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湖南餐饮老字号之饭店酒楼老字号

2014-12-3 15:1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7784|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谢军|来自: 名城长沙网



龙聚福和园

 

龙聚福和园位于長沙湘江西岸西北角的青山花卉市场。其名最早缘于酒楼今主人之祖上创于上世纪20年代、位于长沙药王街的“王德和园”。1925年,王德和园在长沙《大公报》上刊发广告称,该店“包办酒席,随时堂菜”,还兼营“时鲜米粉、特别便餐、名茶细点、各色汤圆、佳制泡菜”。(图62)可知和园既办高档酒席,也办大众餐饮,包容性甚强,这正是“和”的体现。

今店主王明辉生肖属龙,遂名“龙聚福和园”。“龙聚福和园”,既有继承祖上字号“王德和园”之意,也寓意“和谐之园”;“龙”,寓意“龙的传人”;“福”,寓意“福星高照”。园内镌刻入石、形态各异的“和”字随处可见。这些“和”正好道尽主人“天下贵和、和成天下”的初衷。就连门洞的造型也设计成各式花瓶造型,谐音“平安门”,人从门洞过,祥和心中留,将中华民族向往平安和谐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和园从传统湘菜中博采众长,广取精要,兼容并蓄,融和贯通,创新出“形如淮扬,根在湘,味在川,色及苏杭,精其粤,又似蜀风又似湘”的新派湘菜,成为行业新亮点,其“特色强,创新快”在餐饮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图63)

龙聚福和园,虽经营餐饮,实为一处占地十亩的私家庭园。顾客来此园,不仅吃美食,而且吃“环境”。门厅悬联云:

 

山远水长千古秀;

兰馨桂馥一时新。

 

王明辉是一位民间文化的痴心守望者,他散尽千金,矢志收集散落在民间的民俗文物,使众多的民间文物得以留存。为了让日积月累越来越多的民间文化能代代相传,他终于想出将这些杂乱的对象用造园的方式加以保护的妙招。和园静静地守护着民间文化。古時正三品官员家門口的汉白玉门樽、民国時期流行的嫁装、被划为“四旧”却逃过“文革”洗劫的大红喜床……一件件曾散落民间的瑰宝在这里重現生机,让往来食客对它留连不舍,光顾再三。

园子依山就势而造,踏茷青石板和旧麻石铺就的小路走进庭院,如同走进了民间博物馆。信步庭院,一步一景,处处古意犹存。院内陈设每一物件都是从民间古玩市场中淘宝得来,每一扇木窗、每一张木门背后都藏着一段历史的故事,每一级台阶、每一根屋梁都承载了历史的厚重,每一块青石板,每一个石磨盘都见证着过往的兴衰。

包厢里一件件做工精致的家具,而今看来仍不失奢华。民国时期流行的嫁女时的陪嫁四大件,用来陈放金银首饰、珠宝、绫罗绸缎、婚嫁新服牛皮箱上的大红喜字、金童玉女的图案还清晰可见,仍满载丰衣足食、和和美美的祝福。还有长廊檐边迎风招展的“湖笔徽墨”、“地道药材”、“伏酱秋油”等有百年历史的金字招牌,在迎风招展之时仿佛正在再现往日繁华;每个回廊和过道墙壁上各种材质的圆雕与浮雕,这些近乎绝版的雕工尽展当年能工巧匠的超凡技艺;还有各类牌匾画墨、各式农具和日用器皿、婚嫁的抬盒箱柜个个都透露出鲜明的时代印记。(图64)

在中国民间,石能镇宅、石能辟邪、石能祈福早已成为共识,在这个展现中国民间文化的庭院内,自然少不了“石”。聚首门外的守门神龙凤呈祥的麻石雕塑,镇园之宝“无头胜有头”的神秘石佛像,还有随处可见神态各异的旧时守护家门的石狮子,两桌形象逼真的石头菜品……这些随处可见的奇石也让食客感慨唏嘘、兴味盎然。

基于龙聚福和园在抢救民间文化遗产中的巨大贡献,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的授权下,龙聚福和园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联盟基地”,和园成了民间文化守护的正规军。

2012年,龙聚福和园又在美丽的梅溪湖畔建了一条“六和溪街”,仍把餐饮与展示民间文化遗产相结合。“街”上铺着从民间收购来的旧麻石,两侧包厢一律额以长沙老街之名,并配以老照片和文字说明,让顾客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留下对老长沙的美好回忆。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3 23:22 , Processed in 0.53479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