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子街,长沙商业文明的发祥地
坡子街位于长沙旧城的繁华地段,西起湘江大道小西门,东至今黄兴南路商业步行街,全长1500米。因街道地势东高西低,呈斜坡,故名。长沙自战国时有城池之始,坡子街一带就是城市的核心之区。古代运输以水运为主,坡子街紧临长沙城内湘江的主要客货码头,自然成为商贾云集之地。唐大历三年(768年),大诗人杜甫流寓长沙,曾住在坡子街小西门外自称为“江阁”的租佃民房内,目睹了当时此地的繁华景象,写下了“茅斋定王城郭门,药物楚老渔商市”的诗句。据考证,“药物楚老渔商市”就在今坡子街沿河一带。
五代十国时期的楚国,以长沙为国都,推行重商政策,史称“四方商旅往来不绝”,
坡子街一带成为著名的茶马交易之所。从宋代起,长沙城分属两个县,大致以今五一大道为界,南属善化县,北属长沙县。小西门成为善化县靠湘江的唯一城门,加
之善化县衙(今县正街)、善化县学宫(今化龙池)、长沙府学宫(今西文庙坪)以及臬台衙门(原臬后街)、粮道衙门(原粮道街)等官署、学宫如众星环绕坡子
街,人气之旺带来市井的繁荣,坡子街一带成为善化县的“首善”之区。
明代长沙府提出“聚四方之财,供一方之利”的战略,嘉靖年间推官翟台在距坡子街不远的湘江西湖桥段开凿港湾,以利停泊舟楫,商民为感激推官的功德,特将港口取名为“翟公套”。外省客商,纷至沓来,到清初,坡子街一带已成为外省客商的聚居之地。位于坡子街,创立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的玉和酱园和创立于顺治七年的劳九芝堂药号都为江苏人所设。同位于坡子街的两个著名金银首饰号——“余太华”和“李文玉”则为江西人所设。外省的许多会馆,如上元会馆、山陕会馆等也建在坡子街上。所以清同治《长沙县志》载:“北客西陕,其货毡毛之属,南客苏杭,其货绫罗古玩之属,繁华垄断,由南关至臬署前,及上下坡子街为盛。”南关即今南门口,臬署即今司门口。可见清代的坡子街,已和南正街、红牌楼(今黄兴南路)连成一片,成为长沙城的中心商业区。
长沙近代餐饮业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始于坡子街的火宫殿。火宫殿原是一座祭祀火神的庙宇,又名乾元宫,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后来发展成集祭祀、看戏、听书、观艺、小吃、餐饮于一体的庙市。自清末起,坡子街又成为金融业、药材业的集中地带。光绪十年(1884年)长沙钱业同业组织财神会设于坡子街护国寺财神殿,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财神庙建成,改称福禄宫。民国时期,在坡子街及周围地区开业的钱庄多达50多家。中央银行长沙分行(今省财贸职工医院)、大陆银行、聚兴城银行、农工银行、实业银行、金城银行也设在坡子街。著名药号则有九芝堂、西协盛、东协盛、福芝堂、寿芝堂等。坡子街还有著名的师古斋书画店,时有“北有荣宝斋,南有师古斋”之说。
1938年“文夕”大火,坡子街大部分铺面焚毁。战后重建,曾一度恢复繁荣。到20世纪末,由于大部分房屋年久失修,超过使用年限,有的已成危房。人民政府决定除保留火宫殿、湘江剧院等建筑外,全街拆除重建,恢复明清建筑风格,引进名老字号,辟建民俗名食商业街,再现长沙百年繁荣。
坡子街民俗之一——火神会
古代长沙楚人自认为是炎帝(神农)、祝融的后裔,而且尚赤,尊向东方,因而楚人拜日、崇火,两者相合无间。相传炎帝神农氏是最早教民使用火种、火耕的部落首领,而尊为火神的祝融更加发扬光大之。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载: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茶乡之尾(今炎陵县)。”祝融相传是炎帝的后裔,南岳祝融峰即以其为名。火,曾使人猿相揖别,为人类的进化和人类的文明立下了不朽功勋。因此,祭拜火神成为长沙先民世代流传的风俗。长沙民间又称火神为火德星君、赤帝真君等。《白虎通·五行》曰:“夏之言大也,位在南方,其色赤,其帝炎帝。炎帝者,太阳也,其神祝融。”民间风俗与古书记载十分吻合。
清乾隆以前,长沙城就有许多火神庙,年年举行火神会,但小型分散,未形成规模。自乾隆十二年(1747年)众姓在坡子街兴建火神庙起,火神会才一年胜过一年。火神庙即今日火宫殿,又名乾元宫,清道光六年(1826年)客绅蔡世望等倡省城绅商扩建。正殿为火神庙,左为弥陀阁,右为普慈阁。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南起坡子街,北抵火后街,西邻三王街,建筑宏伟。庙的屋脊上安有7个铜铸大葫芦,金光闪耀,正殿供有3米多高的火神泥塑像。前坪搭一戏台,两边台柱上镌有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对联。联云:“象以虚成,具几多世态人情,好向虚中求实;味于苦出,看千古忠臣孝子,都从苦里回甘。”
凡
与火有关的行业,如陶瓷、冶铸、糕点、铁匠、鞭炮、烟花、砖瓦等业,都把火神供奉为祖师。每年农历春节和六月二十三日祝融大帝诞辰之日,他们都要邀班唱戏
谢神。庙会期间,从中和街起至三王街口止,由庙董事会搭成竹木凉棚,以利遮阳避暑。此时观众群集,各色零售摊担趁机在此吆喝贩卖,一些卖艺、说书、相面、
测字者亦来此献艺起课,热闹非常。随着祭祀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闻名遐迩的小吃市场。1938年初《观察日报》对火宫殿进行了专题报道,把火宫殿的热闹和小吃的味美同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北京天桥和天津三不管相媲美。
坡子街火神庙会带有浓厚的商业气息。1938年“文夕”大火前由“老八董”掌管,这八董是:余太华金号、李文玉金号、叶公和酱园、东协盛药号、西协盛药号、九芝堂药号、福芝堂药号、寿芝堂药号。大火中,火宫殿除门楼幸存外,其余建筑焚毁殆尽。1941年由“新八董”主持再建神殿,新八董是:詹恒大笔墨铺、詹彦文笔墨铺、杨正泰锡铺、杨振兴锡铺、老公和铜铺、王福鸣铜铺、阜昌参茸号、朱义新金银首饰号。次年建成小吃铺面48间,租予小贩经营餐饮,形成品种多样、风味独特的小吃店群。铺面分成四线,分别取名东成、西就、南通、北达。四线铺面间有3条小街,门面相互毗联,形成闹市。著名评弹艺人舒三和、说书艺人唐元芳、廖夔等也来此设棚演出,深受欢迎。
其实,旧时长沙百姓对火神既尊敬,又畏惧。无论哪家失火,都要到火宫殿谢火神。富商家失火还要到火神庙前唱三天大戏,以祈平安。火宫殿起于火神,毁于火神,近年又兴于火神,重建的火神庙带来了一方财运。围绕“火文化”做饮食文章,坡子街重现无限商机。
坡子街民俗之二——财神会
坡
子街的庙会除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的火神会之外,还有三月十五日的财神会。传说这一天是财神赵公明的寿诞。每逢神诞日,坡子街福禄宫财神殿,香火旺盛,无
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要来这里向财神拜寿。在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的年代,人们都向往富裕的生活,敬奉财神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旧时长沙,每当除夕之夜,家家户
户都要迎财神,到了初二还要祭财神,这可能是一年中平民小户最重要的祭拜仪式,事关生计,不得不分外上心。
不
仅平民小户要拜财神,殷实商户更要拜财神,以求来年财运亨通。因此,很多行业,如钱业、典当、南货、杂货、厨业、酱业、干果、盐业等业都敬奉财神为祖师。
当然各业祭祀的财神,所指有所不同。财神有文财神和武财神之分。文财神又有两种说法,一曰比干,二曰范蠡。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他进忠言想劝阻纣王的荒淫
无道以保住江山,但却落了个剖膛挖心的下场。比干被摘心后,被姜子牙所救。他便散尽家财,来到民间,成了商人的保护神。因为他没有心,所以办事公道,深受
商民爱戴。范蠡是春秋时越王勾践的重要谋臣,他助越王打败吴国后,却离越王而去,据说带着西施到了齐国,经商务农,发了大财,成了富有的“陶朱公”,后来便被奉为财神。
长沙各业和百姓信奉得更多的是武财神。武财神也有两种说法,一曰赵公明,二曰关公。在《封神演义》中赵公明被姜子牙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相传他手下有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四神,专管“迎祥纳福”的
好事。关公曾在长沙大战黄忠,并以诚义之举招降了黄忠,深得民间赞誉。成了神的关羽,据说能保护商人,使之招财进宝,每个商家无不虔诚供奉这位生意的保护
神。因而,坡子街除了福禄宫外,还有一座关帝庙。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与火神庙会同日,举行关帝庙会,少不了也要演戏酬神。
坡子街福禄宫的前身是长沙钱业的同业组织“财神会”。凡挂钱庄招牌者,须向财神会捐牌费银50两;每日钱价由财神会会议公布。清光绪十年(1884年),财神会改在坡子街护国寺内财神殿集议行情。光绪二十年(1894年),同业筹募资金,在坡子街兴建财神庙。庙由6米高的花岗石圆柱若干根支撑,石柱上雕刻有财神、龙凤等,甚为华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正式改为福禄宫。福禄宫供奉着赵公元帅神像和招财童子神像。钱业条规订章“财神寿诞三月十五日,演戏三部,酒席三日,归福禄宫首事办理。”届时福禄宫要举行隆重的拜寿礼,每家钱庄都会派人前来祝寿,并将一件称为“赵爷袍”的有前襟而无后襟的绒衣送至宫内,焚予赵爷换袍,人山人海,热闹非常。
1984年,驻坡子街某单位兴基建,将福禄宫拆毁,市民反映强烈。同年3月12日市长办公会议对此作出决定:要吸取教训,现有旧址不能再作别用,有关古建筑能复制的要复制好。但事后有关单位并未执行市长办公会议的决定。
坡子街民俗之三——老郎会
老郎庙是戏曲艺人祀奉祖师爷的庙宇,长沙老郎庙位于坡子街火宫殿西侧的三王街,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修,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老郎神像白面无须,着王者衣冠。长沙戏班供奉的老郎神为唐明皇。传说唐明皇曾大兴梨园教坊,亲自授艺、演戏,故伶人奉其为祖师。
老
郎庙会一年要举行多次,并且形式多样。一是老郎神诞日举行隆重、热闹的祭祀活动。各剧种的老郎神诞日有所不同,如湘剧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老郎神诞,京剧
则以三月十八日为老郎诞日。届时都要给祖师爷做寿,老郎神泥像的大神龛在大殿正中,神龛前供着寿桃糕团。插蜡烛的拱形架子叫“蜡桥”,香烛点起来,香烟袅绕,灯烛辉煌。
二是节日祭神,尤以元宵节的祭祀最为隆重,祭品也最为丰盛。正月十三上灯,戏班举行灯节祭祖师。每逢农历初二、十六也要祭祀,称为“烧牙日”。
三是重要演出、外地戏班来长演出和伶人参加社会庆典活动时都得到老郎庙祭祖。梅兰芳于1937上3月来长演出,就曾往老郎庙祭拜老郎神,并捐赠香资40银元。梅兰芳在小瀛州长沙大戏院连演10天,场场爆满,长沙城一度出现“万人空巷看梅郎”的局面。1940年该戏院迁至坡子街。
老郎庙会亦是戏班的行会组织,推选首事、值年人员掌管,章程制度甚严。庙内有红黑两簿。红簿即会员名册,黑簿为已故会员名册。老郎庙每年七月,都要给已故会员烧包,以示悼念。
老郎会设在坡子街有其历史渊源,因为长沙主要地方剧种湘剧就发源在坡子街一带。长沙湘剧有着悠久的历史,明代由江西弋阳腔传入,与长沙等地的民间音乐结合后逐渐形成。明代大学士李东阳《燕长沙府席上作》中“西阳影堕仍浮水,南曲声低屡变腔”之句指的就是弋阳腔。老郎庙早年保留有清康熙三年(1664年)的福秀班牌。乾隆(1736—1795)末年办的九麟科班为湖南最早的戏曲科班,也位于坡子街一带。
到清末民初,长沙湘剧演出进入鼎盛时期,著名戏班大都集中在坡子街一带。其时长沙最大的湘剧院为叶德辉创立于坡子街东口的同春园,演职员达300余人,按技艺高低分天、地、玄、黄4个演出单位,按角色不同身份演出,角色齐全,行箱富丽,可谓荟萃湘剧精英于一堂,蔚为大观。其戏台悬联云:“同此一乐;春色十分。”又云:“同声歌绛树;春色望青葱。”
后来,同春园解体分支,由同春园前台帐房黄谷春积资另建湘春园。湘春园后来居上,成为长沙湘剧业的巨擘。其址位于火宫殿西北侧的高井街,建于1914年。黄谷春于同春班中邀名角柳介吾、张福冬等数十人,另组福春班在湘春园长期演出,生意日渐兴隆。直至1935年,因黄年老力衰,才由九如班黄元才接手经营,20余年一直兴旺。当时先后在湘春园演出的名角,生行有柳介吾、蒋雨先、陈汉章、欧元霞;小生有吴南云、吴绍芝;花脸有秦庆云、徐初云;旦行有张福冬、高飞云、王玉兰、周福坤;丑行有胡普林、傅富春等,生旦净丑,争奇斗艳,可称湘剧的全盛时期。
坡子街百年老店——餐饮篇
湘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汉时期,湘菜的烹制技术就已达到一定水平,马王堆汉墓就出土有竹简菜谱,其中名贵菜肴有103种,烹调方法有九大类。今日湘菜的蒸、煨、烧、腊等烹制法,多由此演变而来。湘菜以其油重色浓、主味突出,尤以鲜、香、酸、辣见长。湘菜在其百年的发展中,涌现众多名店,其中许多就建在坡子街,现略举一二,以饷读者。
李子泉饭铺。设在火宫殿内,以卤味闻名长沙。店主李子泉1932年以提卤菜篮子起家,到1942年发展到有铺面14间,还盖了7间新楼房,人称火宫殿内“李半边”。“李子泉”较火宫殿内其他小吃店铺规格较高,夏有龟羊汤、拉羊丝、清蒸甲鱼,秋有麻辣田鸡、红烧龟肉,冬有红烧狗肉等。还常备各色卤菜,卤水加入肉桂、苏酒、冰塘等,及时过滤沉淀,保持味鲜色艳。拼盘卤菜,冷季配备小火加温,热季淋上卤水,冬温夏凉,名牌独创。
火宫殿内的其他铺面均以小吃为主,亦小有名气。如姜二爷的臭豆腐、姜氏姐妹的姊妹团子、张桂生的煮馓子、胡桂英的猪血、周福生的荷兰粉、邓春香的红烧蹄花、罗三的米粉等。这些小吃从选料、配方到制作,代代相传,各具风味。
健乐园。位于新坡子横街,为名厨曹福臣1928年
所创设。曹福臣系原湖南督军谭延闿(官至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最赏识的厨师。谭延闿,字祖庵,号畏公,素有美食家之誉。曹随侍畏公多年,举凡熟制馔肴,悉
心畏公亲自训导。曹生性聪慧,故一经指点,无不着手成名,首创组庵系列湘菜,如祖庵鱼翅、祖庵燕窝、祖庵鱼生、祖庵鸭腿、祖庵豆腐、祖庵笋泥等,无不脍炙
人口于一时。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由宁乘汽车赴渝过长,长沙市商会主席左学谦曾在健乐园设宴为之洗尘。林对组庵菜赞不绝口,健乐园因而名声更
噪。
燕琼园。位于坡子街东口,创设于1930年,
由名厨毕河清主掌。擅长之菜为四季时蔬烧烤等,尤以奶汤脍菜见长。毕河清烹制菜肴不泥陈旧,常能结合进气,创造新味,如夏秋之交,用荷叶粉蒸鸡、火腿藕
甲、荸荠青豆黑枣三合泥等菜相号召;春冬之季,则以地菜烧野鸡、豆苗炒虾仁、红烧白鳝等菜应市,食客多赞其手艺。燕琼园座中多为湘城名流耆宿,常客有汪贻
书、陈继训、黄黄山、许崇熙、吴士萱等遗老。吴士萱晚号古欢老人,工诗善酒。一日,毕清河见诗翁酒醉,特手制一碗“菊花莲子芙蓉羹”以进。吴翁大喜,即席吟诗以赠:“操刀岂为稻梁谋,且法庖丁学解牛。醉卧长沙君莫笑,菊羹和酒傲王侯”。满座为之倾倒。
徐长兴。系一清真酒家,由南京人徐佩斋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初址在青石桥,1938年
店房焚毁。抗战胜利后,其子徐祖生在火宫殿东北侧围墙背购得房屋重建铺面。徐长兴以烤鸭、油鸡著称,尤以吊炉烤鸭、一鸭四吃闻名。所谓一鸭四吃,即一吃薄
饼包鸭皮,二吃鸭肉小炒,三吃鸭油蒸蛋,四吃豆腐菜心鸭骨汤。该菜香脆鲜嫩,咸甜兼备,菜点两全,风味独特。当年齐白石对此情有独钟,大啖之后拍案叫绝。
坡子街百年老店——药号篇
坡子街自古就是药材集散市场。唐代诗人杜甫诗“药物楚老渔商市”写的就是小西门一带的药材和水产品集市。长沙中药业历史悠久,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杂疗方》等15种中医、中药书以及保存完好的辛夷花、桂枝等9种药材足可证实秦汉间长沙已有中医药流传。现今中药店多称“堂”,起源于东汉建安(196—219)年间名医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在长沙“坐堂应诊”。据考证,当时的长沙县衙门大堂就位于距坡子街仅百余米的今解放西路一带。
宋代长沙官府设有卖药所,商业药房多为官营。清代废除了官药制,民间中药业得到大发展,许多著名药号首先出现在具有药材经营传统的坡子街一带。顺治七年(1650)苏州人劳澂最先在坡子街开设了劳九芝堂药号。康熙年间又有三家兼营批发与零售的药号在坡子街问世。它们是,康熙六年(1667年)创立的西协盛、康熙十三年(1674年)创立的东协盛和康熙十五年(1676年)创立的南协盛。当时这些药号就以生产中成药而闻名,如劳九芝堂的附桂紫金膏、参桂鹿茸丸,西协盛的金橘露药酒等都是行销的名牌产品。
到民国初年,长沙药材业进入鼎盛时期,当时有“三芝四协”对峙称雄之说。“三芝”是九芝堂、福芝堂、寿芝堂,“四协”是东、西、南、北协盛。“三芝四协”除北协盛在北正街外,其余都集中在坡子街。这时在坡子街开业的药号还有同德泰药号、信记永乐药号,以及专卖参茸等高档药品的阜昌参号、郑大有参茸号等。
在这众多药号中,九芝堂值得专门一提,因为它是长沙药业百年老店中唯一至今不衰而且还在发展的一家。九芝堂店名取自店主劳澂(朱镕基夫人劳安的先祖)所绘“天香书屋图,植双桂,桂生芝九”之意。九芝堂的成药秘方有320多种,其中许多独具疗效。紫金锭按古方与玉枢丹合二为一,既提高了疗效,又使同行难于仿制;根据古典药书《圣济总录》配方,采用52种名贵药材制成的大活络丸具有通筋活络之奇效。今日湖南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销售、经营一条龙,兼并了长沙市药材公司和多家药厂,市内有十几个连锁店和数十个加盟店,一跃为全国同行业十强之一。
坡子街药材市场的大头业务是批发。上述著名药号,大多兼营批发,如河南李姓人开设的东、西协盛就兼营生地、淮山、牛膝的批发业务。除批零兼营的药号外,还有许多专营批发的药号。1902年有永顺、萧贞祥、公太兴、同发等药号设立。1913—1919年新增王吉太、吕裕兴仁、陈时茂、陈聚太、于丰泰等10多家中药批发号,分别以经营淮、川、广、洋货为主。1928年后,信记、长慎、公和厚相继开业,经营品种均达500余种。1938年“文夕”大火后大部分药号歇业。抗日战争胜利后相继又有兴盛祥、长湘裕、永顺祥、顺记等批发号设立,而这些药号大部分集中在坡子街及周边地区。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私营药号全部退出批发市场。
直到20世纪90年代,长沙市、县两级药材公司和一些新开业的民营药店仍集中在坡子街,零售药品可按批发价销售是这里药品经营的一大特色。
坡子街百年老店——金钱绸纸篇
民国时期,长沙商业繁荣,“金、钱、绸、纸”四大行业享誉全国,而坡子街地区正是这四大行业的富集之地,形成了许多名老字号。
金,即金银首饰业。长沙最早的首饰店是清咸丰(1851—1861)年间曾任湖南布政使的黄冕开设在坡子街口的永泰金号。到清末民初,有名的金饰店有江西人开设的余太华银楼和李文玉金号,均选址于坡子街。一时间,坡子街一带金饰店鳞次栉比,珠光宝气,辉耀省城。有的金饰店门前挂着“四时恒满金银气,一室常凝珠宝光”的对联,吸引了不少殷实之家。民国时期开设在坡子街的金号还有同丰、同福、余天宝、闿丰、朱义新等数家。这些金号中先后有余太华、李文玉和朱义新进入火宫殿神庙的董事会。
钱,即钱庄业。钱庄是长沙早期金融市场的主要载体,始于前清,盛于晚清,光绪年间长沙钱业公会的会所—福禄宫开设在坡子街。到民国时期,钱庄仍很活跃,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资助商人扩大市场的作用。到1934年,长沙钱庄达86家,资本总计达1100万元,其中半数以上开设在坡子街及周边地区。钱庄数量虽多,但能主宰市场的只有春茂、谦和、裕顺长、万裕隆四家,号称“四大金刚”,全设在坡子街。这四大钱庄的资本占全市数十家钱庄资金的50%以上。“四大金刚”中除裕顺长的大股东为湘潭人外,其他3家都是江西人开设的。裕顺长钱庄经理伍芷清在坡子街的公馆伍厚德堂今为市级文保单位。
绸,即绸布业。清末,南京人杨寿芝来长开设杨寿记绸布庄于坡子街,主营批发,获利颇丰,致使苏州、南京商户接踵而来。苏州帮大户有协泰祥、沈天成、罗元兴等,多设在大西门正街(1971年并入坡子街)。南京帮有聚锦祥、吴玉记、祥生、麻寿记、沙昌记等,多设在坡子街北侧的臬后街(今解放西路)。长沙本帮也不示弱,在坡子街办起了九章、万生、聚生泰等绸布庄,与苏帮分庭抗礼,开展了一场激烈的竞争。民国初期,本帮绸布店由陈萼泉资助,集20余家小店财力,在八角亭今大洋百货公司所在地新建楼房,取名介福昌,打破了南京、苏州帮独资大户的垄断,年营业额曾达300余万银元。介福昌门面装饰别开生面,门前竖一“时钟楼”,指针到点,当当鸣响;店堂顶端装饰中外风景画,客厅悬挂名人字画,其中有原湖南省督军谭延闿的贺联:“通功易事无余布;纬地经天具大材。”
纸,即纸张笔墨业。坡子街最有名的纸庄是师古斋。师古斋纸庄创设于1912年,店主易见龙,以经营纸张、印刷、字画、装裱为主。店堂装饰别具一格,石库门面,楼台窗格,雕花饰金,令人耳目一新。赤金装点的招牌由书法家王运长所题。青龙牌“制传蚕尔,品理龙须”则由书法家周介
手书。还请清末举人粟谷青拟就嵌字对联“师竹友梅多异趣;古书名画发奇香”悬挂堂中。厅堂中罗致名贵雀鸟、奇花异卉、假山鱼池,入店如进书斋画廊,心情豁然开朗。师古斋经常邀请文士名流和书画家来店作客,请其作对、写字、绘画,也可代售取佣,或搜集名人字画加以精裱,作价代销,乃至顾客盈门,时有“南方荣宝斋”之称。坡子街的有名纸庄还有协公和、缦云、熊彩章等。笔墨庄则有任顺益、桂禹声、詹有乾、詹恒大、詹彦文等。其中詹恒大、詹彦文是火宫殿神庙的董事。
名人与坡子街
近代长沙名人辈出,因而长沙城内分布着众多名人公馆。作为商业繁华地段的坡子街自然少不了名人的入住。其中赫赫有名的有曾纪泽和叶德辉两人。
位于坡子街南侧,西起衣铺街、东止中和街的洪家井,是坡子街民俗名食商业街二期工程配套商住楼的所在地,也是清代名臣曾国藩之子曾纪泽的居住之地。曾氏老家在湘乡县荷叶塘(今属双峰县),但曾国藩从长沙办团练开始,长期寓居长沙。洪家井曾公馆名“存养书屋”,其书房名自曾国藩所题的“求阙斋”。阙,缺也。书房悬曾国藩联云:“取人为善,与人为善;忧以终身,乐以终身。”传说一日深夜,曾国藩在朗诵古文时领略到极大的乐趣,想起孟子说过“君子有三乐”的话,总结出自己也有“三乐”:一乐,奖掖人才,引人进步;二乐,读书有声,飘然意远;三乐,劳作而后憩息。遂把“求阙斋”易名为“三乐书屋”。
曾纪泽(1839—1890),字劼刚,长沙府湘乡县荷塘都(今属双峰)人,曾国藩长子。年幼时也曾究心经史,兼通小学,但在曾国藩及湖湘学风的影响下并不专重时文八股,而注意获取“经世之论”。稍长,就“讲论天算之学,访求制器之法”。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时,他一直随侍其旁,得以对西学“闻见一二”,并加以切实研究。曾纪泽通过和英国籍医生德约翰、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等人的密切交往,于“海外诸大洲地形国俗,鳞罗布列如指诸掌”,加深了对西方的了解。1863年(同治二年),他为李善兰所译《几何原本》作序,比较中西算法的异同,指出西方数学的长处,表明他的西学知识已达到了一定的程度。30岁后,曾纪泽又自学英语,坚持数年,居然通解,为以后比较中西之学提供了便利。1906年,日本汉学家宇野哲人曾经拜谒过曾公馆,在其游记中记载,厅堂上高悬着“勋高柱石”的匾额。
到清光绪年间,曾公馆又住进另一位名人,这就是叶德辉。叶与坡子街有着不解之缘,他自幼住在坡子街,其父在坡子街开公和染房,家道殷实。清末民初,叶从曾公馆搬出后,又在坡子街筑观古堂。时谓观古堂藏书“富甲海内”,是海内三大私家藏书楼之一。1938年长沙大火中,连同叶氏《郋园丛书》板片及未刊遗稿,均付之一炬,国人无不感到惋惜。叶德辉对坡子街的繁荣起了不可小视的作用。在20世纪前20多年内,火宫殿一直由叶德辉掌管。在叶氏经营期间,火宫殿庙产富裕,在河西谷山冲、双眼塘、黑油沟等地共有田庄10余处,田租达1600余石,还拥有庙四周的成片房产。当时的火宫殿可与南京夫子庙等媲美,与叶德辉的悉心经营不无关系。1910年叶将坡子街口的私宅怡园改建成湘剧“同春园”,亲题台联:“同车攻马,抗怀三代;春秋兰菊,竞秀一时。”1912年又在火后街创办丽泽小学(后改为火后街小学),亲任校长。
叶德辉(1864—1927),21岁乡试中举,28岁会试中第九名进士,殿试二甲,官吏部主事。但他对仕途不感兴趣,不久就弃官归里,开始营造他的“观古堂”。到1912年观古堂藏书已达20万余卷。叶最大的学术成就是版本目录学研究,他编撰的《观古堂书目丛刻》至今仍有价值。但是,叶德辉思想保守,他反对戊戌变法,反对辛亥革命,大革命时又反对工农运动。1927年4月,被湖南农工商学各界团体大会处死。
坡子街百年大事记
坡子街的百年变迁见证着长沙城百年的沧桑巨变,它浓缩了长沙市场发展和城市建设,从20世纪初的起步,到繁华、毁灭、再生、停滞、恢复、腾飞这样整整一百年的曲折历程。回顾历史,感慨良多,让我们永远记住以下这些年份吧。
1904年7月,长沙开埠,长沙沿河地段“准各轮商指明租用”。开埠不久,就有日、英、德、意等国商人在坡子街小西门至大西门一带开设洋行17家。到民国初年,位处小西门的洋行有日本盐川、大石、小岭、金泉、广贯堂、李林堂洋行,德国谦信、多福洋行以及意大利义信洋行等10多家。外国洋行的活动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小型分散的手工业经济,从客观上促进了长沙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1912年辛亥革命元勋黄兴回乡考察实业,10月31日
抵长沙,在坡子街外小西门码头上岸,受到各界群众数万人欢迎。湖南各界为纪念先生开国勋绩,特改小西门为黄兴门,改坡子街为黄兴街,后因叶德辉等人极力反
对而作罢。据《民立报》驻湘记者报道:“十月三十一日,黄克强先生抵湘。午前八时,谭都督、王军统及各司长、军警商学会团人员齐集黄兴门外义渡码头趸船。
当时观者如堵,不下七八万人。一时三十分,黄先生抵岸,舢板升炮二十一响以表欢迎,都督登船略叙寒喧数语,先生登岸……与谭都督并辔入城,径赴行辕,休息
片刻。各界欢迎先生者皆在教育会场等候,先生即往教育会场。首由仇君鳌略致欢迎词,三呼万岁。”
1925年12月17日,数千名工人学生从坡子街向沿江大道聚集,从日商手中强行收回小西门外的大金码头。1915年湖南官府将大金码头租与日本戴生轮船公司。1925年10月租期届满,日本商人竟与江西帮会私订密约续租,引起省会人民强烈抗议。10月8日湖南人民收回大金码头委员会成立,坡子街成为斗争的前哨阵地。
1938年11月13日凌晨,长沙发生震惊中外的“文夕”大火,坡子街全街毁灭,各业损失达300万元。“余太华”收藏的440颗汉印,顷刻间全部熔成了铜块和铁块,仅此项损失就远远超过了所烧掉的金银首饰。火宫殿安置了一批伤兵。当时,街道两头火起,伤兵们无路可逃,几乎全体殉难。“文夕”大火为抗日战争而起,长沙人民为民族抗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1949年8月5日,长沙和平解放。而在策划、运筹起义的过程中,坡子街是其重要的据点。坡子街乐新号1号昔为谢高旭公馆。谢系坡子街余太华银楼和丰亨豫钱庄经理,为人慷慨仗义。1949年唐生明受潘汉年指示,由上海回长沙配合其兄唐生智做程潜、陈明仁和平起义工作,住在谢家。谢高旭将其家眷寄居乡下,自己全心全意掩护唐生明开展工作,坡子街谢公馆遂成为长沙和平起义的联络点。
1956年1月,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中,坡子街各行业实现全街公私合营,标志着长沙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但在合营过程中实行大并
大裁,许多老字号就此消失。今日看来,在当时生产力还很落后的条件下,过快地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1958年4月12日,毛泽东主席在省委书记的周小舟的陪同下,来到已实现公私合营的火宫殿饮食店,品尝了臭豆腐、炒牛百页、清蒸龟肉、米粉等小吃,极为赞赏。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正常的商业活动被扣上“利润挂帅”的帽子遭到批判,继而破“四旧”,砸招牌,关闭集贸市场,昔日繁华的坡子街变得冷冷清清,一片萧条。
1984年10月,中央《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个体工商户重返坡子街,坡子街重现生机。
2003年5月,坡子街民俗名食商业街建设全面启动,坡子街的商业价值更加凸显无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