郑、杜、马,俱确深造,其在本省颇服膺于王船山、魏默深、邓湘皋、曾文正、吴南屏、郭养知之文学,而向往于陶文毅、胡文忠、左文襄、罗忠节、江忠烈、李忠武之事功。及戊戌维新,梁任公总教于时务学堂,本其师南海先生学说,提倡春秋三世与孔子改制之义。当时议论发皇,颇能一新耳目。其学生奋发兴起,蒸蒸日上,是为湖南学术变化之新机。己亥以后,如郭复初、苏厚康本吾湘国学大师王葵园之学说,提倡经史词章之学;严秬香、黄曙轩提倡程朱义理之学;皮鹿门学贯汉宋,汉学集大成于郑康成,宋学集大成于朱晦菴,两家学说皆能融会贯通,不惟能谈其理,并能详举其词。故三校同人于中学较有功底,悉得于诸先生所教授。至于学风则时务激扬蹈励,精神振奋;求实则笃实迈进,务为有本之学;高等则研精科学,朝气勃勃,皆有可述者也。

三、事业

三校学生自出校后,有毕业于国内者,有毕业于国外者。其服务于省内外者,在师生中如梁任公之创办时务、新民、丛报、庸言诸报,开通全国风气,以启中国维新之局。唐佛尘、林圭、唐才质、李炳寰、田邦璿、蔡钟浩等之起义汉上,成仁湘鄂。陈星台之发愤蹈海,蔡松坡反正于云南,李燮和反正于沪上,以成辛亥革命。民国而还,熊秉三组织内阁,整理全国政治,梁任公改革全国司法制度,范源濓整理全国教育,王正廷主持全国外交,仇蕴存主持全国舆论,不惜杀身以殉其主义,张毓鲲之办中央军事参议院,从容镇定,诸事就理,余松筠之服务实业,整理矿务,切实从事,成绩卓然。其在本省如周道腴、仇亦山、赵赋箴之提倡革命,陈夙荒、仇亦山、周扱寰、仇麐生之主持全省教育、民政、财政、交通,而陈夙荒之办楚怡中小实业诸校,胡子靖之办明德中学,曹子谷之办文艺中学,任戆忱之办大麓学校,雷孟强之办濓溪中学,皆确有主张,其精神意志,历数十年而一新。曾凤岗主持全省民政,总办全省地方自治,皆能统筹全局,规划远大,而存心公正,处己廉洁,尤可钦佩。王右曾从财政二十余年,专心一职,始终不懈,公余读书,复多见地。李抱一之办大公报,主持舆论,毫无诡随,暇则读书,著述斐然。黄僧宝之奔走革命,在沪在鄂在湘几乎无役不从,返国后舍弃一切办理大麓中学。任佩琨之办广益中学,皆能专心致志,日图改进。是皆三校豪杰之士,而确有成绩可传者也。

四、责任

湖南已往之道德、学问、文章、事功,恒出于岳麓、城南、求实三书院。自三校成立,三书院之地位,至此告终。当新旧学术绝续之交,前以承湖湘数千年之风教,后以开全省七十五县之文化。三校之历史,至清亡而结束;三校之事业,自民国而开始。同人所负之责任与地位之关系,至为重要。兹当大麓学校十五周年成立纪念,文昭躬遇盛会,谨贡一言,以庆祝三校同人之事业发扬光大。而国难临头,幸则疆土保存,得为中国之人民;不幸则致命遂志,期作沅湘之雄鬼。尤望三校同人以诚心毅力,领导众志成城之学生,置生死成败于不顾,从事于唯一之救国事业。国存与存,国亡与亡,鞠躬尽瘁,百折不挠。是此文也,谓之庆祝大麓学校可,谓之记载三校历史可,谓之与三校同人互相勉励亦可。时丙子孟冬月,湘西滕文昭述。

按:本文原载1936年《大麓中学十五周年纪念专册》。

(转自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版《长沙百年名校》陈先枢撰稿)

上一篇:福湘女中下一篇:广雅中学 行素中学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1 07:15 , Processed in 0.12299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