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讯(记者 周和平)连日来,随着频频拉响的橙色高温预警,长沙盛夏已开启“火炉模式”。分享大西瓜、来一扎冰啤酒、泡进游泳池……酷暑中,丰富多彩的“暑生活”顿时让这个原本燥热的都市变得清凉起来。如果时光回转到80多年前的盛夏,彼时省会长沙的“暑生活”又是怎样一番情景?本期“档案里的长沙”,打开市档案馆馆藏的《长沙市指南》档案,穿越时空隧道,一起感受80多年前长沙的“暑生活”。 档案史志 1932年长沙最高温飙到38.9摄氏度 80多年前长沙的气候如何?夏天是否也是“火炉”?在长沙市档案馆,被誉为“胜过浏览游记、县志十百倍”的《长沙市指南》,内容包罗万象。这本1934年1月初版的《长沙市指南》,在当时可谓“风行一时”,后来连续两次再版。 “长沙古称卑湿地,盖以地临湘江,岳麓诸峰近为屏障,是以春夏每多连雨,气蒸郁物,易生霉菌。”《长沙市指南》在“气候”章节中介绍,长沙夏季温度平均在华氏90度(32.2摄氏度)左右,1932年,天气酷热,最高气温在华氏99度(37.2摄氏度),甚至到102度(38.9摄氏度)。“皆为从来未有之奇温也。”作者邹欠白描述。 “饮冰室则颇发达,所售者有刨冰、汽水、果子露、冰淇淋等……”那个年代盛夏的高温,市民们纷纷以“冰”消暑,饮冰室除一般小贩摆摊担于街头路旁外,多临时附设于其他商店中;至于游泳:“本市青年会,虽早有游泳池之设备,惟限于会员使用,难期普及。近年省立公共体育场,鉴于游泳之重要,特辟公共游泳池一所于场右,并订有游泳规则,取费亦廉,惟参加人数略有限制。” 档案钩沉 名演员曾当咖啡店服务员 除了饮冰室,80多年前的盛夏,经济条件好的市民还可以来杯咖啡冷饮,至于夜点,则“向无夜市”。“咖啡店之于长沙,不甚发达,或附设于戏院中,或附设于饭店内,并无专营斯业者。”《长沙市指南》介绍。 咖啡店尽管少却也精、美。根据《长沙市指南》描述,其设备趋于欧化、清洁而精美,所售者不限于咖啡一种,还有西菜或西点。那时,设在远东戏院的咖啡店,为长沙第一家,其服务员多为年轻女性,其中就有当时为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演员的胡萍及胡英,是轰动一时的摩登女郎。 当时不少纨绔子弟,为一睹明星风采,可谓趋之若鹜,有仅消费一二角,给小费却达一二元之多的。然而,该情况不久受到当时舆论攻击,胡萍及胡英随后去了上海,咖啡店生意很快冷清下来,“无复昔日之盛矣”。 据相关记载,胡萍出身于长沙贫民窟,年幼的她不得不边读书边打工。1930年前后,胡萍在周南中学就读。1931年进入电影界。1932年,她自编自演了影片《姊妹的悲剧》,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创作和表演才能,此后人气一路上涨。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13:19 , Processed in 0.1018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