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录自《长沙国宝档案》陈先枢、宋少华等撰稿,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 名称:明螭虎纹白玉龙头带钩 类别:玉器 国家二级文物 时代:明代 规格:纵11.5厘米 横2.6厘米 今藏:长沙市博物馆 明代皇家用玉和民间用玉都是非常广泛的,它上承宋元传统,纹饰多以花鸟、动物及吉祥图案为主,但生产比元代更为发达,出现了工艺美、装饰美以及商品化的新特点。 明代使用的玉带饰中,带钩同样也是最常见的带饰。到了元、明、清3代,玉带钩的制作开始回升,出土和传世的数量很多,并且都造型优美、技艺高超、玲珑奇巧,这表明玉带钩此时可能已由实用性逐步转向了玩赏性。纵观元、明、清3代玉带钩,其基本形制有多数相似之处,带钩上一般都有花草、浮雕和立雕的动物等,钩首多为龙头形,以龙螭纹相组合的玉带钩最为精美。然而仔细比对,仍会发现有诸多不尽相同之处。 明代玉带钩的使用,受到了传统玉器的影响,分为横钩和纵钩两种。横钩,用来系结绦带(将绦绳的一端系于钩钮,另一端编成绳套,套于钩头上,绦带绕于人身。);另一种纵钩,使用时钩头向下,用来钩挂其他物品。这件“明螭虎纹白玉龙头带钩”,是作为横钩来使用的。 此钩为和田玉雕琢,玉质柔和莹润,犹如小儿肌肤,完全显露出玉质内在美的特征。带钩雕琢一条大龙,龙眉较长,脑后毛发用阴刻线刻划成飘拂状。龙身之上镂雕有一只螭虎,四肢呈爬形状,须在颌下撑起螭头,头微微上扬,与龙首两两相望,与带钩融为一体。 传说中的螭为龙生九子之一,是一种没有角的龙。玉器上出现螭的形象,正好与文献记载最早期相同,亦在战国时出现,此后的汉魏、元、明、清一直延续,唯唐、宋略少,是螭形在玉器上出现的低潮期。自古名称有叫蟠螭、螭虎、螭龙者。史书记载:“初,汉高祖入关,得秦始皇蓝田玉玺,螭虎纽。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高祖佩之,后代名曰传国玺。”汉人崇尚螭虎,班固《封燕然山铭》有‘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的句子。由此可知,螭虎在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中代表神武、力量、权势以及王者风范。 这件明代带钩螭虎的头形较之元代的短,额较细并多有刻纹。螭之眼目,形式并不固定,有圆圈目、三角形目和虾米型目等,其中带钩上的螭虎多为虾米型目。此期螭形在背部外伸分叉似羽翅之翅。如这件带钩上的螭虎,背部分叉成一长一短卷梢的花枝形,背脊处很形象的刻划出突出的骨节,具有写实的特点。 因螭是龙的九子之一,故这件龙首带钩具有“苍龙教子”、“回头教子”的涵义。带钩线条刚柔相济,清晰流畅,是一件珍贵的艺术佳作。 (何枰凭撰稿)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07:33 , Processed in 0.37074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