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军 实习生 刘水 昨日,利用清明节回 家的长沙县金井镇集镇居民在前往广州市上班前,特地来到集镇上的湘金玖农副产品食品开发公司,买了5公斤小花片带上。“这是家乡特产,送给同事们尝尝。” 他说。在金井镇,提起小花片,无人不晓:很早的时候,还是供品。一位居民说。只是,由于种种原因,金井小花片一度停止了生产,直到去年,42岁的金井镇居 民张奇德重新生产,在市场上绝迹了20年的金井小花片得以重现江湖。 金井小花片在乾隆时期就有两大品牌 金井镇有一个1300多年历史的寺庙——九溪古寺,相传始建于唐朝贞观八年,由尉迟恭监建。在历史上,九溪古寺香火特别旺盛。当地流传一个说法,由于前 来烧香的人多,当地居民为了给香客们备好祭祀用品,开始用面粉做一些像动物的食物作为供品。小花片最早就是做为供品用的。因其外形比较像动物的耳朵,所以 在有的地方叫“猪耳朵”,有的地方叫“猫耳朵”。 到清朝乾隆时代,金井小花片形成了两个品牌:益大斋与乾大斋。“以前外地客人来到金井,都喜欢到两个作坊去买小花片。”张奇德说,只是到这个时候,小花片不再是寺庙供品,而是渐渐演变成地方特色小吃。 “白皮红芯”分别来自两家百年老店 17岁就开始在小花片厂工作的张奇德说,据他的父亲讲,1950年,在当地政府的主持下,益大斋、乾大斋合作生产小花片。益大斋负责生产小花片的皮,乾 大斋生产小花片的芯,所以,金井镇的小花片是白皮红芯,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做成这个样子,其实,“这是代表了两个作坊。”当时,金井生产的小花片只在长沙 县境内的供销社销售,所以,要吃金井小花片,要到长沙县来买。由于当时是按计划生产,每到春节前,小花片就脱销,直到上世纪80年代,金井小花片都是“一 片难求。” 张奇德回忆,他刚进厂的时候, 厂里一共有20多个人专门做小花片,一天也不过1200斤,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只是,当时无论是厂长还是员工,都没有市场意识,“从来没有想过扩大 再生产或者是开发新产品。”自上世纪80年代末起,市场竞争加剧,而金井小花片还在按照原来的模式生产,到上世纪90年代初,小花片逐渐失去了市 场,1992年,张奇德所在的工厂最后只好关门了事。 重现江湖,依旧更胜一筹 去年,张奇德成立湘金玖农副产品食品开发公司,重新生产小花片。他说,现在生产的小花片,制作方法还是按传统的做法来做,完全是手工生产,原材料也还是 面粉、白糖、香料等。只是,香料全部由自己在家里熬制。唯一的区别是用油有了变化,以前是用茶油炸小花片,而现在用橄榄油炸。很多地方现在也做小花片,但 用传统工艺做出来的金井小花片在色、香、酥、脆等方面都胜一筹。 小花片生产出来没有多久,就在当地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今年春节,很多在外工作的金井人都买点小花片带给同事品尝。” 虽然公司目前还是下单生产,但张奇德还是信心满满:“相信金井小花片一定会越来越火!”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5 23:37 , Processed in 0.08826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