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前的4月12日,毛泽东主席曾来到长沙市百年老店火宫殿品尝家乡小吃。为纪念这个日子,我们驱车来到湘潭的何炳炎家,正是这位原火宫殿经理,当年接待了前来火宫殿就餐的毛泽东主席。听说我们是专程前来采访,75岁高龄的何炳炎很是高兴,稍一坐定,他老人家便兴致勃勃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中央有首长要来火宫殿。”“会是谁?”何炳炎又激动,又紧张。 在毛泽东来火宫殿的前一个星期,中共湖南省委有关部门一位领导干部到火宫殿找到何炳炎,对他说: “你是哪里人?” “湘潭人。” 这位省委机关领导干部的音调突然放低:“中央有位首长要来尝尝火宫殿的小吃。首长要吃火宫殿的家常菜,不吃山珍海味。有些什么菜?” 何炳炎扳着手指头答话说:“有东安鸡、有狗肉、有牛百页,有小品。” “那就好。” “既然中央首长要来,我们那天就不营业吧?”何炳炎郑重其事地说。 “那不行。首长是特意来考察人民生活的。你们不要搞特殊,要若无其事地照常工作。首长来了,就上老百姓吃的那些菜。” “首长来了!”何炳炎做梦也没想到能和毛主席握手。 1958年4月12日,春光明媚。说不清是激动,还是紧张,反正一晚没睡着觉的何炳炎一清早就来到火宫殿,穿上崭新的白色工作服,里里外外检查了一遍后,忽见一大群顾客涌进殿内。何炳炎一看这阵势,觉得有点不对,站在坪里观察良久。一位同志找到何炳炎,低声说:“我们是做保卫工作的。”何炳炎这才踏实了。 “首长来了!首长来了!”下午5时,在楼上小房里又做过一次检查的何炳炎闻声急忙跑下楼。一行人已走进大厅,毛主席戴着灰色帽子、穿着银灰色大衣、黑色皮鞋,走在最前面。何炳炎急步上前,恭敬地说:“毛主席,您好!”毛主席笑眯眯地伸出温暖的大手,握着何炳炎的手,操着湘潭口音说:“你好!”顿时,一股激情涌上心头,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主席,请楼上坐!” 毛主席在何炳炎的陪同下拾级而上,走进楼上已准备好的房间(现在的“一品香”厅),何炳炎搬出桌边的大木围椅,请主席坐。主席没有坐,环视房子四周后,走近朝东边敞开的窗口看火宫殿的外景。主席问: “这房子是什么时候的?” “抗日战争以后建的。”何炳炎说。 “抗日的时候,我们工人生活怎样?” “主席,生活很苦啊!” “现在呢?” “现在很好了。” 主席高兴地点了点头,转过身又问何炳炎:“你是哪里人?” “湘潭,主席家乡的。” 主席又问:“你姓什么?” “姓何,叫何炳炎。” 主席脱下大衣,何炳炎便走上去接过主席那件大衣,挂在一角的挂衣架上。 主席坐下来。何炳炎开始调整台面,主席也伸手帮忙摆。何炳炎看着夕阳下红光满面的主席说: “我自己来。” “人多力量大嘛!”主席风趣地说,从口袋里拿出一支香烟抽起来。 何炳炎又拿出菜谱,请主席看。主席看了看菜谱,挥手说: “随便,随便!” 青少年时代就多次到过火宫殿的毛泽东,又怎么会不知道到火宫殿吃什么呢? “吃点家常口味,比如臭豆腐、东安子鸡……可以了。” 主席看过菜单后,负责招待的张应龙便跑到厨房里,吩咐厨师鲁复生炒菜。鲁复生听说是给毛主席炒菜,高兴得直跳,拿起炒锅说:“主席要吃浓汁浓味哩。” “来,一起吃。”面对主席诚心诚意的招呼,身负接待重任的何炳炎又怎么敢吃呢? 点菜10分钟后,第一道菜来了。何炳炎将一盘金黄色的东安子鸡端上桌来,用湘潭话报上菜名: “东安子鸡。” 主席见菜来了,便向何炳炎招手: “来,一起吃。” “主席请。”听了主席的话,何炳炎激动地说。 主席用筷子夹了一块东安子鸡放进口里,连声说: “好,好!” 随后上了脆嫩、鲜嫩、细如发丝的麻辣百页,色泽红润、筋酥汁浓、软糯可口的红煨牛蹄筋,色如琥珀、汁如浓胶、脚爪柔嫩、裙边软滑的红烧水鱼裙爪,肉呈酱红色、柔软细嫩、汤汁稠浓、味道香辣的红烧狗肉。 当上到外焦内嫩的臭豆腐时,主席笑着说:“火宫殿的臭豆腐干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说完便夹了一块蘸点辣酱汁吃起来。 “鸡丝米粉。”何炳炎又以“每人每”的形式上了这道小吃。 “菠菜三鲜汤。”最后一道菜上来了。主席用汤匙舀了一口喝了,“不错!”一会儿,桌上的菜吃完了。 “主席还要点什么菜?” “不要了。”主席放下筷子,摊开两手说:“好!吃饭就要像这个样子,不浪费。” 何炳炎马上给主席递上热毛巾,又麻利地收碗抹桌子,泡上一大杯毛尖茶。主席边喝茶,边抽烟,和陪同的人员聊起天来。 天色见晚,主席望着窗外说:“我们该走哒吧!” 何炳炎听说主席要走,从挂衣架上拿了主席那件银灰色大衣给主席披上。主席对何炳炎说:“臭豆腐是劳动人民的产品,你们应该做好。火宫殿是人民喜爱的地方,你们应该搞好。” “没想到,我做的臭豆腐,毛主席还喜欢呷!”炸了五十年臭豆腐的姜二爹也为毛主席当了一回厨工。 主席走出火宫殿,稍停顿,望了一下摆在门口炸臭豆腐的摊子,才上车。可主席没想到,晚餐吃的臭豆腐,就是这位老大爷炸的,看上去制作工具很原始,也很简单,一把蒲扇,一口小锅,一个炉子。用这套工具炸了50年臭豆腐的姜二爹得知刚才毛主席吃了他炸的臭豆腐,激动地说: “没有想到,我做的臭豆腐,毛主席还喜欢呷!” 当我们结束采访起身告辞时得知,火宫殿已今非昔比。品牌、文化营销正推动着这家老字号飞速向前发展,有着3家分店的火宫殿日营业额最高达到30万元。
郭沫若应邀吃“李合盛”
李合盛是长沙市颇著盛名的一家回民餐馆。创业于清光绪11年(1885年),由益阳桃江鲊埠乡回民李国安来长经营,代代传继,至今有100余年的历史。到民国初期,店主为李德生,开设在三兴街开始卖生牛肉,不久卖炖牛肉,牛杂汤锅兼营大饼、早点,生意还可以。后来增设炒菜,早、中、晚营业。至民国初期,渐渐有所发展,即扩大门面,增加品种,卖酒、菜、钵饭,其中清煨牛肉最著名。而店主李国安亲手制作的发丝百页、红煨牛蹄筋、烩牛脑髓,风味独特,远近闻名,被赞为“牛中三杰”。 由于李合盛的“牛中三杰”烹制考究,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食客络绎不绝,许多社会知名人士也常光顾此店。1938年2月7日,著名社会活动家、诗人郭沫若来到长沙造访创作家田汉,宾主见面,十分高兴。田汉对郭沫若说的头一句话便是:“啊,你来得恰好,今天中午我们正打算去吃‘李合盛’。”郭沫若对“李合盛”是神交已久了,听说它是长沙的一家有名的老教门馆子,所做的菜好得不能形容。田汉在好多年以前就向郭沫若推荐过:假如到了长沙,一定请他去吃“李合盛”。中午他们来到李合盛,同去的还有廖沫沙、音乐家张曙、电影明星胡苹、女记者熊若兰等。上到二楼落座后,田汉又向郭沫若作义务宣传:不一会你便可以看到,这儿的座位是要候补的呢。在一间楼房里他们满满坐了两大圆桌。桌面宽、筷子长、汤匙大,郭沫若说这是湖南席面的三大特色。菜上桌了,有五香牛肉、发丝牛百页、红烧牛蹄筋、烩牛脑髓、松鼠鳜鱼、东安子鸡等。田汉喜欢吃发丝牛百页,尽管份量已经够多,而他一叫就是双份。当吃得快要终席的时候,楼上楼下都坐满了人,就是他们座席的房门口,已经有好些人在那里等着。田汉指着这样的盛况对郭沫若说:“你看,怎么样?”郭沫若说:“果然是名不虚传。”郭沫若应邀吃“李合盛”的情景,已经收入诗人的名著《洪波曲》中,一时传为美谈。
艺术家美食玉楼东
长沙玉楼东其前身叫“玉楼春”,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开设于青石桥(现解放路)。清末曾国藩之孙、湘乡翰林曾广钧曾登楼用膳,留下了脍炙人口的“麻辣子鸡汤饱肚,令人常忆玉楼东”的诗句。民国九年(1920年),由当时被尊为“湖南第一名厨”的谭奚庭担任经理,改店名为“玉楼东”。谭曾专门为殷实户操办酒宴,后又受雇于江苏籍盐商和湖南省省长谭延闿当私厨。他有一手高超的烹饪技艺,由他制作的湘菜、湘点,人称“奚菜”、“奚点”。加以他擅长经营管理,玉楼东酒家的牌子很快在长沙传开。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将酒家烧成废墟,后经修复,先后改名为“奇珍阁食堂”、“广场饮食店”、“实验餐厅”。1985年为扩大经营,振兴湘菜,恢复了“玉楼东酒家”这一老牌子。店堂古朴典雅与时代气息融于一体,外部雄伟壮观,内部富丽堂皇。 饱经沧桑的玉楼东酒家,数易其主,传统技艺之所以能保持下来并不断发展,主要是有不少湘菜名师如舒佳卿、蔡海云、周子云、王墨泉、许菊云等人先后在此掌勺,根基深厚。特别是近几年来该店致力于湘菜的振兴,在继承的基础上,采取外部移植、内部创新的办法创新经营,玉楼东酒家的名声日高,慕名前来就餐和造访的顾客络绎不绝。1990年4月,中国电影明星赴湘演出团来店就餐,每上一道菜,明星们便来几句评论,认为“走南闯北,今天算得一餐”。明星团团长郑在石,当即挥毫写下“佳肴美酒玉楼东”、“玉楼东酒分外香”两幅条幅。著名电影艺术家谢添、陈述和陈强等人,也写下了“美餐”、“观景武陵源,美食玉楼东”和“湘菜千姿色香味,玉楼百年真善美”等赠言。1992年6月,省会文化艺术界名流来店,面对众多的名菜佳肴,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副主席和国画家们,也当场挥毫泼墨,写下了“竹叶杯中缘,杏花上脸红。清风明月夜,常醉玉楼东”的诗句,绘制出大型“春声图”等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