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林 这个标题让人摸不清头脑。但七个字中有三个电影院的名称,还都是“老字号”。 银宫位于中山路,与中山路百货大楼共用东墙,是上世纪30年代长沙国货陈列馆的附属建筑。多年来,银宫一直是长沙电影院的头块牌。1950年代,银宫改名新华电影院;1980年代又恢复银宫原名。银宫可以放宽银幕电影,座位也气派,坐垫、靠背、扶手都是真皮的,到夏天,把真皮的一面翻过去,背面又是竹篾垫子,让你在欣赏电影时,也享受舒适;还用两部机子放电影,不要等着换片子。那些**院都是坐能翻转的木椅,也只有一部机子,放完一卷了,换拷贝时,就要停映,总让人欠欠的。我父亲是1960年代的市人大代表,每到春节时,市政府的团拜便是在银宫看两场电影。有一年是我去看的,先放《小兵张嘎》 ,再放京剧片《野猪林》,都是还冇公映的片子。随后,我在同学中牛皮哄哄吹了几天。 青年电影院在仓后街和鸡鸭巷之间,因紧邻民国时基督教青年会得名。我在那里看过好多电影。上海美术电影厂的动画片《大闹天宫》、《没头脑和不高兴》、《小鲤鱼跳龙门》都是中小学生的最爱。听说,日本人看了《大闹天宫》后颇为惊讶,你中国人怎么就拍得这么好?未曾料到,1980年代后,日本卡通片涌入中国,《铁臂阿童木》、《花仙子》、《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等,把个中国的青少年看得如醉如痴;到如今,“小强”还是网络热词。大约是1973年,我在青年电影院看了一部纪录片《姬鹏飞外长访问四国》 。天啊,四个欧美国家的小汽车如同河流一般,摩天大楼就像队列一样……全场观众的眼睛睁得铜铃大,啧啧声四起。只放了两三天,就停映了,说是上头讲的,咯部片子宣扬资本主义如何如何好。 儿时,文化电影院(位于学院街北侧)是我的乐园。那个前坪是水泥铺的,打得螺、滚铁环、玩官兵捉强盗;细妹子就跳橡皮筋、跳房子……一个个玩疯哒。前坪围墙外,还有一块六七十平方米的泥土坪,西头排了一线打气枪的架子,怕是有七八个;东头就是卖烤红薯的、卖米粑粑的、卖毛栗子的,间空子还有玩魔术和走江湖的人来……一天到晚,吆喝喧天。咯里是南门口商圈的娱乐中心。 1963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来长沙拍摄《怒潮》 ,那是当年的文艺盛事;该片公映后,满城都是湖南民歌风的“送君送到大路旁”。冇晓得,“文革”一来,讲这部片子是歌颂彭德怀的“毒草”。我正在二中(长郡)读书,也就在文化电影院看了两场批判电影。一场就是《怒潮》 ,讲起来有味,放到插曲《送君》时,就把广播喇叭调到最低,偏偏是全场的男女学生都静静听着那细小的歌声,盯着画面和字幕,轻轻地哼唱……现在想来,怕也是一个社会奇观。还看了纪录片《尼·谢·赫鲁晓夫访问美国》 ,百十分钟下来,把一群半大不小的看得神魂颠倒……哦,大洋的那边,还有一个如此美丽迷人的阿美利加。 时间推移,世事变迁。银宫前面的坪成了商场,青年变了住宅;文化的命好一点,被长郡的围墙全包了进去……细细一想,江水和河水都是水。倒是那青年会的老房子还在,还能留得好久咧?讲不清。 长沙老公馆和工业遗址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而那些曾在历史文化名城传播过、传承过文化的老戏园子老书场老电影院,怕是找不到踪影了。在火宫殿里头和太平街西侧,又修复了两座老戏台。 也许,有一天,我们又会如梦方醒般、急匆匆要再建几座老戏园子一类的房舍,再为古城找回一点“文化”? “我和老字号”征文在做的事,善莫大焉……踩着昨天,今天就不会踏空;踩着昨天和今天,明天就不会踏空。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7-14 12:42 , Processed in 1.99236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