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回忆溁湾镇

2013-1-22 06:3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82|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长沙晚报

  彭复旦

  1959年我考上了湖南师大,9月1日我背着行李去学校报到,由长沙市河东乘轮渡首次踏上了溁湾镇的土地,举目一望,很不对劲,这里与我的想像大相径庭。

  我曾去过两个江南小镇,风物情韵大体一致,铸就了我对“镇”的固定印象: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幽径蜿蜒前伸,路两旁是鳞次栉比的商铺和吊脚楼,小巧的石拱桥下流水潺潺不断,阵阵的吆喝声不绝如缕。虽说没有什么气派可言,但看得出是当地人着力打造的精品。

  溁湾镇则不然,它与繁华的五一大道同属城区,仅一江之隔,但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引人注目的建筑。一条通向师大的便道坑坑洼洼,沙石浮离。路旁只有个“溁湾药店”是个水泥砖瓦结构的正式铺面,其他几个小吃店零零落落,类似棚户,毫不起眼。招牌大都因陋就简,有的就用纸写好贴在门楣之上。招牌上都冠以“溁湾”两字,本来是想显示地方特色,但搞得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稀疏的铺面之间插以农家住户,薯藤瓜蔓爬到路边。猪舍、菜圃、牛栏、鸡鸭随处可见。半城半乡,自生自灭。我琢磨之所以如此,是受当时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可不是,后来经济建设的高潮一兴起,溁湾镇就高速实现了气势恢弘的嬗变,一张白纸上绘出了最新最美的图画。

  每至深秋,橘子成熟了,河西开始躁动。漫山遍野的累累硕果都像少女掀开盖头一样把叶片儿拂在一旁亮出自己红圆鼓胀的脸蛋儿,于是溁湾镇一带远近高低大小山头就像一齐拉开了帷幕,展示出绯红似火绚丽动人的壮观。某个星期天,秋高气爽,我班同学远足返校,途经溁湾镇,都被眼前红橘装点的烂漫奇观吸引。我边走边欣赏,简直要融入画中;我越想越振奋,因为这景观是“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和湖湘文化璀璨成果的象征。

  由于橘子洲中分湘水,当时从河西到河东先要过镇边这条小河,然后徒步横穿橘子洲,再乘轮渡过大河,共收过河费8分钱。若是秋冬水枯,小河上会搭起简便的栈桥,旅客过河可省去一次上下船的周折,过河费也就只收4分钱了。

  河边的轮渡码头是溁湾镇人气最旺的地方,沿河虽有几只划子兜揽生意,但要价高,不安全,所以乘轮渡成了旅客的首选。排队等候是经常的事,特别到了周末,几所大专院校的师生蜂拥而至,等船的队伍常从趸船边排到堤上,又绵延至镇上的路边。大家不约而同地用急切的目光迎接那满载河东旅客的轮船缓缓驶近,当它停止嘟嘟嘟嘟的轰鸣靠拢趸船时,船里船外都骚动起来,待那船上的旅客破门而出从另一栈桥匆匆走尽,这厢巴望上船的人才能蜿蜒而入。有人好不容易挤到了船边,轮船却因人满关门,气得不知如何是好。如此过河可谓是韧性和耐力的锻炼。

  “月迷津渡”可能发生在生活中,更是丹青妙手常追求的艺术境界。可溁湾镇的渡口不论是月光朗照还是月色朦胧都不会迷失。夜晚过河照样有条时而蠕动时而不动的队伍等候你,只要排在队末紧步跟着就行。直到1972年橘洲大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过河再不必耐着性子等那水上的劳什子了,溁湾渡口才从旅客的需求中真正消失。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15 14:33 , Processed in 0.08989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