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

2020-9-30 11:1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669|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刘新权|来自: 名城长沙网

原载《长沙文化发展报告蓝皮书(2012)》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版

 

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

2012年长沙市社科规划课题)

 

陈先枢  刘新权

 

[摘要]  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颁布实施,长沙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由基础性工作的起步阶段进入依法保护、科学保护的发展阶段。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长沙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中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它口传心授、口耳相传,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和情感,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象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千百年的历史传承,至今还在人们生活中产生作用和影响,成为一种“活态”文化,并逐渐在拉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

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弥漫着浓厚的湘楚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湘楚地域特色。远古时期,长沙地区的居民以越、蛮、濮等民族为主。长沙地区最初的本土文化乃是这些民族创造的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巫傩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楚国向洞庭湖以南地区扩张,楚人、巴人等楚国境内的民族相继进入湖南并逐渐成为湖南境内居民的主体,也使楚文化成为湘楚文化的源头。长沙为楚南重镇,屈原放逐沅湘,在这里作《九歌》,把楚文化发挥到极至。到秦灭楚统一六国后,随着汉文化势力的南下,湖南本土的巫傩文化逐渐受到冲击。由于中原和北方人口是以征服者的姿态进入,湖南境内原有的大部分土著民族逐步向西部、西南部山区迁徙,留下广大的江湖平地供中原人和楚人聚居,于是,在湖南境内,尤其在地处湘中北的长沙,大片的江湖平原地带遂成为从中原而来的汉文化的传播地。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湘楚汉文化便逐渐与中原文化融为一体。

汉文化南下入主湖湘之际,原住民被迫退却到了湘西与湘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即今天苗、侗、瑶、土家等少数民族所聚居的地方。在这些地区至今仍得以保留着远古湘楚巫傩文化的一些内容和形式。同时,巫傩文化并没有在汉族居住地区完全绝迹,它还有许多痕迹留存在长沙物质文化遗产当中。可见,楚文化应为长沙物质文化遗产的源头,而秦汉以后从中原进入并与本土文化融合为逐渐形成的汉文化为长沙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

长沙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和内容极其广泛,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

一是湘楚文化中反映长沙地区居民集体生活、制度文化层面的民俗风情和社会习俗。如望城剪纸样式、长沙戏曲剧情、长沙弹词词曲中的楚风楚韵,浏阳古乐、长沙民间庙会中的民俗民风、传统节日风俗等。

二是湘楚文化中反映长沙地区居民内心生活、精神文化层面的知识技能和民间艺术。知识是指知识领域中的各种学问,包括各种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它有意或无意,有形或无形渗透在各种民间艺术中。在中国的传统中,舞蹈、戏剧、曲艺、皮影等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而属于“艺”的范畴,长沙湘剧、长沙花鼓戏、长沙弹词以及评书、木偶、皮影、民间歌舞等就属于这种“艺”。艺还包括技艺,即技能的范畴。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主要是民间手工艺和工艺美术,如湘绣、浏阳花炮、菊花石雕、铜官陶瓷、望城剪纸、长沙棕编以及湘莱、传统小吃、中医药、其他手工艺品的技艺等。艺也包括民间文学艺术,如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和民谚、歌谣等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非物质性。从形式上看非物质性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性。由于它的非物质性,可称为无形遗产,这是它存在的基本特征之一。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无论是不可移动的,还是可移动的,都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建造、创造、制作的,离开了物质材料,它们也就不复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物质载体,它的存在形态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完全不同,是非物质的、无形的。比如口头传说和表述、艺术表演、各种民俗、手工技艺等等。二是活态性。从本质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性是活态传承,主要依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和言传身教。传承人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与发展不脱离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地方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活态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口头传说和表述及其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以及传统工艺技能等遗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工艺美术,在近代历史上有过许多辉煌,屡屡荣获国际大奖。在清宣统二年(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上,湘绣获得高度好评,言其人物“唯妙唯肖”,山水“浑笔墨于无痕,不审视不知其为绣画也”;次年又在意大利都郎博览会上获“最佳奖”。以后,湘绣绣品又陆续在日本的“大众博览会”、法国的“里昂赛会”和马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出,均受到国内外观众好评。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百年纪念博览会”上,长沙锦华丽绣庄送展的一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半身绣像,引起轰动,标价3000美元,美国有人愿以万元美金收购,时任湖南省主席的何键,授意以他个人名义赠送罗斯福,对方回赠奖金6000美元。该绣品今藏美国芝加哥亚历山大博物馆。同年,浏阳“世吉祥”花炮庄生产的“鹿竹”牌鞭炮参加芝加哥万国商品博览会,获优等奖。1915年,浏阳菊花石雕大师戴清升所雕的梅菊瓶和梅兰竹菊横屏展品,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并被誉为“全球一”。被誉为“江南一绝”的长沙棕编也曾参加德国莱比锡世界博览会,获得优奖。


123下一页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7 20:51 , Processed in 0.10998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