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民国时,在长沙生下三胞胎遇到难题

2015-11-6 09:1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69| 评论: 0|来自: 长沙晚报

  文/任大猛 

  陈海鹏幼子生下三胞胎,发愁婴儿“谁来养”

  多子多福,这是一些中国人的传统生育观念。不过在70多年前的长沙城内,有一位名人之后,忽然一次就生下三胞胎,他不得不考虑起省城长沙的生活成本来,即谁来养活这三个孩子?

  他联想到,数月前,长沙也有位叫彭桂生的人,他的妻子也是一次就生下三胞胎,湖南省主席何键特意为这个会生育的“英雄家庭”,予以奖励,于是他也呈请政府希望获得同等待遇。

  这位名人之后叫做陈志清,他的父亲是闻名晚清、后在长沙北门外新河养鸭的前清水师提督陈海鹏。不过陈海鹏在清末即已故去,他的幼子陈志清在长沙平静地生活着。

  1937年2月1日陈志清因妻子陈张氏忽然产下三胞胎,一贯低调的陈海鹏幼子陈志清,反复思考二十多天后,出于对生活成本陡然提高并无以为生的焦虑,1937年2月24日,决定向当时湖南省主席何键写信,请求“援引前例”,对他家生下三胞胎也予以“生育奖励”。

  陈志清在信中称,他家现住长沙市南门外沙河街东头礼贤街民庄巷4号,先父海鹏公曾膺前清水师提督,鼎革以还,家道中落,既乏生产,又赋闲家居。“现妻子张氏,于本年2月1日,一胎产三男,虽获人瑞征祥,实感抚养无术”。陈志清给湖南省主席何键戴高帽子说:“何公主政三湘,德沛群黎,化育所及,祥瑞迭呈”,并提到,自己家生下三胞胎前,何键曾对一位叫彭桂生的妻子李氏“一产三男”,予以“人瑞”旌奖,是否对他也可援引先例,矜念自己的贫寒,予以奖励,以资对“一产三胎”的抚养。

  何键接到求援信后,马上派出湖南省会公安局第二公安分局局长曹铎前往南门口沙河街调查。据调查得知,陈志清之妻陈张氏确实在本月一日由湖南产科医院医师接产三男,相貌体格,均相类似。曹局长还看到,长沙城内好看热闹的人群,络绎不绝前往沙河街探视陈家三胞胎,作为世家子弟的陈海鹏幼子陈志清家,确实家道已经中落,生活陷入困窘,如果不进行较优厚的奖励,想要养活这三胞胎,确有一定难度。何键得到以上汇报后,迅即拨款,对陈志清“一胎三男”予以“表彰奖励”。

  生育不再是难题,何键不得不取消对多生者的奖励

  在对陈海鹏幼子陈志清家予以生育奖励后,何键忽然发现,和早几年相比,生育在湖南省城长沙似乎“不再是难题”。

  陈志清被奖励后,顿时形成名人示范效应。湖南省民政厅长凌璋不久就接到湖南省会公安局转来的数份呈文称:除陈志清家一产生下三胞胎男孩外,现湖南省各地又发现另外四起三胞胎,即长沙县张明氏一胎生下二男一女,益阳县龙钟氏一胎生下三女,桃源县郭欧氏一胎生下三女,龙山县胡陈氏一胎生下三男等,他们也希望得到一定的奖励。

  为此湖南省府特对上述各户,均予奖励200元,以示激励。总计此次共奖励了6对三胞胎计18位男女婴儿的家庭,共计1200元。

  湖南省主席何键忽然发现当时生育三胞胎好像并不太难,而且成活率也特别高。他特别批示,“以后湖南各县市,如有此类事件发生,不得再行援例奖励。”

  被日寇侵华战争打断的湖南产院优生计划

  为何湖南在抗日战争前会“突然”出现如此多的三胞胎?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湖南产院等新式医院实施“新法助产”在全省推广,新生婴儿成活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晚清末至民国初,包括长沙在内的湖南省内各地,婴儿高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湖南本地此时一直流传“只见娘怀肚,不见崽走路”的谚语;无知者更认为妇女因生产而遇难是“血湖鬼”在作祟。

  从清宣统二年(1910年)开始,长沙城内已有日本医生在长沙黎家坡开设女医院,进行新法助产接生。民国创建后,湘雅医院于1913年始设妇女护病讲习科,1919年湘雅医院正式对外设立产室,由留美妇产科医师吴立清接生,至1924年湘雅医院设立产前门诊,努力降低门诊费。

  而更大程度保障母婴平安的新法助产直到1934年9月长沙市西牌楼湖南产院成立后才得以在长沙乃至湖南全面推行及普及。此前,湖南各医院新法接生,收费很贵,一般从十余元至二十余元不等,一般人士,均感不便。湖南产院成立后,医师和助产士每次到家中接生,只要之前曾在湖南产院门诊过,收费仅为3元,如果确系难产,湖南产院与湘雅医院订有特约,可直接到湘雅医院接生,并享受最低价优惠,而赤贫者甚至完全免费。

  1937年长沙《力报》报道,作为“新法助产先锋”的湖南产院,从开张那天起,每日门诊即达四五十人,每月接生70人。湖南产院之所以能提供近乎公益的服务,是因湖南产院为官办性质,直属湖南省民政厅,而湖南产院院长由湘雅医院妇产科主任女医师李瑞麟兼任,则为湖南产院提供了专业上的全面支撑。开办之初湖南省民政厅即对湖南产院津贴开办费6千元,每月发给经常费490元。

  起初湖南产院因院址狭窄,接诊工作,主要为上门接生。在湖南产院本部设有门诊,门诊费极便宜,初诊费号金1角,复诊全免。而上门接生时,凡在湖南产院经过产前检验的,仅出材料费3元,没有检查过的则收费6元,贫者酌免。1936年,湖南产院搬出西牌楼,这时该院添设住院部,政府津贴设置费达3000元。当时,湖南产院专业医师上门接生的区域城北以湘雅马路为界,城西以湘江为界。每周一三五上午增设半小时门诊教育,专门向民众讲授家庭卫生、婴幼儿卫生常识。为了能够使新法助产接生普及到湖南各县乡村,湖南产院同时开办有省立助产学校,同时经常派出胡信德、黄华、唐棣、周芸等医师及助产士到长沙各教堂、妇女教养所、保节堂 、育婴堂等处讲演妇婴卫生知识,并受政府委派加强对乡村传统接生稳婆的培训教育……

  正当湖南妇幼保健事业飞速发展之时,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11月,长沙文夕大火,湖南产院被焚,原产院只得迁入福湘中学内,并改名为难民产科医院。1939年,日本侵略军侵犯长沙时,湖南产科医院工作人员仅携带10余名难民弃婴,随湘雅医院一部迁到沅陵县开业,后设分院于耒阳……湖南妇幼保健工作因战争而被迫打断其向前发展、一日千里的态势。更让人叹息的是,八年抗战期间,湖南人口数因战争至少减少300余万人,人口生育年平增长率为负增长,婴幼儿死亡率更是居高不下。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1 05:50 , Processed in 0.09448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