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剧自清代至民国初年,旦行相沿皆由男角扮演。1921年湘剧艺人受京剧髦儿班的影响,加之当时水灾义演的需要,乃由黄元和等人发起,在紫荆街李公庙,组建福禄坤班,吸收女徒,开科习艺,为湘剧有“女旦”之始。当年有王福保、晏福秋、胡福聪等人。及后福禄坤班先后在箭道巷寿春园及太平街景星园演出,以“福禄”、“福如”等班为名,所科学徒均以“福”字辈为名。后黄元才又在沙河街组“九如坤班”,一时人才辈出,名角如林。
30年代初,长沙市四开小型晚报甚多,副刊多载“梨园花絮”。而湘剧女艺人旦角又最为观众瞩目,时有明德中学国文教员郑际旦,擅长诗词,酷嗜湘剧,课余之暇,戏撰“湘剧四大名旦”,以诗、词、歌、赋四种文体,刊之《湖南晚报》,文采绚丽,不胫而走。四大名旦即指郭福霞、郑福秋、黄福艳、彭福仙四人。《长沙市晚报》主编杨某,独持异议,以为湘剧女旦中彭福娥技艺不亚于前四人,乃由黄衫客执笔,另用古文传记笔法,撰写“湘剧五大名旦传”,刊之报端,四大名旦乃变成五大名旦。后老报人黄性一主编《潇湘菊影》,将郑、黄之文,并附五大名旦剧照,均刊入书中。
新中国成立后,郑福秋、彭福娥二人重登舞台,或任戏校教席,或为剧团台柱,均为湘剧培养后人作出了不小贡献。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 12:54 , Processed in 0.09082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