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汉文
60多年前,我首次到杨裕兴门面前,抬头见到头顶上方的“杨裕兴面馆”招牌两旁分别写着一行字:“本店只此一家”、“无子孙分店在外”。到现在,杨裕兴已在长沙全城开连锁店,见证了这家名牌老字号的沧桑巨变。 事情要从1947年春说起,那时我家很穷, 我来到柑子园升升服装店学徒当童工。我经常有一个任务,到吃完晚饭后落实有几位客师(现称打工者)做夜班,加上师傅师娘的数,到杨裕兴订面。晚上打二更时送来,学徒没得吃。去的次数多了,也慢慢熟悉了一些情况。 我知道的杨裕兴面馆所在的街道,名为中正路,1949年8月5日长沙和平解放,当晚长沙人民迎接解放军进城,我在长沙街头观看了入城式盛况。到第二天早晨,我见到中正路门牌都用纸贴上,变成了解放路。 60多年前,进杨裕兴大门就是制作面条的灶台,再进去就是客厅,摆放许多大方桌和长板凳。跑堂的(现称服务员)用长方木板每层放两碗面,叠得高高的,按顾客所要牌名吆喝:酱汁、肉丝、牛肉、带迅干、宽汤、重挑、轻挑、免码……并把面送到每位顾客手中。 杨裕兴进屋的墙角罩着一个大碗,很长时间,我不知道它起什么作用。后来听说有两种说法,一是这碗里装着给更夫的钱。那时钟表并不普及,人们晚上掌握时间靠听打更。更夫斜托大竹筒从二更(约晚9时)敲起,三更(约12时)敲3下,敲到五更就天亮了。更夫还可让叫花子不骚扰店家。二是碗里装的钱是给叫花头的。乞丐见了大碗就不敢进屋乞讨。两种说法我都相信。 60多年前,长沙城内老字号颇多,杨裕兴的面名声最响。回忆起来,杨裕兴的面一是制作独特,味道宜人;二是货真价实,历来是大众消费价位;三是品种多,不但盖码有很多种,煮熟的面条也可硬可软,面条可多可少,可干可湿;四是服务好,早在60多年前,就送货上门,送上门的面,用相对保温的木箱子装着。碗数少时,提着;送得多时,则挑着。 过去的杨裕兴“无子孙分店在外”,是独具特色的独家买卖,到现在它已发展到全市到处都有分店,甚至扩展到省内外重要城市,它反映了时代的跨越。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5 13:11 , Processed in 0.19772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