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自来水的曲折流程

2014-5-23 16:3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940| 评论: 0|来自: 长沙晚报


历史上的白沙井是怎样形成的

文/任大猛

  始见于明代《长沙府志》的白沙古井,最初只有一口井眼, 清初凿成两口井眼,直到民国初期,才形成今天四口井眼的格局。

  一、明末清初白沙井,仅两口井眼

  白沙井的最早文献记载,出现于明末《长沙府志》。明朝末年,长沙城内官民即络绎不绝前往白沙井汲水。所以清初雍正年间印成的《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就说:“(白沙井)在善化县东南二里……井仅尺许,清香甘美,不溢不竭,长沙第一泉。明末,泉分二出,遂缓。”

   明末清初,白沙井旁即已经出现以沙水牟利的挑水夫。至清代中叶,因长沙城内茶楼繁盛,前往白沙井取水者,多了一个群体,即专替讲究水质的茶楼包送白沙井 水者,茶楼老板为保证沙水来源的稳定,向挑水夫索取“送水押金”。此时已有人盛赞:“(白沙井水)清冽甘芳,无与伦比,虽麓山之白鹤泉,不能及也。”

  包运白沙井水的挑水夫缴纳押金后,为了牟取更大利润,再也不能耐心排队。因插队,为茶楼送水的挑水夫群体常发生斗殴,两口白沙井眼时常被鲜血染红。

   群体性事件增多后,清代中叶,善化县府判决:白沙井,“靠东北方向第一井,专供肩挑吃水者汲取;第二井,专供挑运卖水者汲取。立石刊碑,泐为定案”。同 时,挑运售卖沙水的挑水夫,为保障自身权益,组织成立挑卖沙水行业公会即清泉会,会址设白沙街鳌山庙(今里仁坡小学),“凡挑运卖水者,均须入会,每人纳 入会钱400文,对白沙井种种弊端,互相监察”。到1930年,入清泉会的人尚有300多人,入会会金,已增至8元。

  二、家中挖口“白沙井”,官府民众奈我何?

  晚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人人争汲、利之所在的白沙井又出新“西西”。邻近白沙井一住户,竟在自家屋内挖一深坑,使白沙井泉水流到家中深坑内。而白沙井水竟由此近于干涸。

  白沙井旁的挑水夫和排队的市民不干了,他们结伴围攻妄图坐拥白沙井水“吃独食”的住户,并大打上门来,白沙井旁再演大械斗。

  后,湖南巡抚陈宝箴要求保甲局平息此事,里仁坡团总罗万奇札饬善化县,在白沙井旁再立碑石,上写:“严禁截断源流”。该住户私掘大坑,也勒令填塞。

  三、谭延闿下令凿出第三第四口井眼

  民国创建后,长沙城因人口膨胀,城市供水成为大问题,两口井眼的白沙井旁械斗次数越来越多。

   原因首先是城内“黄衣客”(即穿军装的兵士),在白沙井旁讲霸道,不排队汲水;二是茶馆解除“清泉会”挑水夫承包挑运沙水的合同;三是清泉会会员发现黄 衣客成为了新的挑水夫,且要价更低。为保饭碗,已组成清泉会的专职挑水夫于是在民国二年(1913年)7月间与黄衣客在白沙井旁进行大械斗,数人毙命。

  时任湖南都督的谭延闿,遂在民国二年8月下令,在白沙井两口井眼之间,再新开一个井眼,中间这口井眼专供各军队暨官厅之用,以平息争斗。

  这时,长沙城对沙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入清泉会者越来越多,专职在白沙井打水的人也越来越多。清泉会认为白沙井三口井还是少了,不如顺势再多开一个井眼,于是报告谭督,在官井之右,继续增辟一口井眼。

  也就是说白沙井四口井眼(由东北排向西南)各有其用途:即第一井为民井,第二井为官井,第三、第四井,属“清泉会”挑水夫专用。

  挑水夫新开井眼,当然必须付出代价。政府允许其增开白沙井眼的同时,也规定:此后,白沙井修井费用,概归清泉会办理。

  1929年,白沙井四口井眼重修,共花费“清泉会”100余元,清泉会迫不得已卖掉其不动产一部分,用麻石铺成了今天白沙井的情景。

  白沙井旁除了挑水专营出卖的群体外,白沙井旁附近居民,也靠水吃水。他们乘深夜时分,通宵不睡,汲取沙水,白天即卖给不愿排队的市民。至上世纪30年代初,白沙井及白沙街两旁出现的巨大水缸,已经排列如繁星,靠此生活的有数十户人家。

  直到今天,仍有不少长沙市民前往白沙古井汲水。在民国时期,长沙街头分别有挑河水和白沙井水(俗称沙水)贩卖者。沙水价格比河水贵一倍以上,只有家庭生活条件极其宽裕的人家才能经常享用。
12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8-2 17:31 , Processed in 0.08847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