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长沙老街地名文化的特点 1.具有很强的地理方位指示性 地名作为一种信息载体,首先要有“指路”的功能,长沙老街的命名非常注重这一点。 长沙城地理环境复杂,地理实体的区域性分布使地名具有很强的指示性。自然地理名称,其通名多为湖、塘、山、岭、河、湾、井、坡、村、坪等,靠近这些地理实体的街道直接就以原地名作为街名。交通要道上的关、桥、渡、津、铺等地名也直接以原地名作为街名,地理方位的指示性不言而喻。同时还有与市坊有关的街,如通名为市、镇、店、集、坊等的街名,其指示性也很强。
街名的稳定性,实质上就是街名寿命长短的问题。寿命最长的街名,一是以山、河、湖、塘等自然实体为名的街名,尽管人世沧桑,但地名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 是 因 为 自然界的山、水等地理实体变化较小,很少能受到政治变革的影响,那些以自然地理实体命名的街名也因此相对稳定。二 是 以 历 史 地 名 或 历史事件为 名 的街名,是一个城市历史文脉之所在,只要不遇到“文革”、“破四旧”之类的政治运动,一般不会消亡。如长沙汉代的太傅里、定王台,五代十国时的马王街、马王塘、小瀛洲、碧湘街,宋代的朱张渡、营盘街,明代的东牌楼、西牌楼、司门口、八角亭、走马楼,清代的又一村、藩后街、学院街、府后街、县正街、左文襄祠等,这些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文革”时有的改了名,但“拨乱反正”后又恢复了原名。三是以民间传说命名的街名寿命也较长。民间传说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不易受到改朝换代的影响。一些民间传说或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表达一种理想和追求,或记录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不屈不挠的斗争,开拓、美化家园的历程,如回龙山、灵官巷。或反映劳动人民勤劳、朴实、善良的优秀品质和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的气概,如落星田。这些故事源于民间,流传和发展于民间,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来源于这些故事的街名自然比较稳定。
街名常能反映时代的变迁。中国的近代化始于19世纪60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办工厂、造军械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项目。而湖南最早的近代工业是1875年 巡抚王文韶在长沙创立的湖南机器局。机器局又名制造局,位于长沙今蔡锷北路东侧的制造局巷便是当年制造局的所在地。在制造局之前,长沙还有个火药局,今长 沙天心阁下的一条名为火药局的老巷,就是当年火药局所在地。维新运动期间,建工厂、办公司在长沙开明士绅之间成一时之风气。1895年,长沙成立了“善记和丰火柴股份公司”。当时火柴俗称洋火,百姓都叫火柴公司为洋火局。从此,长沙又多了个“洋火局”的街名。清末的长沙是湖南立宪运动的中心,立宪请愿风起云涌。学宫街附近有条老街,叫民主东街。1909年, 湖南巡抚在此处设谘议局,民国初年又在原址兴建湖南省谘议会大楼。因而此地被誉为湖南近代民主的发祥地。这就是民主东街的由来。到民国,封建王朝的那些官 署衙门的称呼都不吃香了,出现了许多近代化的名称,如税务局、公路局、保安团、教育局等,税务局巷、公路局坪、保安巷、教育街等街名也应运而生。 3.重宗族的心理倾向
族必有祠。民间祭祀祖先的家庙祠堂更是遍及长沙城乡。长沙的街名中有徐祠巷、毛祠巷、王祠巷、吴祠巷、戴祠巷、范祠巷等,也印证了古代长沙宗祠之普遍。
最能展规这一特征的是一些流传甚广的街名巧对。用对联的形式把老街地名串连起来了,读起来琅琅上口,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市井百姓都津津乐道。如一副街名组合的对联一共用10条街道名,依次为金线街、灯笼街、老照壁、四方塘、八角亭;玉带桥、如意街、连升街、一步两搭桥、位列三台。联曰: 金线吊灯笼,老照四方八角; 玉带缠如意,连升一步三台。 街名联有组织非常工巧的,如: 东牌楼,西牌楼, 红牌楼,木牌楼,东西红木四牌楼, 楼前走马; 南正街,北正街,县正街,府正街,南北县府都正街,街上登龙。 此联用了l2条街名,只有四牌楼非街名。上联全是明吉藩府留下的街名,下联全是古城池、古官衙留下的街名。走马楼、登隆街用倒装谐音巧对,洽到好处。又如八角亭对四方塘,喜鹊桥对天鹅塘: 八角亭高栖喜鹊(桥); 四方塘阔集天鹅(塘)。 长沙街名五颜六色,有联云: 青石(井)白沙(井)红墙巷; 黄泥(坑)蓝粉(墙)赤岗冲。 数字开头的街名也不少,如: 一仓(里)二府(坪)三公(里)四方(坪)伍家岭; 六铺(街)七里(庙)八角(亭)九尾(冲)十间头。 长沙老街的地名历经了几千年的演变,今天我们还能从这些趣联巧对中寻找到一些规律,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的巧合。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6 20:50 , Processed in 0.11943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