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秧歌闹春

2013-2-27 10:5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62|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长沙晚报

  冉晓仲

  1950年春节,北方秧歌锣鼓火爆了浏阳河畔古镇  梨。

  1949年8月中旬,新成立的长沙县人民政府驻在这个镇子里。新县城里干练精神的南下干部和纪律严明的解放军战士,让人耳目一新。解放第一春,翻身作主的老百姓翘首新春佳节的新景观,期盼开年大吉,赶个好时运。

  那年,除夕五更鼓,雄鸡鸣金声。家家打开大门(年俗旧习叫开财门),喜迎金太阳在新春正月初一的第一缕曙光。接着是“出行”,一家老小着新装,提着礼盒去拜年。这回却是千家万户不约而同地涌向县政府拜大年。

  政府大门前,旗杆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门额上“为人民服务”的斗大金字红光熠熠,与四个高悬的大红灯笼相映成辉,一派喜庆庄严。李义堂县长早已恭候在大门口,拱手相迎八方来客。他笑吟吟迎接大家进小院,踏上一条长板凳,毕恭毕敬向众人行过军礼后,大声说:“我们县委县政府向各位父老乡亲拜年!我们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办实事,请你们监督。”话未落地,小院已一片欢腾,这亘古未有的“官府”第一声,让获得新生的布衣百姓有了主人翁自豪感,顿时,拜年贺岁声响彻小院。

  正热闹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县独立大队的戏装高跷秧歌队,风风火火地扭了进来。他们抱拳圆场后,便献演山西蒲剧《三打白骨精》中的跷功绝活。在激越的锣鼓声中,只见孙悟空把金箍棒耍得银光闪闪,连翻三个空心筋斗后,一个金鸡独立,火眼识妖的招牌亮相;唐僧在婉转悠扬唢呐声中的单跳涧,鹞子翻身扣人心弦;男扮女装的“白骨精”踩着清脆丽质的板胡声,踮步抛水袖似彩虹掀浪,白鹤亮翅的欲飞造型,都以高超技艺赢得阵阵喝彩。一队高跷一台戏,令人眼界大开。

  工人秧歌队的威风锣鼓震撼了古镇。工人师傅们,头戴鸭舌帽,身穿蓝布工装,红腰带束上大面鼓,双手舞动鼓槌,整齐划一地时而击鼓,时而滑鼓。重敲时,有如雷霆万钧,惊天动地;轻击时,似雨打芭蕉,咚咚有韵。就在这轻重缓急的鼓声里抖出了击鼓人的威风与智慧;腾跃跨步的铿锵落地声里,展示的是团结与力量。

  县妇联筹组成的秧歌队,一色的淡妆彩衫,簇拥着渔翁摇桨的彩龙船,从三仙街扭到正街,一路刮起东北风。一曲东北二人转《小拜年》,吊足人的口味。她们手上的彩色方手绢,一抖腕便转得溜圆,宛如彩蝶飞舞,看得人眼花缭乱;那“正月里来是新春,风调雨顺满招金”民间小调里送的是喜气,唱的是祝福。她们登上雅林桥,放声唱起《妇女自由歌》,历数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残酷迫害,把妇女要翻身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新社会展现在妇女面前的是男女平等的光明大道。

  入夜,灯火辉煌的陶公庙前小广场上,已是人山人海,秧歌的海洋。机关、团体和临近乡镇的秧歌队都赶来竞秀比拼,轮番上阵,一波一波的秧歌鼓点悦耳甜心。一支婆婆姥姥秧歌队技压群芳,她们有的脱下三寸金莲,有的略施粉黛,巴巴头上都插上大朵红花,一唱一和地一扭一摆,一俯一仰,风趣幽默;一笑一颦,自然真切,扯活哒的眼神里尽是灵气儿。有记者上前采访,她们异口同声地说:咯好的世道,咯美的光景,还不快快活活玩一把,就白活一世啰!

  雕龙刻凤的陶公庙戏台上,三头雄狮攀柱翻檐,三叠罗汉大拜年,把绣球抛到解放军文艺宣传队的手上。他们接招,秧歌剧《夫妻识字》随即开了场。夫妻二人边歌边舞,把互帮互教的情景演得活灵活现。这台从延安唱到解放区,唱到长沙县的小戏引起全场共鸣。一饱眼福的农民们明白,长沙城乡明天也要夫妻同识字,同生产,饱受文盲之害的受苦人渴望着戏景成真,掌印把子也要握笔杆子。

  秧歌唤来春风吹绿了临湘山,浏阳河两岸生机盎然,清匪反霸,减租减息热火朝天,人人忙生产,村村为支前。送粮路上满载粮食的独轮鸡公车,咿咿呀呀一辆接一辆,卷起尘土。春去秋来,与秧歌小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花鼓小戏《双送粮》便诞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唱到了北京城。戏中“唱浏阳河的段子”又成就了中华名曲《浏阳河》……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15 13:39 , Processed in 0.16814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