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棕编就是用“全棕派”手法编出来的。熊文 摄 “这是我指导学生沈志华完成的,至少价值两万元。”昨日,家住开福区蒋家垅社区的棕编老艺人罗俊扬拿出一幅历时一个月才完成的大幅棕编壁挂《天心阁》,高兴地对记者说。本期《街坊故事会》将向您讲述一位老顽童致力于发展民间艺术的故事。《街坊故事会》继续向亲爱的街坊邻居征集新闻线索,如有线索,请致电晚报热线96333转《街坊故事会》或上长沙晚报官方微博,线索一经采用,必付优酬。 惊叹 棕编螳螂以假乱真 昨日下午,记者走进75岁的罗俊扬老人家。刚进门,首先看到正对门的墙壁上挂着一个“长沙棕编艺术舍”的匾,匾的旁边,分别是两幅棕编画,一幅是《兰亭图》,另一幅是《光耀万年》,匾的下面,是棕编的立体《秋思图》。 在罗老书房的一个柜子里,摆着很多棕编昆虫类动物,如螳螂、蜻蜓、蝴蝶、蚱蜢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罗老说着拿了两只“螳螂”出来并排摆在一起,称其中一个是棕编,一个是标本,记者看了半天,还真无法判断哪只是真哪只是假。 罗老老家在长沙县高桥镇白石村。他说,在家乡,棕编在清光绪年间就已经盛行,那时棕编制成的小玩意特别逼真,“做一只蚱蜢扔在地上,鸡一口就啄掉!”后来,棕编逐渐演变成给老人祝寿的礼物。比如老人过寿,给其送上一只寓意“喜上加喜”的棕编喜鹊,会增添不少喜庆。 遗憾 老手艺慢慢被人淡忘了 罗老说,2007年,他看到一则消息,长沙市文化局正在开展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项活动,其中一个项目便是收集棕编。这一下子便勾起了他儿时美好的回忆。但到现场一看,很多棕编不是那么回事,“很多棕编不仅用材简单,而且也没有追求造型的神形兼似。”罗老说,现在由于孩子们玩的东西多了,“这门手艺慢慢被人淡忘了。” 回到家后,他同女儿罗忖一道开始制作棕编,扛起了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的大旗。到目前,罗老已完成10幅作品。在制作过程中,罗老用棕枝刻锉成人的面孔、手足;用棕鞘编制人物的服装;用植毛法提取棕纤维,制作人物的须发和动物的皮毛;用棕叶、棕衣制作成高山、流水、原野、烟云等作为景物;用置景法将棕制的树木、竹子、桥梁、船筏、亭榭等置入景物中……作品无一不活灵活现。 开心 我要努力和时间赛跑 罗老说,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了解棕编。随着他的作品开始出现在展览馆等一些公共场合,并经媒体报道后,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这一古老而高雅的艺术品。有的人找上门来,愿意出数万元高价购买他的作品。但罗老一一拒绝了,他说,有人欣赏自己的作品,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但“我之所以这么拼命地与时间赛跑,日复一日地编制作品,只是希望有人来学习、传承,把这项传统工艺发扬光大”。 据介绍,罗老目前已经收了20多名徒弟。其中有曾经是“纯叶派”艺人的汨罗人周安民,还有一对美术专业出生的研究生夫妇。罗老说,有了这些人的加入,棕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产品,就会“与时俱进”,制作观念、制作工艺、制作技术跟上时代的步伐,永远传承下去。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09:27 , Processed in 0.09459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