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大猛 时尚地铁生活,即将在长沙拉开大幕。令人兴奋的消息不断传来,地铁票价听证会将在下月14日举行;长沙地铁1号线最后开工的三个站点即开福寺站、湘雅路站、营盘路站建设目前都,为在年内实现所有站点主体完工而冲刺。 就在地铁1号线营盘路站旁,一座花岗石(即麻石)教堂静静矗立,见证了长沙城曾以花岗石作为建材,在晚清民初终于筑成全国最著名古城的“雄伟传奇”,与今天奔向地铁时代的长沙“流动状态的钢铁风景”,交相辉映。 雄伟的麻石教堂在北正街建成后,宣告长沙麻石造城年代的结束 1920年长沙《大公报》调查栏,披露了一个“奇怪”的消息:自从“前年(即1918年)美国人在长沙北正街起造圣公会教堂,墙壁地皮均用麻石,每方尺 不过须钱400余文,而砌窑砖每方尺也须200余文”,长沙的麻石,可谓便宜,麻石筑成的教堂确实雄伟壮观,但湖南省城的石店却已在晚清民初,相较清代同 治年间,减少了二十余家。 北正街麻石教堂的建成,是长沙丁字湾麻石建筑的一个经典代表,但它也象征长沙麻石筑成坚硬美丽的老长沙城池时代的落幕。 上世纪20年代,长沙《大公报》主编李抱一曾与湖南大学土木科及工学院院长唐艺青等人前往盛产麻石的丁字湾进行调查,李抱一等人了解到,“自洋灰(即水泥)工程盛行,(丁字湾麻石)产额锐减矣”。 很显然,进入民国后,长沙本土出产的坚硬麻石,无可奈何地在现代化浪潮的拍岸惊涛中碎裂万段。至今让老长沙人津津乐道的浏城桥、中山亭、国货陈列馆,无 一不是采用水泥砖石,甚至是钢筋混凝土的建筑。至于当年长沙修芙蓉路,拆除浏城桥时感觉难度甚大的原因,并非因为浏城桥是用糯米加碎瓷筑成,而是当年浏城 桥和国货陈列馆,同样使用的是进口水泥,水泥的标号较高而已。前几年在报纸中讲述中山亭前面的地面采用了碎瓷加糯米铺筑地面的所谓专家,可谓不识历史大 潮、可归属于看多了武侠小说充满想像力的“古墓派”专家而已。 长沙麻石建城从清代雍正年间开始,此前长沙城内,屋宇矮小光线昏暗,街道狭窄污水横流 长沙城市建设采用麻石,据传在西汉时就已开始。更确切的史料记载,则说南宋时期辛弃疾役使劳改劳教人员到“骆驼嘴”凿采麻石,在今天长沙市一医院附近建成坚固的飞虎寨,多余的麻石则用来铺街。 但长沙考古研究所的一帮朋友在去年曾带我前往东鱼塘街考古发掘现场观看,我看到了南宋时期长沙城市街道,是用整齐青砖铺成的,沟渠在道路两旁,用木块筑 壁。上世纪90年代末,长沙扩修黄兴路八角亭一带,考古所朋友也带我去看他们挖出的大量明吉王府的铺街石。该铺街石与明吉简王墓志铭采用的石料相同,同为 青石,青石板路下,并无沟渠。这些铺路石有小部分用在了湖南大学北校区(原财院)保护西汉王陵的建设中。 据民国初年长沙《大公报》记述,直到清康熙年间,湖北修舵工洲水堤派人到湖南采取石头,这时发现了长沙下游丁字湾大字岭的坚硬花岗岩石矿,从雍正年间开始,长沙将麻石大量修筑街衢,用于建造城市房屋、庙宇及广场坪地的建筑。 在清代雍正年以前,湖南省会的长沙城内屋宇矮小,光线昏暗,街道狭窄。而长沙城内街面上铺的都是些乱石,稍微讲究些的街道,用砖块来砌街,街道两旁则砌有暗沟,污泥灰屑,布满街中,很不合卫生要求。 直到丁字湾麻石开凿后,湖南省城长沙城内才开有石头店。雍正年间,长沙城内的政府部门也主持大搞城市建设,第一就是用整块麻石修筑街衢,一条条麻石砌成街巷的街面,麻石街面下则是用砖石砌成的排泄城市污水的沟渠。但因财力有限,并不能遍及全城。 与此同时,长沙城内起造房屋,磉墩墙角等处也用上了石头,以求房屋建筑坚固。整条坚硬麻石、配合大型木材作为梁柱,长沙城内各处建筑空间,渐次被撑开。 使用大量麻石重建的天心阁,就修建于雍正之后的乾隆年间。长沙城内的屋宇因采用麻石开始变得明亮,街道变得宽敞。长沙在春夏秋季处于强降雨地带,当大点雨 滴滴落城市,铺有麻石的街道被骤雨清洗,并汇入麻石街衢下的阴沟。当年长沙城内居民十分欢喜使用麻石铺街,希望长沙全城都铺上麻石,让大家享受到城市的清 爽。 彭玉麟指挥的湘军水师战舰退役后,在江流中大运麻石,麻石造城在长沙达到繁华顶点 长沙麻石造城的顶峰阶段,是在曾国藩领导的湘军攻下天京(今南京),取得镇压太平天国的胜利之后。 此时,帕首荷戈的湘军将士从中国富庶的东南地区携带大量财富而归,一方面他们炒高省会城市长沙的地价,另一方面,他们将大量资本投入城区内部基础建设中。 本来长沙城市繁华的区域,以南正街、红牌楼、司门口、八角亭为界,西面因近河,便于取水排水,商业发达,房屋密集,人员辐辏。东面则因城建设施落后不宜 居住。今湖南省人民医院原正门前的东茅街,在湘军兴起前叫做东茅古道,东茅古道东面及小瀛洲一带地势低下,茅草丛生,污水无法排出,蚊虫滋孽,不宜居住。 湘军东征归来后,即在东茅街一带大兴公馆、祠庙建设。一方面利用麻石街衢将生活污水引入长沙八大公沟的第一大公沟,另一方面将小瀛洲等地势低洼处建成清洁 的城市水景。一时间东茅街成为湘军将领、城市富户及文化名人聚居区,小东茅街成为长沙最美的麻石街道之一,此后从晚清入民国,东茅街、马王街一带成为湖南 省会的娱乐中心、餐饮中心。 大量麻石从丁字湾开采运往长沙,经湘江、入洞庭,下长江,远销武汉、安庆、南京、上海等地,运载丁字湾麻石的船只,则是从前彭玉麟指挥的湘军水师退役的三板船改装的,湘军水师使用的三板船,既宽且平、载重量大,经改装后极适宜运载麻石。 据1920年长沙《大公报》统计,当年,长沙丁字湾运载麻石的湘军水师退役船只达330余艘。这些船只使用,降低了丁字湾麻石运载成本, 到1920 年,湘江上运行的运石船,采用的仍是前朝的“运石水力,以尺计算”,“公所派人量尺,管尺人有四人专司此事”,“价钱视水道的远近,例如丁字湾至城河(湘 江长沙城区段),每尺石头,十六七文至二十余文”,而丁字湾的石头,“上至衡州,下达长江,销行极广”。 同治年间,麻石建城在长沙达到最辉煌的顶点,到清代光绪初年,据记载“(长沙)城中竟无乱石砌的街了”,而随着麻石投入城市、基础建设的完成,长沙城内“开石店的人少了十余家”。 当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据统计,1919年,仅在丁字湾大字岭采石的人就有四五千人,“间接生活的,不在2万人以下”,“此中除山主外,都是靠劳动穿吃的”。 显然,现代化的水泥钢筋混凝土等建材,在城市走向现代化的建设中,被越来越多使用,原本依赖“打粗”(开山取石,专出坯子)吃喝的石匠,已有越来越多的 人群,向“打幼”(即把雏形的坯子雕琢修饰成生活用品和艺术品)进行转型。当然长沙丁字湾的麻石在此后中国各处的城市建设中仍然大量采用。新中国成立后, 天安门广场和武汉长江大桥、岳阳楼及黄鹤楼的修复,就用到丁字湾的麻石。 今天长沙望城区丁字湾仍然是中国最重要的花岗岩(麻石)产地,中南五省最大的花岗岩集散地,它曾经让长沙这座城市在晚清民初,成为在全中国一座著名的坚固而雄伟城市的史事已成传奇。一座麻石城的毁灭与重建 晚清光绪年间,麻石用于建造一座雄伟城市的计划,已基本实现。进入民国后,湖南省宣布长沙进入现代化城市的建设阶段,长沙由此启动拆除城池,兴建马路,用水泥钢筋混凝土打造新的城市轮廓线的进程。 到上世纪30年代,城市建设的进程开始加快。1932年,在中山路柏油马路旁建成的、高8层的长沙国货陈列馆成为当时全中国最好的国货陈列馆,同时也代表了长沙城市的高度。显然,只有钢筋、水泥、混凝土等现代建材的使用,才能使长沙建筑,向天空伸展得更高。 但1938年11月13日凌晨,因“文夕大火”的发生,长沙全城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昔日闻名全国的长沙麻石建筑,及新建设的现代化建筑,几乎全部遭到毁灭性或不同程度的破坏,此后长沙又在日寇进攻中,遭遇四次会战的破坏。 1945年,抗战胜利后,长沙开始新一轮城市建设,无奈“一火四战”予长沙创痛甚深,一直难以恢复。1947年京沪记者考察团对长沙城市进行考察,当年中央日报社的郑炳森谈其观感说:“长沙只是一半”,走过长沙街头,“便看到长沙80%以上的商店,一半儿真,一半儿假。外面一半楼阁峥嵘,里面一半呢,就不堪追问了。说一句‘金玉其外,败絮其里’的话,似不为过”,“长沙远没有恢复,长沙更需要营养,长沙在抗战中牺牲实在太大了。” 本地一家报社的记者剑子对长沙建筑“金玉其外,败絮其里”记载得更详细:“首先从马路两边那些矗立云表的大铺面说起,金碧辉煌,堂皇伟大,外面看来,即算不是水泥钢骨,起码也是红砖制造的,但可怜得很,这些店面不但不是水泥钢骨,不是红砖建造,而且也不是泥砖,不是结实的木料。那十几丈高、三四尺厚的门面,望上去好像两三层洋房,其实隐在这门面之后的,不过一座矮而陋的平房,这高大的门面,是碎木头薄木板,用稍粗的木料做成架子,一步步钉成模子,把水泥石灰向上面一涂,望去便是水泥钢骨的大建筑了。”其实这种“文夕大火”及抗战的“创痛”,在2000年黄兴南路步行街改扩建的时候,人们仍能看到拆建背后的少数店面,仍是剑子所描述的这种场景。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长沙的最高建筑仍只有7层楼,这就是抗战后在文运街建造的电信局,比1932年建造于中山路旁的长沙国货陈列馆还矮了一层楼。原长沙国货陈列馆楼上七八层为原无线电收音台。因抗战期间的破坏,其中一层已完全锈蚀,抗战胜利后,便拆除了最高的那一层楼。 麻石代表老长沙一颗倔犟的心? 在晚清湖南维新运动之前,湖南是最抗拒外来势力最激烈的一个省,长沙也是外国人最后进入的一座中国省会城市,长沙一度被西方人称为“铁门之城”。 晚清民初,西方的一些著名学者、旅行家和地理学家漫游于中国,并进入长沙这座曾经的“铁门之城”。他们有两个发现,一是发现长沙这座城市,在全国各省会城市来说,是一座相当美好的城市。 美国人埃德加·盖洛于清朝末年漫游中国各主要城市,写有《中国十八省府》。这位在中国见多识广的美国地理学家,在他的书中评价长沙这座麻石筑起来的雄伟坚固的城市时说:“长沙看起来是中国最好的城市之一,这儿没有常见的窄胡同里的气味扑鼻、灯光黯淡的景象。房屋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居民机警健康,精神抖擞。从苦力到哲学家,各个阶层都自尊自爱;只要不染上鸦片和威士忌等外国恶习,长沙人民将是大清帝国的一支中坚力量。” 另一位美国人耶鲁大学的安森于1920年来到长沙,他用同样赞美的语气赞美长沙,显然麻石等建材的采用,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安森说:“长沙街道用麻石铺筑,非常精致整洁,相比中国其他城市臭味要少。给人最深印象的是长沙两座文庙,石铺的庭院、整齐的石阶及高墙,翘檐釉瓦,梁柱粗壮,极富建筑美感及道德上的庄严感。” 当年这一大批“洋鬼子”在进入长沙后,他们也有另一个发现。此前他们思考过湖南人或长沙人坚强而拒外特质的由来,当他们真正进入长沙城,看到长沙用麻石筑起城池,筑起围墙,铺设街道,盖洛就写道,或许这座城市坚硬的麻石,同时也代表着长沙人坚定而倔犟的那颗心。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7-15 09:18 , Processed in 0.09832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