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胡媛媛)时务学堂、修业学校、楚怡学校,这些在中国教育史上声名赫赫的名字,百年前曾激荡着怎样的革命风雨?很多人都知道,抗战时期,北大、清华、南开三所知名大学迁址昆明合组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可你晓得啵,这三所名校也曾南迁长沙组建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昨日,在长沙市党史和党史联络工作经验交流会暨芙蓉区首批部门史首发式上,这些鲜为人知的历史记忆再次鲜活呈现。省市老同志刘夫生、赵培义、张贤遵、陈香成,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李军等出席会议。
时务学堂首次招考 40名额引4000人报名 作为长沙首批编撰的部门史,昨日首发的《芙蓉区教育发展史》、《芙蓉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发展史》、《芙蓉区东岸乡历史》历时3年编撰完成,总计超过百万字,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也在书中得以披露。 “湖南第一所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学校时务学堂,长沙城区最早的私立新式学堂修业、楚怡学堂,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而它们都位处当时长沙城东,也就是现在的芙蓉区内!”《芙蓉区教育发展史》主笔张定浙说,1897年成立的湖南时务学堂,当时面向全省招生,第一次招考录取40名,就有4000余人报名,蔡锷就是当时被录取的40名学生之一。 “创建于1903年的修业学校,1906年创办的楚怡学校,也在现在的芙蓉区内。因为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到来激荡起革命风云,城东学校更由此成为毛泽东、何叔衡等从事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张定浙讲道,五四运动爆发后才20天,毛泽东就在楚怡学校召集长沙大、中、小学代表开会宣布罢课,声援北京学生运动。“1919年7月,正在修业学校当教员的毛泽东,以湖南学生联合会的名字,创办了《湘江评论》,印刷厂就设在城东白果园。”张定浙说。 三名校迁址长沙 学生雨夜打伞睡觉 “抗战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是先迁往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上课3个月后,才迁往昆明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的!”张定浙告诉记者,这个细节很少被人知晓。长沙临时大学于1937年10月在城东韭菜园开课,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等大批学界泰斗汇集长沙,城东一时成为中国学术高地。 “城东市民更竭力给予临大师生关心照顾,师生每天需要大量粮食蔬菜,城东近郊的菜农都是一清早肩挑车拉把数千公斤新鲜蔬菜送到学校。”张定浙还透露了一个小故事,当时学生宿舍非常破旧,每当外面下大雨里面就下小雨,长沙出产的菲菲伞和油布在学生中很受欢迎,因为雨天睡前在被窝上先盖好油布,再在枕头上张开一把雨伞,倒也可以高枕无忧。 据了解,部门史是党史正本的深化和延伸,继三部部门史问世后,接下来芙蓉区还将对韭菜园街道、区民政局以及区人口与计生局的部门史进行编撰。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7-14 20:51 , Processed in 0.08492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