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工业遗产 留住历史 在决定银太公司整体搬迁的同时,民国时期留下来的工厂大门和两旁的办公楼是留还是拆,成了引人关注的问题。在裕湘老员工、长沙市民和专家的强烈要求下,在市文物局、市建委和市规划局的极力主张下,这一工业遗产以其厚重的历史的价值被保存了下来,作为长沙近代民族工业的标本展示给今天与未来的人们。 2002年,裕湘纱厂老大门被公布为“长沙市近现代保护建筑”。2003年4月,潇湘路北段改扩工程动工,规划路幅正好从这一保护建筑穿过,裕湘纱厂老大门有不保之虞。长沙市建委总工程师汤伟力排众议,力促修改了规划,让潇湘路弯路从裕湘纱厂老大门西侧通过,保住了这一珍贵的工业遗产。2005年,裕湘纱厂老大门和两旁的办公楼以“湖南第一纱厂早期建筑群”的名义,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进而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并规定保护范围“以外墙墙基为起点,东至湘江西岸,南、西、北三向各至50米处”,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100米处”。2010年9月长沙市规划局修编的《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纲要)》又将这一地段规划为“湖南第一纱厂历史地段”。规划(纲要)文本写道:“裕湘纱厂历史地段核心区北至银盆岭路,东达湘江,南至桐梓坡路,西临长纺路,面积10.94公顷。规划范围内有文物保护单位1个。规划重点保护历史地段范围内集中反映长沙近代工业文明的遗址风貌,通过保护保留代表性的建筑,赋予新的功能,形成滨江活力社区。核心区范围内建筑高度以低、多层为主,严格控制建筑高度。” 裕湘纱厂老大门和两旁的办公楼,不仅因见证了长沙近代长沙民族工业起步和发展的艰难历程而备受世人关注,而且建筑群本身以其优秀的建筑造型、工艺水平和实用功能,展现了长沙工业遗产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大门始建于l919年,大门规模与结构,当时与武汉国棉六厂、石家庄纺织厂的大门相仿,号称全国“三大门”。大门为砖混合结构,高13.5米,建筑面积41平方米,系方平顶门楼(原穹顶于抗日战争时被毁),宽3米,进深4米,砖墙、混凝土平顶屋面,离门房4米处建有门卫室左右相连,组成弧形平面布局。门楼由4根钢筋混凝土圆柱支撑,柱下端2米作假石方座,内堆锯齿形花纹,中为半圆内膛,分饰古黄和蓝色油漆。楼檐外伸,构造庄重,别具一格。门框上部一颗硕大的五角星浮雕更显门楼庄重。市建委对其保护措施提出了具体要求,即:“不应改变、破坏建筑外观造型及细部作法,包括柱头、柱础、线脚、券门洞等。不得对建筑外部内外进行粉刷或贴面。大门西侧麻石轨道路应受到保护。” 大门两旁的办公楼亦建于1919年,为中西合璧式砖混建筑,建筑面积达7000余平方米。四周均有外廊,一色的木地板。主楼两层,另设宽敞高大的架空层,兼具防潮和防汛双层功能。通透式走廊外开拱形大窗,正面和两端门厅突出于楼前。其中北栋坡屋顶前方一字排开9个东西对流的天窗,与主屋顶垂直交接,造型十分独特,堪称长沙20世纪初公共建筑的杰出代表作,它历经战火而留存至今,弥足珍贵。 引入新功能 如今,裕湘纱厂老大门和两旁的办公楼由长沙城建投资公司进行管理,均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加固和维修,重现裕湘纱厂昔日雄浑的风采。大门东侧河岸坚固的防洪大堤修建为大型休闲公园,进行了园林绿化,设置了石桌、石凳、游道,布置了风车、伞亭、门架、音响、灯光等建筑小品,与裕湘纱厂老大门和老建筑交相辉映,成为长沙河西湘江风光带上最美的景点。每天清晨来这里晨练的市民成群结队,黄昏来这里散步和摄影的游客络绎不绝,夜晚来这里谈情说爱的情侣成双成对,各得其所。 两栋办公楼已诚向海内外招商,将成为古城长沙最怀旧又最新潮,最传统又最现代的休闲场所;或将成为古城长沙最具湖湘文化特色的创意园地和艺术工厂。 附:“工业活化石”,也能变身高富帅 记者 朱蓉 黄利飞 一座高大的门楼,连着两栋西式风格旧楼的这组建筑,就是裕湘纱厂旧址,也是百年历史里承载了三湘近代实业发展的“湖南第一纱厂”。 四年前,长沙市政府斥资上千万元重修裕湘纱厂老门楼及部分建筑,并作为景点对外开放,供市民参观。 【尝试】 今裕湘纱厂旧址的产权方长沙城投集团在2009年时,曾面向全球招商,试图将其打造成独具特色的高级会所、餐厅、咖啡厅。 走在长沙潇湘大道北段,或者经过银盆岭大桥,一定很容易看到一座高大的门楼、连着两栋西式风格旧楼的一组建筑;每当夜幕降临时,这里更是耀眼辉煌,像一座城堡宫殿,古色古香却又彰显低调奢华。 它是裕湘纱厂,也是百年历史里承载了三湘近代实业发展的“湖南第一纱厂”。 长沙市政府计划将其打造成高品质的、长沙地标性旅游休闲景点。 一座高大的门楼、两栋西式风格的旧楼,镶嵌其中的仓库、栈道、码头等,无声地告诉人们,这里,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有过一段火红的岁月。 而每到夜晚华灯初上,裕湘纱厂旧址富丽堂皇之气派,让每个长沙人都为之骄傲:这是一道无比亮丽的风景。 拾阶而上,倚栏望去,楼前数米开外,一溜沿江早梅在料峭的春风里开得正欢、柳叶新芽叫嚣着春天万物复苏的生机。 每到夜晚,从营盘路隧道至银盆岭大桥临江一路停满了轿车。驻足十分钟,迎来送往的便有三四拨人,热闹非凡。据在裕湘纱厂旧址西南方不到1000米的边洲围路上开设大排档的余老板说,他每天晚上7点开始准备,常常要忙到凌晨一两点才收档。 早在2009年时,就裕湘纱厂的两栋老建筑,产权方长沙市城投集团面向全球招商,试图将其打造成独具特色的高级会所、餐厅、咖啡厅,同时包含部分展示和旅游接待的功能。 据长沙市城投资产经营公司负责裕湘纱厂招商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两年就有约五六十个,有想做酒店的、也有想做餐厅、高级会所的,甚至还有想用来当办公场所,但最终都未能谈妥。 “可与城投集团洽谈,在与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开展多次协调会、报市政府批准后,才能达成合作关系。”该负责人说,面对一处具有百年历史的省级文物保护建筑,必须一次就开发成功。 该负责人还说,租金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商家能够做到保护性开发,使百年纱厂的文化品牌增值,“以往没谈妥的合作,一般是在考察意向方时,其经营方向、品牌打造、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对文物的保护措施和力度等方面不尽人意。” 【辉煌】 见证湖南近代民族工业百年沧桑。 裕湘纱厂始建1912年,是当时湖南都督府参议员吴作霖向财政司借银60万元建立起来的湖南近代第一座纺纱厂,初名“经华纱厂”;1913年更名“湖南第一纱厂”。 1932年纱厂进入兴盛时期,员工增至3000余人,年产纱2.5万件,年产棉布2000余匹,到1933年盈利20余万元。 然而,1938年的“文夕”大火,将纱厂4万纱锭等设备,一烧而尽……留下来的建筑群,在抗战胜利后挂上了“裕湘纱厂”的名字。 解放后十年,纱厂续写辉煌,总产值增长到3612万元。更重要的,它还是全省纺织工业的基地和人才发源地。 当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后,裕湘纱厂慢慢衰落下去,最后资不抵债,于1996年11月16日正式申请破产。 在老长沙人眼中,裕湘纱厂矗立在湘江西岸,像一个时光老人,细数辉煌过往、历经“文夕”大火,后又迎来长沙解放,看着大桥修建、隧道通车……正是这样一座古楼,在政府规划路幅时,为保住纱厂门楼及部分厂房老建筑,潇湘路北段不径直北上,而是往西偏移,整个道路在古建筑西侧五米外通过。 80多岁的长沙市民胡火松说,“文夕”大火那年,纱厂厂房被烧毁,但门楼和两栋老办公楼组成的建筑群逃过一劫。裕湘纱厂的大门应该保留,因为它不仅有着凯旋门的造型,而且象征着湖南近代工业的辉煌和历史。 【记忆】 当裕湘人,很光荣。 作为当时长沙的八大企业之一且排名首位的裕湘纱厂,成就“裕湘”二字的绝非仅仅是一份数据及呈几何增长的财务报表那么简单。 事实上,从历史资料及记者对“裕湘人”的访问中可以窥探到,其合理的管理模式、优厚的福利待遇、丰富的企业文化等因素,造就了这家纺织企业的团队凝聚力与企业精神,以及员工以企业为荣的自豪感。 1951年,22岁的闵斌进入纱厂工作,工号1659。“那时在厂外买东西可以赊账,只要抄下工号就可以了。抗美援朝时,全厂职工掏钱给朝鲜捐了一架飞机,命名‘裕湘号飞机’。”他说那时候作为一个裕湘人,觉得很光荣。 已过花甲之年的盛阿姨,1969年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到裕湘纱厂实习。那时候到裕湘实习的条件很苛刻,对视力、手、脚、身高都有要求,“手要修长,脚不能是平脚板。” 【借鉴】 2013年3月20日,时任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剑飞会见香港优质旅游服务协会,就裕湘纱厂办公楼的历史保护和开发建设进行交流。 打造长沙798,或变身为博物馆、创意园,不少成功先例在前,保护性开发不是梦呓。我们期待着裕湘纱厂能在不久的将来,升级成为高品质的、长沙地标性旅游休闲景点。 这并不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湖南省内的31号公馆、火宫殿、天心阁等古建筑外的车水马龙,可作为借鉴;而北京的798艺术区、上海的老纺织厂变更创意园区,更说明古老建筑也可以有春天。 保护性开发不是梦呓,长沙已有多处成功先例。 白果园31号公馆,即使停车极不方便,可依旧没能阻碍它成为长沙小有名气的私房菜馆。这栋建筑很好地保留了民国时期的特色。踏上青石台阶,迈过门槛,走进大堂,那种老宅特殊的清幽平静与厚重感便扑面而来。了解这座私房菜馆的人知道,它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杜心武先生公馆。这座掩在绿荫中的古宅,曾在2010年文物普查时被提名列入长沙市文物名单,极具历史价值。 这些年,31号公馆过得挺好,在商业经营的帮衬下,似乎找到了另一个继续存在并不断被人们提起的理由。对于这种通过商业经营获得经费,在使用中最终实现古建筑保护目的的方式,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文物保护专家陈先枢十分认可。他还特别提到,31号公馆中本被废弃了的古天井由于经营者的修葺最终得以恢复原貌,对这栋极具历史价值的建筑来说,是一件“大好事”。 事实上,长沙市通过另作他用、商业开发等形式进行保护的文物还不止杜心武公馆这一家。据长沙文化遗产网所公示的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显示,火宫殿、湖南大学礼堂、密印寺等均仍在投入使用,发挥着它们的商业或者人文艺术价值。 【拓展】 空厂房也有大潜力,京沪“艺术区”模式皆已成形。 且不论文物与否,一座有些年头的“老宅子”究竟能用来做些什么?放眼北京、上海,这些城市里的许多例子都在活生生地讲述着,除了闲置,还充满着各种发展的可能。 北京著名的798艺术区,20世纪中期曾为前民主德国援建的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2001年,为了有效利用这一片达23万平方米的闲置建筑群,许多艺术机构与艺术家开始租赁并对厂房进行集中改造。 现如今,798艺术区已积聚了400余家艺术机构,红砖挖墙、工业厂房与各个时代的标语相映成趣,已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展览、展示中心,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影响力。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法国总统萨科齐等国际政要名人都曾经到访,几乎每天都会有艺术展在此开幕。据了解,798建筑改造方案还曾入选威尼斯12个中国优秀建筑展,北京市政府更将其列入首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 在上海,此类的艺术区也有不少,莫干山路50号的M50创意园区就是其中之一。它的前身是始建于1937年的上海春明粗纺厂,是上海最早的纺织厂之一。1999年,该厂停产。最初是为解决厂内1200余名工人的出路与企业债务,春明粗纺厂选择了出租厂房搞都市型工业园区的路。两三年后,一些上海的艺术家因各种原因搬迁至M50,也逐渐促成了它之后的热闹与辉煌。现在,M50已经成为上海市动漫创作基地、最大的音箱后期制作基地、上海最具规模的艺术创作中心。 对于裕湘纱厂的利用问题,陈先枢认为,在不改变文物外观和内部构造的前提下,进行保护性利用开发,“不仅能够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弥补政府修复它时的高花费,还有助于它发挥更多的公共效益,从而形成良性的保护循环。” 【契机】 交通人气集聚,大河西商业中心呼之欲出。 2013年3月20日,时任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剑飞会见香港优质旅游服务协会一行,特意就裕湘纱厂旧址的历史保护和开发建设进行了交流。他表示,希望能够借着香港优质旅游服务协会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先进的服务管理经验为裕湘纱厂的保护开发出谋划策,以帮助裕湘纱厂在今后的开发与发展中彰显自身的历史文化魅力。 由此可见,开发保护裕湘纱厂旧址,着实是有“人和”的。而当“长沙向西”的发展战略正大跨步行进时,河西经济发展速度有目共睹:麓谷经济开发区内中联重科、湘邮科技等诸多湘股上市公司集聚。绿地、恒大、南山、阳光100等知名房地产开发商都已进入河西,规划面积达1200平方公里的大河西先导区建设正发展得如火如荼,往日“宁要河东一张床,不要河西一间房”的观念也早已不复存在。 2010年,保利、万科两大房产巨头买下与裕湘纱厂办公楼仅有一路之隔的商业用地,目前房产开发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大河西商业中心呼之欲出,裕湘纱厂办公楼旧址无疑已占据了黄金码头的先机。如此好的地段,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裕湘纱厂旧址有什么理由不顺势腾飞? 对于不可移动性文物的开发与利用,陈先枢认为,可以考虑3种发展模式:其一是将裕湘纱厂办公楼旧址改造成为博物馆,向市民开放,展示“长沙百年工业史”,以及当年纱厂运作的流程面貌;其二是开发成为与北京798相似的艺术区,为国内外的艺术家提供创作、交流以及谋生之所;第三则是让它变身为与上海新天地具有相似功能的休闲娱乐场所,让文物迸发出全新的活力。“虽具体的模式尚待揣摩,但用一定是比不用好。”陈先枢如此说道。 【记者手记】 社会文物不是陈酒,一味窖藏反会贬值。在保护的前提下,对近代文物进行一定程度的商业开发,不仅有助其文化价值品牌的推广传播,对文物的生命力也是另一种延续和激发。旅游参观也好,商业经营也罢,给它注入人气,助其实现自我修复,确是一条可行之路。 (原载2013年3月25日《三湘都市报》,本书略有删节)
鸣 谢
本书部分老照片由湖南省档案馆、长沙市博物馆等单位提供,在此深表谢忱!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8 16:50 , Processed in 0.10866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