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以先进文化熏陶人

2020-9-30 15:3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822|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2006·中国长沙·第三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

 

以先进文化熏陶人

陈先枢

一、“以先进文化熏陶人”的历史由来

长沙自古是一个重道德教化的城市。宋代长沙分为两个县,北为长沙县,南为善化县。善化之名就取“善邑”和“教化”之义。善化县署仪门悬挂一副对联云:“春风善也,时雨化之。”把善化二字嵌入联内。长沙旧城9个城门之一的南门,名为“南薰门”。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为火宫殿戏台题匾“一曲熏风”。1933年天心阁下建儿童公园,新建一亭,取名“熏风亭”。“南薰”、“熏风”出自中华道德文化的始祖舜帝的《南风歌》,歌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相传舜帝南巡,溯湘江,过长沙,跋涉苍梧,引水灌田,因积劳成疾而“葬在长沙零陵界中”,因而长沙人民对舜帝推崇备至。这是“熏陶”之熏的最早出处。

熏风,古指东南风,比喻和风。而带草字头的“薰”,则指香草、香气,如苏轼《浣溪纱》词云:“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艾蒿气如薰。”在现代汉语中熏与薰通用。熏又和陶连在一起意为熏染陶冶,指育养人才有如香之熏物、陶之造器。陶冶,以制陶工艺的精雕细琢比喻人才的造成与化育。《广韵·豪韵》云:“陶,化也。”《方言》卷一云:“陶,养也。”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十分重视熏陶对道德教化的作用。《大乘起信论》说:“熏习义者如世界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此亦如是,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则有染相。”《颜氏家训·慕贤》说:“人在少年,神精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都讲出了人们良好道德的养成都源于习性相染、潜移默化的道理。《宋史·程颐传》云:“今夫人民喜教其子弟者,亦必延名德之士,使之与处,以熏陶成性。”阐明要教好子弟,必须使之处于良好的道德环境之中,以期耳濡目染,“近朱者赤”。《宋书·礼志》也说:“化之所陶者广,而德之所被者大。”以现代语言来解释这些言论,道德教化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化人”的过程,是将人类已经发展起来的文化成果以香之熏物、陶之造器的形式转化为个体内在本质力量,促进人的精神生活全面发展的过程。

但是,熏陶并不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惟一方法,在革命战争年代和阶级斗争年代,用得更多的方法是填鸭式的“灌输”、带有切肤之痛的“鞭策”和无休止的“斗私批修”。毋庸置疑,在那个年代,这种思想教育方法对激励人的斗志、培养人的忠心起过不可磨灭的作用,我们不可全盘否定它,甚至它仍可以作为今日社会转型时期公民道德教育的一种辅助方法,但不再是主要方法。

社会转型时期在中国当代社会史上有几个划时代意义的“转型”:计划经济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型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共产党的哲学由“斗争的哲学”转型为“和谐的哲学”,共产党也由革命党转型为执政党,等等。改革开放冲击着中国传统社会的专制性和封闭性,从而把中国社会引向民主开放型社会。民主开放型社会在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结构上具有分层性特征,不同的社会组织层次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和关系群体。不同层次社会成员在其精神文化需求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个人的自主独立性和文化选择上的相对自由,必然造成精神文化的多元性。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极其活跃、追求人格独立的人群不再自觉接受带有强迫性的“灌输”或“鞭策”之类的教育方式,倒是乐意或不自觉地在休闲娱乐、文艺欣赏和社会大环境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

先进文化本质上是代表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文化,它所蕴涵的价值观念不仅是建立社会制度的价值源泉,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中建立一系列道德规范的价值尺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事实上是先进文化所蕴涵的价值观念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过程,它涵盖所有能影响人、作用人的文化领域。先进文化的核心观念一旦得以确立,它就会以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通过对社会成员的熏陶、教化,促进社会价值观念的趋同和社会共同心理的形成,这样,社会发展和进步就会得到先进价值观越来越强烈的肯定和支持。

和谐社会的核心目标是使全社会成员的素质不断提高,而鲜明的独立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庄严的道德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和谐社会中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因此,崇高的人文精神能为人们营造成长与发展的良好环境,它引导人的精神追求,促进人的人格、品格和意志的完善,形成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心态,不断超越自我,创造出有活力的自我形象和有效益的工作方式,在和谐社会的生活中体现人的自身尊严和生活质量。人在先进文化大环境中能不断得到熏陶,本身就是人的自身尊严得到尊重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的具体表现。

与熏陶相左的是灌输。灌输原指以灌注的形式将液体、流体、颗粒状物体移至另一处的输送和包装方法,如灌溉、灌肠、灌装等。用于比喻文化传播或观念宣传时,常指那种生硬、堆砌、呆板、理论脱离实际,缺乏艺术性和吸引力的媒介和作品,带有很强的政治说教色彩。下表对两种教育方式作了一些比较。

 

             

教育方式

项目

灌  输

熏  陶

作用方式

急切

亲和

表现形式

口号化

含蓄、寓意性强

心理感受

免强、感到压抑

陶醉、愉悦

是否产生逆反心理

易产生

不易产生

受影响速度

立竿见影

潜移默化

受影响程度

易遗忘、消退

影响持久,不易消退

显然,在民主开放型社会,在个人自主独立性倾向越来越强的社会,以先进文化熏陶人是公民道德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


1234下一页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4 05:12 , Processed in 0.09851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