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望城区靖港镇,朱国强和他的皮影人物。组图/潇湘晨报记者 华剑 10月22日,朱国强正在表演皮影戏。 长沙有句俗话:“浏阳的鞭子,河西的班子”。河西的班子,指的是望城一带的皮影子戏班,曾与浏阳鞭炮一般闻名。 “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能舞百万兵。”望城皮影戏非遗项目市级传承人朱国强今年53岁,用皮影行话来说,他是个“全侉子”——从制作影人到表演操作、乐器、演唱,样样来得。 近二三十年来,皮影戏日渐没落。在靖港皮影博物馆门口,朱国强挂上“免费收徒”的招牌,但愿意学的人不多。 望城皮影“七分式”,表演更逼真 10月22日,走进位于靖港古镇的皮影艺术博物馆,馆内挂满了栩栩如生的皮影,立即将人带进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望城皮影造型有何独特之处?朱国强介绍,他地皮影“靠子”大都前脚长,望城则是后脚长,操作表演起来,更显武将凛凛威风;北方皮影脸谱大都采用“五分式”,只看到一只眼睛,望城皮影脸谱则是可看到一只半眼睛的“七分式”,故而人物表演更加逼真。 为让皮影在银幕上更加灵动,望城皮影由头、身、手和脚4个部分连接而成。根据角色不同,还有些更加细微的分节。“比如旦角的手分为两节,我们叫兰花指。”朱国强说。 “我制作一个皮影大概要三四天。”朱国强介绍,皮影有纸制的,也有皮制的。纸制皮影要先将皮纸裱糊七层,使其具有一定硬度。再用圆规、尺、铅笔、刻刀等刻出所需图案。两层合在一起,中间放入一种透明塑料纸,涂上颜色。皮制的则要先将牛皮等放入水中,用化学药品处理。将皮革绷紧削薄,再用刻刀刻出所需的图案。皮革制成的影人耐用不怕潮,但因为那份“原汁原味”,朱国强还是更喜欢传统纸制的影人。 小小戏台一米六见方能坐四个人 博物馆内,小小的竹架戏台显得有几分“轻飘飘”,朱国强说,这里面可藏着大学问。 “戏台由三十几根小竹子组成,撑起来一小屋,收拢来一小捆。”朱国强说,扛着走街串巷,轻松又方便。小小戏台一米六见方,却能坐下四个人,还要放下全部影箱和乐器,“拥挤而有序”。道具箱又分一口“武箱”一口“文箱”,“武箱”装锣鼓、响器,“文箱”装影人。望城皮影戏在戏台上演出的是4个艺人,叫“四根柱子”。一个司鼓的,一个操琴的,一个操纵影人的,一个做中场的,也叫下手。 戏台前,是一面高约1米,长约1.6米的“窗子”即银幕,朱国强说,他当学徒时“窗子”用的还是白纸,后来改用“的确良”。旧时灯光用的是清油灯,一个大灯盏装上两斤油,能点几个小时。 小档案 望城皮影戏,在音乐声腔上兼具湘剧和花鼓戏特点,清代已具盛名。 皮影艺人夏少春,塑造了《鹤与龟》、《两朋友》等剧中精美皮影形象。 皮影艺术家何德润两次赴东西欧十多个国家演出。他制作的皮影人物仍收藏在莫斯科木偶剧院博物馆,被誉为“东方杰出的傀儡艺术家”。 传承 一女大学生 坚持最久,学了一个多月 朱国强最近一场演出,是10月21日晚上,丁字镇一个村里新建了土地庙,请他去演一出戏酬神。 出身于皮影世家,朱国强十几岁就开始跟父亲学习皮影戏,并随父亲在各地演出,见证过望城皮影的繁荣。 他的父亲朱莲章曾为毛主席表演过皮影戏,“听我父亲说,新中国成立前河西的皮影班子有几百个,学徒很多。”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有十几个皮影班子活跃于城乡。 近二三十年来,皮影戏日渐没落,唱皮影戏的收入锐减,同行大多转业做了别的生意,朱国强说,现在望城从事皮影戏的只剩十几人。 2011年,靖港开设了一家“皮影艺术博物馆”,朱国强被请去担任博物馆的负责人。他将自己多年来收藏的皮影戏道具等在这里免费展出,搭起戏台为游客们即兴演出,并现场制作皮影人偶,尽自己所能宣传皮影戏文化。 在皮影博物馆的门口,朱国强挂上了“免费收徒”的招牌。但愿意来学的人并不多,能坚持下去的几乎没有。“坚持时间最长的是一个女大学生,一个多月。”朱国强说,学皮影难度大、收入低,又十分辛苦,他也能理解。为了让儿子跟着自己学皮影,“我说了很多好话。”让他欣慰的是,儿子也慢慢开始理解他。 朱国强说,他写的《望城皮影戏》即将出版。对于保护与传承皮影戏文化,他目前最希望的是政府加大补贴力度,让年轻人带工资学戏,政府买单、送戏下乡。 潇湘晨报记者 赵晶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04:08 , Processed in 0.35553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