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云中学荷花池老大门 岳云中学创办于清宣统元年(1909),初名为“湖南南路公学堂”,校址设在长沙戥子桥。民国元年(1912),更名为“湖南第二公学校”,校址设长沙荷花池。以后先后改名“湖南私立岳云中学”、“湖南省立岳云中学”、“衡山第一中学”、“南岳第一中学”等,今为衡山县岳云中学。 岳云中学办公大楼中为陈宜诚纪念碑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l938年,校本部从长沙迁南岳,再迁白果。1944年6月,白果、南岳先后被日军占领,学校迁往安化蓝田(今涟源市)六亩塘。1946年2月,学校迁回南岳,定南岳为永久校址。其址为宋代文定书院、明代甘泉书院故址,属湖湘学派发祥地之一。1951年11月,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湖南省立岳云中学”。以后数度更名。1984年3月,恢复 “岳云中学”校名。 岳云中学白果校舍 岳云中学蓝田办公室 岳云中学南岳校园 岳云中学创始人何炳麟,早年留学日本,目睹明治维新的巨大成就和日本私立学校的办学成绩,回国后,吸取其经验,注意民主办学。民主办学的方式之一是值周生会议制度,即每周召开一次有行政人员、教师代表参加的值周生会议,听取各班值周生汇报,内容包括教师教学、学生生活、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和意见。校领导当场对所反映的意见予以答复或说明。值周生散会后回班传达,工作人员留下继续开会研究,部署本周工作。这一制度,能使下情上报,上情下达,从而推动了学校工作的不断改进。民主办学的另一方式是允许学生“冲”老师。所谓“冲”老师,就是在新聘教员上第一节课时,学生可就本科教学内容向新老师质疑问难。老师若难以解答,便会知难而退,而留下来的,一般都能得到学生的拥护与欢迎。学校还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从教学效果和工作态度上考察教师,对水平低或工作责任感不强的,及时予以解聘。 何炳麟任校长之初,就提出“聘请好老师,招收好学生,办成好学校”的“三好”口号,十分注意延聘社会上学有所成、热心教育的知识分子来校任教。五四运动前后,在湖南教育界享有盛名的何叔衡和徐特立,著名学者符定一和赵景深都曾应聘到校授课。1920年,何校长不惜以重金(月薪高于一般语文、数学教师),从北京聘来体育教员朱恩德,主持体育教学。朱是河北省篮球队的主力,曾获远东运动会十项全能运动员称号。朱来岳云后,改革体育教学内容,组织晨操,建立球队与田径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一时开风气之先,岳云体育的发展也从此起步。继朱恩德之后,又先后聘请名师金兆均、陈奎生主持体育。 第一届中华运动会岳云获奖选手 第二届中华运动会岳云获奖选手 第三届中华运动会岳云获奖选手 第七次省运会岳云获奖蓝球队 1918年,何炳麟校长在办公楼正厅墙壁上大书“勤恪忠毅”四字作为校训,以期培养学生具有勤劳、守法、服务、向上的品德。校歌歌词云: 衡岳之气苍苍,化作云兮飞扬。 为霖为雨兮,普及七泽三湘。 溉中华兮增国光,自强不息修与藏。 霖兮雨兮,大哉岳云毋相忘。 l924年,根据校训精神,以较为具体的形式规定学生修养的十项标准,即自重、谦和、规律、友爱、互助、忠实、进取、节俭、整洁、快乐。l937年3月,经过修正的该校学则,专门列有训育一章,共九条,其中规定每期给学生进行操行鉴定,分甲乙丙丁四等。丁等为不及格,勒令退学。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学校制订了“生活规律”60条,分为礼节、服装、教室、体育、自修室、寝室、食堂、清洁卫生、请假等9项。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岳云对学生的管理是极其严格的,以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严格训练养成学生的优良品德。 1924年岳云中学毕业证 为了使中学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岳云中学从1917年试行分科制。高中阶段分文科、理科、工科、商科,并在校内设金工场、木工场和贩卖部,供各科学生实习。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又举办体育专修科、艺术专修科、教育专修科。抗日战争时期迁出长沙后,还特地在南岳开办岳云高级农校,并于1942年在衡山观湘洲兴建果园,大植柑橘,为教学、生产建立基地。以上各个专科,为社会造就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蒋介石为岳云三十周年校庆题词 林森为岳云三十周年校庆题词 张治中为岳云三十周年校庆题词 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除试办分科、专科外,到1921年秋,还在教学中试行了能力分组。将全校英语、数学两科,各分为7 个能力组教学,完全打破班级界限,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学习能力,选组上课。能力分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变化的情况,随时升级。每科学完最高一组,通过考试,即算结业。这种能力分组办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便于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由于受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传统影响,新式学校在湖南开办十多年后,仍实行男女分校。l921年夏,杨开慧、蒋玮(即丁玲)、王佩琼、周毓明、许文煊、杨没累等6名女生,原在福湘女中和周南女中就读,经毛泽东和其他几个教师的推荐,要求转入岳云学习。何校长为此专门召开校董会,讨论修订旁听生章程,决定接收这6个学生入学,编在1日制第14班。这一决议,开全省中学男女同校的新风,为湖南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长沙《大公报》对此作了专门报道,称之为“湖南学界的光荣”。毛泽东于1921年9月28日致萧子昇的信中也说:“男女共学,亦一新生面也。” 百年来,学校共培养高初中、专修科毕业生近5万人,半数以上升入大专院校深造,政界要人、军事将领、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层出不穷。其中佼佼者有革命先驱杨开慧、李启汉、何孟雄、潘心元,军事将领邓华、成普,政界名流李锐、马鹤凌,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薰、孟少农、曹建猷,中国工程院院士钟训正,文学家丁玲、叶紫、黎锦明、洛夫,音乐家贺绿汀,抗战英烈文立正、罗芳畦、杨一楚,抗日名将黄杰、刘咏尧、袁朴、廖耀湘、侯吉晖、吴光朝等。 附 何炳麟传略 衡山县政协 何炳麟 何炳麟(1877—1966),字迥程,湖南酃县(今炎陵县)人,岳云中学创办者。少年时在蒙馆与书院读孔孟书,l900年参加衡州府试,中秀才。l901年考入武昌文科普通学堂,开始接触近代科学;第二年转学长沙湖南师范馆。l903年,参加官费留日考试被录取,同年8月,进东京工业学校电气科学习。1908年10月,请假回家探亲,被留日满族学生诬告行刺,到长沙即被扣留,撤消官费,不能再去日本卒业。不久,应聘到湖南高等实业学堂、湖南省立优级师范学堂任教,主讲几何与用器画(制图学),所编《几何图学教科书》被各高等、中等学校采用作教本,名噪一时,被誉为湖南制图学教学的开山祖。 岳云中学教学楼 岳云中学大礼堂 岳云中学办公室 岳云中学算学教室 岳云中学文学实验室 岳云中学音乐室 岳云中学画室 岳云中学健身房 岳云中学理化实验室 岳云中学金工实习场 何炳麟认为:“欲兴邦国,必兴科学,欲兴科学,必先培育人才。”乃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2月,邀集湘南人士刘光前、唐瞻云等l5人,集资2500元,创办湖南南路公学堂于长沙;1912年2月改名湖南第二公学校。“三年之间,校长七易,校舍六迁,风雨飘摇,迄无宁岁”(何炳麟《岳云十五周年纪念册》序言)。同年7月,校长唐瞻云辞职,公推何炳麟继任,他感到大家都不愿久任校长,实因困难太大,担子太重,于是挺身而出,毅然挑起重担。1914年2月,学校改名湖南私立岳云中学。从此何炳麟以校为家,将毕生精力献给岳云,担任校长50余年。他接任校长后,首先确定校址于长沙荷花池,接着逐年扩建校舍。为了筹集办学经费,他到处奔走呼吁,求人相助。当年的湖南私立中学,校方多投靠官场以取得资助,何炳麟却不如此,而依靠朋友与校友。1916年10月,郴县名中医陈宜诚捐银l8000两,为学校添购图书、仪器、标本、工场器械,充实教学设备。l917年,陈又捐赠5个班(旧制第7班至ll班)学生的学费,每年每班700元,从入学直到毕业。一批家境清贫、品学兼优的学生得以免缴学费而入学,解决了优生的来源问题。为了纪念陈宜诚对岳云的贡献,何炳麟曾在长沙经武门内为他建立了纪念碑。何炳麟自己十分廉洁,他曾激昂地说:“办学敛钱,天诛地灭。”30年代,他本人月薪100元,低于教导主任。1931年校董事会决定校长室每月开支40元办公费,他坚持不领。1933年1月,在校董事会一再催促下,才将这笔钱专折存入银行,作为学校百年基金。他的个人生活也异常俭朴,经常穿一件蓝布长衫,过冬靠一件旧棉袄,60岁时才穿上校友送他的一件皮袍。 陈宜诚 何炳麟坚持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宗旨,视教育为清高的事业,反对把学校变成达官贵人追名逐利之所。他一生不加入国民党,始终同国民党保持距离。何炳麟办学,倡导德、智、体全面发展。1918年,他提出以“勤、恪、忠、毅”为校训,以培养学生耐劳、守法、服务、向上之精神。几十年围绕校训,给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如缺席晨操一次或作业一次不交,即作旷课一节论;一学期旷课l8节即除名。何炳麟立法执法,不徇私情,他儿子某期旷课l8小时,教导主任迟迟未执行规定,他知道后,亲自书贴布告,开除出校。 何炳麟最钦佩蔡元培的办学精神,用人唯贤唯才。他说:“误人子弟,男盗女娼。”所聘教员不论名位多高,如果不负责任,断然解聘。20年代初,在湖南教育界享有盛名的徐特立、何叔衡等都曾应聘来校任教。他又倡导“校友治校”,新中国成立前,岳云的领导骨干和绝大部分教职员,都由校友担任。他们在校工作l0年、20 年、30年,有的甚至终老于校。何炳麟平易近人,待人诚恳宽厚,用人不疑,大胆信任。他和全校教职工打成一片,没有隔阂,大家被他的办学精神所感召,都愿与他同甘共苦,团结奋斗。 岳云中学南岳校门 岳云中学南岳运动场 何炳麟办学,随着时代的进展而不断改革创新。早在1917 年,他针对当时普通中学的课程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要的弊端,在岳云试行分科制,将新招各班分为农、工、商、文等科,并在校外设农场、校内设金工场、木工场和贩卖部,供各科学员实习。1921年,开始招收女生旁听,接受杨开慧、蒋玮(丁玲)等6人转学,震动长沙,开湖南中学男女同校之先声,报纸称为“学界的光荣”。中学由旧制四年改为初、高中三三制,湖南省也从岳云中学开始(1922年秋)实行。1922—1924年间,应社会的需要,他又在岳云先后开办体育、艺术、教育三个专修科。 1938年被长沙大火焚毁的岳云中学荷花池校舍 白果楚南桥 岳云中学蓝田教职员宿舍 1947年岳云中学南岳校园 1934年夏,何炳麟到南岳避暑,发现这里环境优美,于是在半山亭租得水田和山地ll0多亩,准备在南岳办学。1935年5月,向衡山教育、财政两局租得南岳衡岳冲紫云书院旧址,计水田23 亩并附近山地一大块,开始修建校舍。次年4月,向衡山教育局租得南岳岳北街旷家垸子水田22亩多,辟为果园。l937年4月,又在南岳东郊租得何家山地400余亩。他统一规划,以紫云书院水田为苗圃,指定附近山地为第一林场,而以半山亭一片山地为第二林场.以何家山地为第三林场,奠定了学农、学林基地。1936年5月增设农校一所,名为“湖南私立岳云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同年9月,招收农科一班。 卢沟桥事变后,长沙屡遭日机轰炸,l938年2月,岳云全部迁来南岳。同年10月,因校舍被军政部占用,又迁衡山白果镇。1944年白果镇沦陷后,再迁蓝田(今属涟源)。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2月,迁回南岳,确定为永久校址。在这四次大迁徙中,岳云所遇到的困难不亚于开办时期,但都在何炳麟的领导下渡过难关。新中国成立后,岳云由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公立,何炳麟仍然担任校长。l956年6月27日,岳云(当时改名为衡山一中)隆重举行大会,热烈祝贺何炳麟教学50周年及八十寿辰。7月10日,省教育界在长沙举行座谈会,副省长谭余保代表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将“从事教育工作五十年成绩卓著”的奖状授给他,省教育厅和省教育工会联合赠送一幅《松鹤遐龄》的湘绣。他还先后担任省第一、第二、第三届人民代表,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教育工会副主席、省政协副主席、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57年2 月,他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并被选为民进长沙主委。1959年4月在全国政协三届一次会议期间,受到毛泽东主席的单独接见。 1966年10月,何炳麟病逝于长沙,享年90岁。 按:本文录自《湖南近现代名校史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年。 (转自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版《长沙百年名校》陈先枢撰稿)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07:05 , Processed in 0.21481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