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惠于湘江母亲河的我们,到了保护和回馈湘江的时候了。 4月20日,正当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谷雨,长沙晚报报业集团与市畜牧兽医水产局将再次进行“我为湘江放尾鱼”的公益性放养活动,目前已有近百个家庭报 名。愿意参加此次活动的市民可拨打96333继续报名。此前,在橘子洲头,上百名志愿者和市民一道,已将190万尾(只)优质鱼种(蚌)放入湘江。湘江生 态和鱼类资源正在日渐恢复,湘江和它的鱼儿又将快乐享受鱼水之欢。其实,昔日湘江本来就是这样的快乐时光—— 文/任大猛 鱼苗漂向下游,散作热闹的鱼苗贩卖场 靠水吃水。在湘江保持着天然纯净水质的美好时光,湘水女神常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湘江两岸的儿女。 春天,每当清明雷雨过后,上亿鱼苗,即随着湘江泛涨的春水,经数天时间,从上游漂到中下游的长沙。守候在湘江长沙段的渔户们,看到湘江中漂浮翻涌一团团暗红色的水流,马上开始欢腾,如果是夜晚,甚至还会敲锣打鼓,在岸边挂起红灯。 此刻,早已在湘江岸边泊好的成千竹筏木排,已站满捞鱼子(鱼苗)的人们。天是黑的,江是亮的,捕捞鱼苗的场景是欢腾的。而闻讯前来贩卖鱼子的鱼子客,在春天,也全都喜气洋洋。 1919年11月18日长沙《大公报》刊载劳止先生撰写的《长沙鱼子业调查记》,就写到了湘江长沙段迎接春水鱼苗的欢腾热闹的场景。 劳止先生说,他通过对湘江老渔夫的询问,知晓得长沙鱼子(即鱼苗)业神奇的“秘密”。 当时,正值五四运动爆发后,长沙文化界兴起了对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生活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兴趣。这篇《长沙鱼子业调查记》在报纸刊发后,引起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劳止称:当年湖南各县养鱼的人,都要到湘江沿岸去贩运从湘江上游漂下来的天然鱼子。自衡阳以下,到洞庭湖口,全都是贩运鱼子的场所。尤其是从长沙往北的 市场,最为热闹,像溁湾市、三汊矶、白沙洲、靖港、铜官、乔口、临资口、营田等鱼市最为兴盛。每岁春夏之交,这些地方贩客(即鱼子客)云集,湘江鱼子业成 为湖南的一宗极大的贸易。 常宁松柏河段,是长江支流最大的家鱼天然产卵场
90余年前的长沙《大公报》上,反复多次提到,在中国南方江湖满地之处,到处都有可食用的鱼类捕捞,一些偏僻地方的鱼池鱼塘中,也常常养鱼。之所以如此,就因贩卖鱼苗(即鱼子)的鱼子客,已将湘江所产鱼苗贩运到了极边远极偏僻的地方。 对湘江老渔夫进行过采访的劳止先生称,在湖南,鲤鱼和鲫鱼被称为野鱼,因为它们到了春天,随便在哪处的池塘湖沼都能产卵。像鲤鱼,春季涨水,淹没河边滩涂草丛,雌雄鲤鱼会在月圆之夜,将粘性鱼卵和鱼白,扮在草上,春水泛滥,即散作星星点点的鱼苗。 但“细鳞之鲢鱼、粗甲之草鱼”,却只能产于四川的荆河与湖南的湘江。对于这一说法,劳止先生听闻后,也半信半疑,特别在文中加括号加按语说:“按,业此者之言如此,未细加考究也”。 劳止先生当然并不是热爱实地探访、研究的科学家,他只是一位把自己定位为“有闻必录”的“记录者”。 他记录了长沙地区关于春天湘江鱼苗生产过程的最经典说法:“相传鲢鱼、草鱼等类,原聚于洞庭深潭,候春水发生,逆流而上,至道州一带之深潭止焉。迄清明 后,雷雨交作时,鱼亦感此动机,母鱼向前怒跃,生蛋水面,公鱼随跃,盖精其上。山水倾注,潭亦涨溢,蛋为冲动,随流而下。水大四五日可到长沙,小则七八 日。于是沿岸渔户,或架木排,或安木桩,于江边之回旋处,用麻布缝成大袋,系于其下,袋后留过水空筒,后更缀以四方木箱。鱼蛋至衡州以下,渐破为鱼子,为 水冲刷,奔集于回旋之处,为布袋所截,流入木箱,积聚几满,乃以木瓢舀出,用木盆贮之,是为取鱼法。” 很显然,这篇《长沙鱼子业调查记》,也是对至今仍流传于长沙的渔业谚语的最好解读,不管解读得对或错。长沙老人中至今仍有人会说出捕捞鱼子的一些谚语, 如“清明系缆,谷雨下捞”,说的是在湘江中准备及实施捕捞的具体时节。俗话又称:“道州发水慢悠悠,七天七夜到潭州”,道州指的是今天的道县,潭州指的是 今天的长沙,说的是鱼子漂流的行程。 湘江鱼子产卵的真正科学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当年,湖南水产研究工作者根据湘江及洞庭湖鱼类生活环境和洄游产卵习性,将湖南鱼类的种群,分为四类:(1)湖泊库塘定居鱼类,如鲤鱼、鲫鱼,研究证明 它们在各种环境中确实较易产卵。(2)山溪定居性鱼类,如胡子鲶等,以潜藏山溪岩洞深潭为主。(3)江湖半洄游性鱼类,中国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 鱼,均洄游于湘江和洞庭湖,在湘江散子。(4)咸淡水洄游性鱼类,如鲥鱼、大银鱼、刀鲚、鳗鲡等,这一类型的鱼,上世纪90年代后,在湘江流域散子,已呈 灭绝态势。 不过,在上世纪50年代初,水产研究者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四大家鱼的产卵场,并非“只能产于四川的荆河与湖南的湘江”,像资江、沅江上游,在当年均发现了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溯游而上的天然产卵场,不过规模较小。 同时,湖南的水产研究者还发现,中国四大家鱼在湘江上的产卵场,并没有分布在道县,而是集中分布于常宁县松柏至衡南县柏坊河段,该河段在清明、谷雨期间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河床以卵石为主,全长16.5公里。该处天然产卵场为全国三大家鱼产卵场之一,也是长江支流上最大的家鱼天然产卵场。产卵地点的调查 结果与清光绪年间编撰的《湖南通志》上的记载基本一致。 已近失传的识鱼之法 因为有了长江支流水系最大的家鱼天然产卵场,至迟在清代乾隆年间开始,离天然产卵场较近的衡阳就有了结筏捞取鱼卵、密箱孵苗的方法。但鱼卵水漂到湘潭、 长沙,鱼卵已破壳成为细如花针的鱼苗,在长沙及下游江段,卖出和买进鱼苗的渔户和鱼子客,除懂得捞取鱼苗外,还必须有识鱼之法。 所谓识鱼之法,就是鱼子客希望购到的鱼苗,主要是经济类鱼种鲢鱼和草鱼等,渔户和鱼子客,均认鲢鱼、草鱼为真鱼,其余的鱼苗则为假鱼。 对于鱼苗的辨识,1919年长沙《大公报》劳止先生据老渔夫指点,称:辨识鱼苗,第一步为识水色,必须是上游道州(其实是常宁)发来的“浓如猪血”的水,才藏有鱼苗。其他地方发来的洪水,水色较淡,并未藏有家鱼苗。 第二步为识鱼,鱼苗初至时,常附在断碎的腐草上,以碗舀水审视,可以看到鱼子离草游于碗中,最小者只有针尖大,名望子鱼,无从辨识是什么鱼类,但因鳙鱼鱼苗颇大,容易辨识。所以只要鳙鱼苗多,鲢鱼、草鱼鱼苗肯定不会少。故曰:“鳙多则真,鲑多则假。” 此外,可将鱼苗放在瓷碗中,用纤小篾片搅动,假鱼围碗旋转无序,鲢鱼受搅,浮出水面,头尾摆动,就像戏台上的花旦,且“眼似金钱,口如瓜子,尾质丰而色丽,尾尖有小球,久之现哑灰色”,“草鱼形若斧尖,识者一见即能分别”。 鱼苗一经认出是否为需要养殖的家鱼后,需要用木盆盛装,盛装的木盆既浅且宽,容易接受光线和空气,然后灌进池塘水,使盆满将溢,称作“挤鱼”,即让鱼争夺生存空间。 各种鱼都想挤在木盆中心,假鱼在挤鱼的过程中常常奄奄自毙,而鲢鱼和草鱼生存能力很强。然后,用碗向盆中左右旋转,死鱼即聚沉盆底中心,用空心葫芦插至 盆底,将死鱼吸出,以麻布缝成之瓢,舀出旧水,换上新水,经过数次搅动换水,则盆中鱼苗留下的主要就是鲢鱼苗和草鱼苗等经济鱼种了。 另外,识别鱼苗以后,还需用盐蛋黄捣碎调水,喷到盆内喂鱼,如长途贩运则须换池塘水多次,施食两次。回到家中,将鱼苗倾置活水池中,等鱼长到瓜子大小,便可以分售和分养到各处。 湘江放鱼,是反哺母亲河的时候了 湘江鱼苗,在晚清民国时期,已在湖南各县畅销,且远销江西、广东、广西、浙江、江苏等地。 据1912年发行的《实业杂志》记载,民国元年仅湘潭对外出售的鱼苗,即“约值银十余万两”。一些购买湘江鱼苗养殖者也大获其利,如宁乡沩山、流沙河、 黄材一带“田少水足,有专养鱼者”,而湘西永定(今张家界市)境内“鲢、鲤、鲩(即草鱼)三鱼,大宗常产,家畜尤多”,每年春天从湘江边购得鱼苗,“泛之 池塘,稍长贩往四川各县,其利数倍。” 新中国成立初,湘江鱼苗不仅基本满足湖南本省淡水养殖,还曾供应华北、华南、东北等地,且远销至南洋及苏联等地,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盛誉。 1959年,湖南继广东之后,家鱼人工繁殖取得重大突破。 家鱼养殖突破首先从祁东县和宁乡县开始。先一年,湖南省从全省各地挑选数十名水产干部分赴广东东莞和南海等地水产科学研究所学习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祁东 县归阳公社和宁乡县流沙公社鱼场先后获得鲢鱼人工孵化成功的突破。此后,中国四大家鱼中的鳙鱼、青鱼、草鱼等鱼苗人工育种不但取得突破且已开始普及推广。 随着家鱼人工繁殖的普及,到上世纪80年代初已完全不再依赖湘江天然鱼苗,彻底结束了靠天吃饭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后,湘江出现了酷渔滥捕的现象,工业和生活废水污染及拦河坝等水工建筑,改变了天然鱼卵场的水文条件,影响了鱼类洄游及繁殖。 现在到了湘江两岸儿女反哺湘江的时候,更多的鱼苗投放到湘江之中,一定会使湘江变得更为清澈洁净。 有朝一日,湘江也一定会像魏晋文人笔下写的那样清澈:“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了了然,石子如摴蒲,五色鲜明,白沙如雪。” 那时的湘江,一定会让人对于如此清绝的山水,生发出喜悦的快感,而各种鱼类在湘水中洄游也一定会感觉到很快乐。民国长沙人怎样吃鱼 一、吃的多半是咸鱼 湖南为“鱼米之乡”,洞庭湖和湘水均是盛产各类淡水鱼的地方。伴湘水而居的长沙人,在旧时想必吃鱼甚易。 答案却并非如此,因为那时并没有冰箱,天气稍热,鱼便容易臭。所以过去的长沙,咸鱼、腌鱼、腊鱼、淡干,反倒是占了家庭湘菜鱼肴原料的主要部分。 当然,玉楼东、潇湘酒店、曲园等餐馆还是打有水池,喂养活鱼,以图招徕生意。不过家居百姓、商店职员,平日以吃小菜为主的,在初一、十五,如没有猪肉打 牙祭,鱼、虾则可当作“小荤”。当然,所吃的鱼多半是咸鱼,有时也可能是淡干。淡干,即刚刚捕捞出来即晒干制成而没有加盐的小鱼。 咸鱼因盐渍的作用,即使在常温和高温下也不易腐臭,并且特别送饭,但味道毕竟偏咸。旧时长沙,却还有一些用盐暴腌的鱼肉,称暴腌鱼。这种暴腌鱼,腌制新鲜鱼肉,时间不久,鱼肉因盐腌制收紧,呈脆嫩的豆瓣状,别具风味,至今仍在一些标榜湘菜特色的餐馆酒楼中流行。 二、吃鲜鱼要等“开潭” 是开潭,不是开塘。因为在湘江中大规模捕鱼,往往是划船前往湘江深潭中去捕捞的。 每到“寒露霜降水推沙”的时节,湘江中的鱼和岁暮要回家过年的人一样,所谓“鱼奔深潭客奔家”。此时湘江水面回落收缩,而湘江中的各种鱼类也集中蓄于湘江中的深潭中,相对而言,更易开网捕捉,因此开潭,就是在河中开始大规模正式捕鱼的意思。 据1919年12月18日长沙《大公报》记载,除鱼类洄流及鱼汛时湘江一些地点可能鱼类较多聚集,湖南出鱼最多的地方,便是冬季湘江的深潭中了。 人们把湘江分作三段。上段指湘潭以上,中段上自湘潭,下至湘阴,下段自湘阴以下。一段有一段的深潭,比如中段就有昭潭、靖港潭和芦林潭之类。 当年,一段有一段的渔户,不能越界打鱼。渔户们说,湘江中的潭,以三仙湖新堤一带的潭,出鱼出得最多,每开一次潭,就有几千号渔船前往深潭捕鱼,一个潭就出得一两千石鱼。 渔夫取鱼的法子有许多种,最简单最普通的就是网、钓、罾等几种。其余像冬季之鹭鸶船,在当时长沙地区为潘、江两姓所垄断,所谓“潘家鱼,江家水”。 三、活鱼才出得起价 在秋冬季捕鱼往往以天气为转移。比如秋季里干湖,鱼未上水,就可能先干坏了。天气越热,干坏的速度越快,必得有火热一般的太阳,一边在水里捞,一边在太阳里晒,才可制成淡干鱼,免得腐臭。 渔户在湘江河里捉了鱼,一般找鱼行出售。鱼行收鱼,活的最出得起价,所以如果在离长沙远一些的地方捕得活鱼,就得拼死玩命赶往长沙。 长沙集中卖活鱼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大西门和西湖桥两处地方。此外潮宗街也有卖剁鱼的地方,即一条大鱼可按顾客要求剁成头、尾、身数段出卖,不过,这多半是在冬天。 泥鳅、鳝鱼、乌龟、甲鱼等小型水产品,一般是不能上正席的,在当年得不到重视。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7-15 14:14 , Processed in 0.09806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