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家伙现在仍然准点闹!”抚摸着陪伴自己走过数十年风风雨雨的老闹钟,昨日,81岁高龄的易寿东老人又一次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本报“那些年追过的老品牌”系列报道推出后,家住袁家岭附近的易寿东致电本报热线96333,讲述了自己的“岳麓”牌闹钟,在闹了近半个世纪后仍然走得准时。
昔日
花了12元凭票排队买来
红色的烤漆尚未褪去,长长的秒钟毫不停歇地走动,小巧精致的样子惹人喜爱。在易寿东老人家的床头,积淀了近半个世纪岁月的闹钟仍然不失美观精致。记者看到,在闹钟刻盘上,“长沙钟厂”的字样清晰可见。
“当时,长沙钟厂还在井湾子的城郊附近,旗下的‘岳麓’牌闹钟尚未大批次生产,买闹钟还要凭票。我有个朋友的亲戚在百货公司上班,就从内部员工手中争取到了一张票,朋友知道我平时上班需要闹钟,就把这张票送给了我。”提起该闹钟的“身世”,易寿东记忆犹新。1967年,在水利部门上班的易寿东,经历三四个月的等待后,终于在中山路百货商场凭票排队交了12元钱,买到了这个名为“岳麓”牌的宝贵闹钟。当时,易寿东在单位的月工资也只有44.5元。
故事
有了闹钟不再看月亮估时间
“叮铃、叮铃、叮铃……”伴随着清脆的闹声,易寿东从此准时起床、洗漱、上班。“在没有闹钟看时间前,只能通过观察月亮在天上的高低来判断时间,有时候估不准,经常是三四点就起床了,有了闹钟后,就再也没有这样的折腾了。”闹钟带来的改变,至今让易寿东老人为之感激。
易寿东边演示闹钟边告诉记者,弹簧是给闹钟上劲的,其他牌子的闹钟是24小时要上劲,它却能连续用48小时,中间的按钮用来调节闹钟的预设时间。
后来尽管经济条件好了,易寿东家里有了各式各样的闹钟,唯有这“岳麓”牌老闹钟依旧守候在他的床头,没日没夜工作着。
今日
1984年钟厂转向后不复存在
“‘岳麓’牌是一个当时用来出口的品牌,最开始是‘红旗’牌,后来生产过‘友谊’牌闹钟,还生产过‘长沙’牌手表。我们厂当时还列为国家轻工业部的定点生产厂。”提起长沙钟厂,曾在该厂工作多年的退休职工周学文充满自豪感。
今年70多岁的周学文从小就在长沙学习钟表维修,学成后进入当时长沙最大的钟表店——亨得利,开始了钟表职业生涯。退休后到现在仍从事钟表维修,与钟表足足打了60多年的交道。
周学文告诉记者,长沙钟厂的前身最开始是1956年成立的长沙钟表合作社,下面就有亨得利等分社,社址在左局街,后来成立长沙钟厂。1970年,长沙钟厂搬迁至长沙县暮云镇。1979年,厂址又搬迁至井湾子。1984年,恰逢长沙钟厂机械化向电子化过渡,在省政府的安排下,与搬迁到长沙的韶山市电视机厂合并,转向生产电视机零配件,长沙钟厂也因此不复存在,不再生产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