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56石佛塔

2013-7-5 10:5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83|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宋少华 等|来自: 名城长沙网

(本文录自《长沙国宝档案》陈先枢、宋少华等撰稿,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

名称:佛塔

类别:石雕

时代:明代

规格:通高156厘米

来源:2005年蚂蚁山明墓出土

今藏: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蚂蚁山,一个充满历史传奇的小山包,在长沙望城县(今属岳麓区)含埔一带流传已久,相传该山包是人为堆积而成,成百上千的人像蚂蚁一般站满山头,故得此名。

2005年初春的一天黎明,蚂蚁山中隐藏的一座大型明代砖室墓在建设工程中破土而出,考古发掘工作随即持续了半年之久,墓主人确认为明代长沙谷王乳母张妙寿。

发掘中最具特色的是在墓道中发现的一件小型石质佛塔,这在全国同类墓葬中极其罕见,其造型别致,堪称精品。

7月的一天,晴空万里,考古发掘人员在墓道内填土中央发现一座石质伞顶圆柱形石砌建筑,该建筑用琢磨规整的石块拼合而成,高230厘米,顶部呈伞状,周边围绕有11块侧梯形石块,腹部呈圆柱体,共五层,每层用12块横截面呈扇形的石块组成。底部为一方形平台。

在该圆柱形石砌建筑的内部,竟隐藏着一件石质佛塔,塔体石质纹理显露分明,极具玉质感。

为了将石塔完整取出,考古人员小心地将石砌建筑逐层拆除,当拆至一半之时,原本天上晴空万里,顿时,狂风大作,像是被墓主诅咒一般,蚂蚁山上方区域乌云滚滚,豆大的雨点瓢泼而下,所有在场人员被笼罩在紧张的气氛中,惊散而走,离工棚10余米远的距离却躲避不急,个个被这骤来的风雨浇成了落汤鸡,似乎一种神秘的气氛笼罩在发掘现场。

10余分钟后,暴雨停,阳光重新洒向大地!

拆迁工作重新开启,伴随着最后一块砌石的落地,一件庄重而精美的石质喇嘛塔终于揭开数百年的尘封和禁闭,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整个塔体做工精细,造型别致,自上而下由塔顶、相轮、覆钵及基座四部分组成,均相互套接,吻合得天衣无缝,通高156厘米。

塔顶由伞盖和宝刹组成33厘米,高24.3厘米。伞盖为六脊攒尖式,盖上冠以葫芦形宝珠刹

相轮上细下粗,高47厘米。顶端中心有榫,与塔顶套合。中部雕琢成轮状,共环绕11级。下端为须弥座,底面有一周凸出的棱,与覆钵口部扣合。

覆钵形如倒扣的钵,上部外鼓,下部内束,底端正中有一圆榫,用以套合基座。覆钵内为圆形直壁平底内空,内置一件枣红色漆箱,被四道竖浅槽紧紧卡于覆钵内。

基座为须弥座式,承托塔身,呈“字形折线式束腰。边长60厘米,高36.5厘米。基座上有台阶, “金刚圈平面呈方形,边侧似“凸”字形状。

根据出土墓志铭记载,墓主为明代谷王乳母张妙寿,她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入皇宫,后随谷王先后生活在河北上谷和长沙,享年70岁,下葬年代是永乐十一年(1413年),而根据券顶青砖上白石灰水书写的文字,可知该墓始建于永乐四年(1406年)。

石质佛塔置于墓道中,此种丧葬方式耐人寻味,根据该建筑所在位置和形制、出土物形制等分析,推测可能有以下几种用途。

其一,有举行法事,祈求平安之意。在丧葬过程中引入佛教仪式,引导死者升天,平安转世。

其二,有辟邪镇妖之意。为避免或制止死者在荒郊野外遭受地下虫蛇毒蚁阴间妖魔鬼怪缠身,用塔镇妖驱魔。

其三,有防盗功用。在墓门前建造石塔,以防盗贼顺利从墓门进入。

以上寓意仅属分析,墓主张妙寿生前信奉佛教和道教,死后将其带入极乐世界,真正的寓义,也许仅有她一人明了。

(何佳撰稿)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1 09:03 , Processed in 0.09478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