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老街的地名文化

2015-5-24 20:0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700|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二、长沙老街地名的命名方式及其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地 名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如“太平街”,太平是专名,街是通名。长沙街道地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反映了古代长沙城的历史、地理、交通、政治、经 济、宗教、社会、文化、民俗等状况,而且呈现出无穷的文学韵味、高雅的艺术特质、丰富的想象力和诙谐的幽默感,体现了湖南人性格“清慧而文”的一面。长沙 老街的通名多种多样。国家民政部规范的城镇街道通名仅有“路、街、巷、里、胡同”等数种,而长沙老街的通名却五花八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据20世纪80年代地名普查不完全统计,长沙纵横交错的l026条道路街巷中,通名为街的有144条,为巷的有253条,为路的有94条,为里的有l26处,合计616处,占全部街名60%。其余通名较多有园52处,村58处,坪31处,桥18处,井19处,塘l3处,湾12处,子l3处,岭10处,头l5处,这10种通名占全部街名的234%。其他尚有66种通名,占166%。长沙老街通名共有80个,可编成四字韵文20句,分列如下:

道路街巷,湖井渡塘,里径墅庄,池堤沟湾。

阁殿祠坊,台局庙观,牌坑镇站,岭坎坡岗。

村桥田山,园圃堆仓,嘴口背杆,楼坪壁墙。

洲门留香,雷靴边梅,岸城铺场,圫矶泉潭。

林侧套峰,厅子岔宫,头址板冲,尾亭港垅。

这些街道通名的来由与形成,很大部分与城巿地理环境及历代王府、官衙、寺庙、园林的设置有关。

长沙老街专名的命名,取材更加广泛,寓意十分深邃。按街名的由来,主要可分为以下类型:

1.留下名人印记的老街

长沙历代名从辈出,从街名即可得到体现。如:太傅里因西汉长沙王吴著的太傅(老师)贾谊故宅位于此而名;祝 威岗为纪念祝良而得名,祝良为东汉顺帝时为洛阳令,以威勇著称,令行禁止,盗贼敛迹;礼贤街,因纪念陶侃之母而名,原有贤母祠,后改为陶公祠;药王街相传 为隋唐间号称“药王”的大医学家孙思邈晚年隐居之处;濂溪里因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后代移居此地而得名,“濂溪”是周敦颐的号;苏家巷与老泉别径街名的由来均与宋代大文学家苏洵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老泉”即为苏洵的别号;朱张渡因南宋“朱张会讲”时朱熹、张栻二人经常同舟往返于湘江之中而得名;营 盘街的来由与辛弃疾有关,南宋淳熙年间,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辛弃疾创建飞虎军,营垒所在的街道即为营盘街;王祠巷因明代兵部侍郎王伟故宅和王公祠位于此 而名;接贵街与清代乾嘉间名臣刘权之有关,相传刘权之晚年荣归故里,邻里百姓数百人在街口迎接,因而有了“接贵街”之街名;菜根香这一街名原为清学者贺熙 龄的居所之名;左文襄祠原是祭祀晚清重臣左宗棠的祠堂,后来却成了街名;胡家菜园原是湘军名将胡林翼故宅“五福堂”的所在地,胡在堂后辟菜园,种菜以自 娱,于是有了胡家菜园之街名。

2.以行业分布而名的老街

关于古代长沙的经济状况、产业结构和行业分布,明清历朝的地方志书均语焉不详。然而,长沙街道地名却为我们留下了一张完整的古代长沙产业分布图。织机街、金线街这两条街便是明末清初长沙纺织业的集中之区;登隆街旧名灯笼街,因这条街糊制灯笼的作坊较多而得名,后取生意兴隆之 意,雅化为登隆街。因同业作坊集中在一条街上而得名的街巷也不少,如糟坊巷、糖坊巷、机坊巷、豆豉园等等。旧时商业,同行业也喜欢集中在一条街上,因此又 形成了许多以商业自然行业命名的街道。如油铺街、衣铺街、铜铺街、草药铺巷、外铁铺巷、引铺巷、书铺巷、茶馆巷、菜场坪等等。从街名还可窥见清代长沙的铸 钱历史,宝南街之名就源于清代的宝南钱局。农作物种植的地区分布,也能从地名中寻到一些影子,如古稻田、席草田、麻园岭、茶园坡、韭菜园等,从这些地名也可看出,今天这些已成市区的地方,在清末民初时还是广袤的田野。

3.山水为名的老街

古代长沙岗峦交 替,湖塘星布,城廓错落其间,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城市。民国以后,随着市政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些山岭被推平,一些山岭则依势建起了民居和商铺,山岭名渐渐变 成了街道名。如妙高峰、东瓜山、宝塔山等。很多山岭以其自然特征而命名,如金盆岭、银盆岭、峨嵋岭、识字岭、留芳岭、燕子岭等等。金盆岭就因山势盘曲如盆而 得名;阿弥岭,原名峨嵋岭,因山形像蛾眉而得名;识字岭,原名石子岭,因山上有碎石小路而得名,后有人在这里设私塾教授蒙童,故雅化为识字岭;留芳岭,原 为一片荒山,人称牛坊岭,后雅化为留芳岭。还有以姓氏为名的山岭。伍家岭相传因明洪武年间,靳毛李廖杨五姓在此定居而得名;杨家山、袁家岭则因旧为杨氏、 袁氏坟山而得名。

旧时长沙水面广 阔,湖泊池塘星罗棋布,从今天所存的街名可得到印证。这些湖塘,有的以自然特征、方位或形状而命名,如望月湖、仰天湖、清水塘、东塘、南湖、砂子塘、天鹅 塘、扫把塘、三角塘等;有的以塘主的姓氏而命名,如侯家塘、左家塘、晏家塘等。今日城市建设,一座座山头被削平,一口口湖塘被填平,最终人们只能从这些地 名中领悟山水城市的景致。

4.以古井、古桥为名的老街

1948年统计,长沙市区共有水井3446口。自有城池始,市与井就连在一起,井因此成了老城街坊赖以维系的象征。以井名街,更确立了井在街坊中的地位。古代长沙河渠纵横,人们出行离不了桥。桥维系着古城的交通,也维系着古城人民的生计,因而长沙城以桥为名的街巷也不少。长沙以井、桥为名的街道,旧有九井十三桥之说。其实远远不止九井十三桥。白沙井附近的白沙街、白沙井街、白沙巷、白沙岭、白沙里、白沙游路等街道皆因白沙井而名。他以井为名的老街有水风井、桃花井、桂花井、螃蟹井、高井街、丰泉古井、青石井、观音井、双井巷、石井巷、古井巷、平地一声雷、泉嘶井、路边井、彭家井、陈家井、洪家井、左家井、伍家井等等。以桥为名的老街有浏城桥、青石桥、戥子桥、大椿桥、广济桥、顺星桥、文星桥、司马桥、培元桥、孙家桥、活源桥、登仁桥、落棚桥一步两搭桥等。

5.以古近代园林为名的老街

古近代长沙,园林遍布全城。松桂园、榕树园、 荷花池、柑子园、水月林、芋园、芋香巷、紫荆街、西园、梓园、宜园、息机园、杏花园、耕耘圃、樟树园、听橘园等等,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街名,是古近代长沙 园林的缩影。原解放路东端至吉庆街一条麻石老街,名柑子园,清道光年间,开缺回籍的两江总督李星沅在这里筑李家花园,园内广植柑橘。柑子园附近还有水月 林、芋园、芋香巷等街道,也曾是李氏园林的所在。朱家花园又称余园,亦为地名,系清咸丰年间长沙巨商朱昌琳(朱镕基曾伯祖父)为休养余年而建,故名“余园”。荷花池为长沙古游憩胜地,今留街名。清乾隆间湘抚杨锡绂撰《荷花池》联云:“时倚曲栏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

6. 以古城池地名为名的老街

长沙楚时已建有城池。汉初,吴芮在楚城基础上再筑临湘故城。以后,长沙古城一直在汉代临湘故城原址上建造,发展到宋元,城墙的位置和形状格局已定形,明清再没有向外扩展。城西据湘江天险,其余三向绕以护城河池。今日芙蓉中路东侧名为便河边的老街,就是当年护城河所经之地。上世纪初,长沙城市建设迈入近代化历程,其首要工程便是拆城墙,填便河,修筑环城马路。至1924年,巍然屹立于湘江之滨达千年之久的古城墙,在一片号子声中轰然倒塌,仅剩下城南一小段城墙及天心阁被保留下来。今日能见证长沙城池沧桑的佐证,除这一小段城墙外,只有明代几座城门所留下的9个地名。这9座城门,南为黄道门,北为湘春门、兴汉门,东为浏阳门、小吴门,西为小西门、大西门、潮宗门、通货门。黄道门旧址即南门口,从南门进城的街道,旧名南正街;湘春门为长沙北门,从北门进城即为北正街。天心阁坐落在长沙老城东南角上的古城墙上,天心路、天心街、天心巷、天心里、天心游路,皆因天心阁而得名。

7.以王府地名为名的老街

  长沙历史上有3个著名的王府,一是西汉所封诸侯国“长沙国”,二是五代十国时期马殷割据湖南建立的楚国,三是明王朝所封的藩王。王府建筑早无踪影,只留下能见证这段历史的街名。定王台今为街名,长沙市图书馆系古定王台旧址,其台基尚能觅到一片痕迹。定王台即为汉景帝之子刘发所建。由于刘发死后,追谥为长沙定王,故名定王台。后唐天成二年(927), 后唐朝廷册封马殷为楚国王。马殷乃仿效天子体制,以长沙为国都,在长沙城内修宫殿,筑园林,置百官,建立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独立王国,史称“马楚”。楚王宫 就建在今马王街所在地。而小瀛洲、碧湘街、明月池、会春园、马王塘等都是马氏宫廷园林留下的地名。明朝长沙藩王府位于长沙城的正中,几乎占了全城的一半, 三王街、东牌楼、西牌楼、木牌楼、红牌楼、司门口、端礼街、八角亭、走马楼、小四方塘、藩城堤、樊西巷、东长街、西长街、怡长街、三尊炮、老照壁左局街、右局巷等都是明藩王府留下的地名。

8.以官衙遗址为名的老街

古代长沙城不仅是湖南省的治所,而且是辖12县州的长沙府的府治,还是长沙、善化两县的县治。因此,官署衙门之多,是一般城市所不能比拟的。然而,长沙历经兵火,留下原址的并不多见,只能从街巷地名中去寻找蛛丝马迹。如:又 一村、院正街、辕门上、先锋厅,这是一组与清代湖南巡抚院有关的街名;藩正街和藩后街因位于藩司(布政使署)之前和之后而分别得名;臬后街因位于臬台衙门 (按察使署)之后而名;学院街因学政衙门设于此街而得名;盐道坪因驿盐长宝道设于此街而得名;粮道街因明朝曾设粮道衙门于此而得名,道门口则是粮道衙门的 进出口处;府后街因清代此街位于长沙府署后侧,故名;县正街为明代善化县衙驻地;都正街因明清都司署设此而得名;校正街、校横街旧时是明清大校场所在地, 校场撤销后,此地形成校正街和校横街两条道街;协操坪原是清末新军二十五混成协驻地操坪,故名协操坪;游击坪因清军长协游击署设在此街而得名;清代同知署 称二府,通判署称三府,因而有了二府坪、三府坪之街名;臬司监狱旧称司禁,参军署的官弁旧称副爷,故又有了司禁湾、副爷坪之街名。今开福区从藩城堤到南阳 街口,原排列着一系列带“仓”字的街名,自西往东,依次有:永丰仓、皇仓街、仓后街、皇仓湾、一仓里等。这些街道皆因集中于此的清代湖南皇仓、长沙府仓、 长沙县仓和善化县仓而名。

9.以古学宫、贡院为名的老街

长沙素有潇湘洙泗之称。洙泗,洙水和泗水,孔子曾居洙泗间教授弟子,洙泗因以成为儒家教化源流的代称。文庙是古代祭祀孔子的庙宇,长沙有4座文庙。河东3座,分别是今日西文庙坪、东文庙坪、北文庙坪所在;河西一座,是岳麓书院的附属建筑。唐代以后,文庙与官学结合,行左庙右学之制。长沙河东的3座文庙分属于3个学宫,即长沙府学宫、善化县学宫和长沙县学宫。西文庙坪、修文街、学宫门及东学巷、西学巷、南墙湾等街道均由长沙府学宫而得名。与西文庙坪一街之隔的东文庙坪,是善化县学宫留下的街名。与善化县学宫有关的街名还有出入是门、化龙池。“出入是门”之街名语出·万章》: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 化龙池原是善化县学宫泮池之名,后来却成了街名。北文庙坪是开福区学宫街、红墙巷、魁星楼、崇文里、崇圣里、希圣园这些街名的总片名。这些街名皆因清代长沙县学宫而得名。明代长沙县学宫还留下了文昌阁之街名。

科举不仅造就功名,而且也造就街名。相传科举时代,应试士子从湘春门入城,经高升门、紫东园,过文星桥达贡院街,一路街名均以文运之意命名。高升门取步步高升之意,紫东园取紫气东来之意,文星桥取文星高照之意。还有高升巷、顺星桥、文运街等等街名,都充满了士子对功名的企望。清雍正元年,朝廷诏谕两湖分闱,湖南巡抚在原今中山路百货大楼及教育街一带设立了贡院,这条街也因之改名为贡院街。与贡院交界的巡道街一侧,墙上还嵌有一块贡院巡道街宽壹丈壹尺的石碑,至今犹存。贡院的建立,又带动了试馆的问世。因而,长沙城又出现了以试馆命名的街道。如小吴门衡清里,即以衡清试馆设在这里而得名;望麓园原是试馆的馆名,后来试馆所在的街道也叫望麓园。

10.以佛寺道观为名的老街

古代长沙是中国佛 教八宗之一的禅宗的重镇。佛教宣扬慈悲普度、善恶报应,倡导以修行来得到解脱。古代长沙佛教信徒众多,佛寺遍布全城,因此形成许多以佛寺为名的街道。如开 福寺路、铁佛东街、玉泉街、千佛林、多佛寺捷径、天妃宫等等。长沙道教源远流长,城内道观神庙数不可数,从留存的街名可略知一二。如寿星街以寿星观为名, 玉皇坪以玉皇殿为名,吕祖巷以吕祖殿为名,大古道巷因街上旧有洗药庵而得名,小古道巷因旧有南岳行宫而得名。许多街道干脆就以道观为名,如太乙寺、雨花亭、右太清宫、东岳宫、南元宫、白鹤观、轩辕殿、七里庙、白马庙、李公庙等等。

还 有以民间传说为名的老街,如落星田、灵官渡、平地一声雷、老龙潭、回龙山、落刀嘴、鲇鱼套、七里庙、白果园、古堆山等,一个街名就是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 另有大量以地理地形、姓氏家族、吉祥用语和谐音雅化为名的街巷,如坡子街、犁头街、黄泥街、杨家巷、彭家巷、如意街、吉祥巷、福胜街、清香留、师敬湾等 等,无不浸染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反映出古代人民祈盼平安幸福生活的心愿。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6 21:44 , Processed in 0.08821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