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晓仲 席草田,与天心阁隔一条马路,在今天蔡锷南路的正对面。 旧时席草田,有一口大塘叫殷家塘。因龙伏山上的细流涌入殷家塘中,浸润塘边坡土,塘边遂长满可编织草垫草帽草袋的席草。席草田即因此得名。不过到了抗战前夕,旧时的殷家塘已渐渐成为一片长满荒草的湿地。 席草田旁固然筑着些别墅、住着些富贵人家,但下苦力的人也住得不少,比如有个叫廖长的年轻人,就在南门口一带以拖黄包车为生。 “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后,第二年长沙不幸遭遇了“文夕大火”。大火后,住在席草田附近的廖长,在长沙城内仍以拉黄包车为生。过去,他曾与织机街戏 园子的掌鼓师傅很熟。“大火”后,旧时的戏园子已成一片残垣断壁,当年红火的戏班子想要再找到少花钱的栖身之所有些难。 这时,住在席草田附近的廖长对掌鼓师傅说,他家附近有块长满席草的公有湿地,三面环山,冬暖夏凉,只要在上面架起木板,搭起简易板房,既可居住,又可排练,有我们拉黄包车的兄弟和泥木行的伙计帮忙,众人拾柴火焰高,你所在的戏园子要找个栖身之处还不容易? 年轻人廖长的几句实在话,便为席草田引来了当时红遍古城长沙的湘剧三元班。 三元班班主与田汉先生交谊甚笃,找定栖身之所后,戏班白天进城,在长沙城内街头献演抗日活报剧,三元班名角大花脸欧元霞、老生罗元德,带领众师兄妹为抗战倾情演出,积极为抗战募捐经费,深受百姓爱戴。 从此,席草田不但有了清晨喊嗓的雅韵,亦有了彩排时的众人围观喝彩,还常有社会名流、热心市民和师生来到席草田慰问戏班演员。抗日凝聚民心,席草田和三元班一起叫响了长沙城。 在经历过八年艰苦抗战和三年多内战后,古城长沙终于迎来了解放。新长沙人民政府在正式划定了东、南、西、北内四区的行政区划后,南区人民政府(今天心区)以不与民争利,节俭务实,自力更生的作风,选择了席草田的这片公有湿地,作为长沙市南区政府所在地。 1953年下半年,南区干部总动员,雷厉风行地在席草田平塘奠基。 当时正值三九严寒,区委区政府负责同志赤脚草鞋,箢箕扁担,带头淘泥清淤,打夯固基,将建设区政府作为百年大计。 听说要在席草田建自己的南区政府,不少人自带工具前来席草田参加义务劳动,已是工人老大哥的廖长下班后即到工地上班,主动当起拌料工,人称“廖义务”。那时谁都把“尽义务”作为一种风尚,席草田工地成了“尽义务”的范本。 时任长沙市长阎子祥同志也来到了席草田工地。阎市长说:南区同志腾出公房建工厂办企业,布商业网点,恢复发展生产,就业为先,保障民生,是百姓大于天。阎市长与工地建设者们一起唱起了劳动号子,也在这里尽起“义务”来。 经过大半年的努力,南区人民政府将地用地,不外扩不铺排,终于建成两栋三层砖木结构带小院的南区政府办公区。办公区小院还为街坊邻里免费放映露天电影。 而楼房内每间15平方米办公室常要摆放三到四张高低不平的办公桌。全院同志共用三部旧电话机,各科室一部旧单车,谁外出办事谁骑。就在天心阁前不起眼的席 草田巷,南区人民政府和人武部官兵同心同德,埋头苦干二十多个春秋,公仆情怀深深扎根在了席草田。 如今席草田巷25号的南区人民政府旧门楼,依旧朴素无华屹立在老巷中。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7 16:59 , Processed in 0.09203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