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弹词是城市曲艺的一种,在上世纪初曾经兴旺一时,一张板凳,一副墨镜,一把月琴,简单朴实的行头,圆润而清亮的唱腔即兴评唱,在大街小巷、茶楼饭肆都能看到弹词艺人。 81岁的龙玉莲娭毑,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沙弹词的传承人,也是长沙弹词活化石彭延坤的师姐,见证着这一文化的鼎盛与衰落。 龙娭毑是土生土长的长沙人,住在长沙市衣铺街,那一片老旧建筑中,有着不少她曾经献唱的舞台。龙娭毑从16岁开始登台献唱,到现在已经有65年。如今,她只有亲友相聚时偶尔哼上一曲。 龙娭毑3岁时失明,凭借着一副好嗓子,16岁时拜入周寿云老先生门下学习弹词艺术,成为了长沙著名弹词艺术家彭延坤的师姐。 “在 抗日战争结束后的那几年里,我们每天都要登台表演。”当时长沙有一百多家茶馆,这些茶馆中有二十几个是每天开设弹词专场的,名曰“书场”。“火宫殿的听众 是最多的。”龙娭毑回忆,当时只要每到演唱时间,可谓是万人空巷。但这一长沙人最喜欢的娱乐消遣,在文革之后迅速没落。 “现在的年轻人对长沙弹词已很陌生,大多是听不懂的。”龙娭毑向记者介绍,长沙弹词对长沙话的发音吐字是很讲究的,一定要是土生土长的长沙人,会纯正的长沙话,了解了长沙语言的基本规律和语音特色,而且还要能唱。 龙娭毑早年间收过一个徒弟,但早已改行换业。长沙弹词必须口授心传,学习周期也比较长。“不知道这个还能存在多久呢?”面对长沙弹词的没落,龙娭毑很无奈,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重视与传承。(王先生提供线索,奖励30元) ■记者 李琪 实习生 邹莹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8 15:15 , Processed in 5.53730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