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宁绮
我曾住在长沙北正街,北正街集聚不少老字号,从中山西路,经头卡子,到湘春路,甚至有人把二马路城门口外湘春街也纳入到北正街的势力范围,北正街真正是一条既长又繁华的长街。 住在这条热闹长街上,我们曾唱着“三兴街,三泰街,三三如九九如斋”,“奇珍阁的包子,杨裕兴的面,吴大茂的钢针,德茂隆的香干,捞刀河的刀剪,南北特的糕点”等童谣,但其实真的不用到别的地方去,也不必寻找什么别处的老字号,老北正街上南货、百货、杂货、酱园、肉铺、鱼行、茶楼、酒馆、面粉店、炒坊、医院、药店、各类小吃档、照相馆、学校、教堂、文化宫、电影院,无所不有,从南到北的老字号多着呢,同利长南货店、北协盛药号、华得来粉馆、头卡子菜场、吴恒泰酱园、挹爽楼酒家、湘春楼茶馆、和记粉店、王东来菜籽店。当然,这条街上还有著名的学校,周南、福湘、明德、大麓、丽文、广益等中学,成智、益湘、湘春等小学,还有北门工人文化宫电影院,也年代久远。北正街真是集经济、文化、教育、娱乐于一体的一条老字号街。 头卡子菜场是我小时候三天两头光顾的地方,吴恒泰酱园的酱菜散装卖,猫乳可一片片买,酱油和醋带个茶盅一分钱也能买一盅,那香干子、红猫乳、臭猫乳、子油萝卜、豆豉姜让我们经常去北头的潮宗街米行买碎米子煮稀饭。 住在北正街最方便的是,有时忽然家里来客了,可临时打发我们去炒坊买几角钱瓜子、大红袍,或拿七毛钱去割一斤肉,也可去挹爽楼买半斤叉烧肉,店里给切好,拿专用的鹅毛刷一点麻油,用荷叶包给你拿回家,就是一碟下酒菜,真是方便极了! 我们经常去杨胖子夫妻面粉店,目睹他擀面和做粉皮。案板上和好一大坨面团,然后坐在一根一头固定在墙上的粗竹竿左右来回地压,再擀皮,切面。做粉皮是用一些直径尺把长的冰铁盘子舀上一瓢粉浆双手托盘摇一圈,厚薄均匀了,数盘一笼稍蒸即熟,取出来用薄竹片在边上车一圈,对竹篙上一敲,一张粉皮就晾在篙子上了。然后对折三层,刀子一阵狂舞,一大摞扁粉就整整齐齐码在大竹筛里了。他的灶头熬着一锅大猪骨汤和各种码子,有一种卤子面特好吃,那盖码是肉片、笋尖、香蕈等勾芡而成,味道美极了。 杨胖子面馆过去几家还有个湘春楼茶馆,早茶时人山人海。老板姓刘,他的服务对象都是附近小市民、店铺老板、小商小贩、人力车夫。他们泡一杯浓茶,尽喝尽添尽聊,还来一对包子:盐菜包和肉包合起来在掌心一压,一口咬个大叉,包口包嘴,鼓眼一吞,舌子都吞掉了。刘老板的烧麦又大又有内容,酱色的糯米里再拌上油渣、香蕈、胡椒粉,咬一口,油唧唧,香喷喷,实在好吃。 最值得回味的,还是那条街上多种多样的小吃。那时上学去根本不需大人起来“打早火”,带上几分钱就可在外面吃个饱:蒸得开花冒着热气的杯子糕、葱油粑粑、烤红薯、刮凉粉、荷兰粉、麻油猪血、白粒丸、玫瑰汤圆、甜酒冲蛋、烧饼油条。特别是出家门不远处那个油条铺,4分钱买两根油条,还能免费在锅里舀上一碗放了盐和胡椒的热米汤泡着油条吃,价廉物美哟。 三分钱一碗的白粒丸下在飘着麻油、酱油、葱花香的汤里真是诱人。那时既无地沟油之忧,也无添加剂之扰,既没有乱摆乱放的板车和地摊,当然也没有城管。只有挑着担子沿街叫卖的吆喝声:“白菜萝卜藠子酸排菜啵”、“纸包冰啰,才来的冰棒过得敲喃”、“扯麻糖的扯麻糖啰,买那桂花芝麻扯麻糖啵”…… 远去的叫卖声带走了我不知愁滋味的少年时光,一去不返! 久违了,我心中的北正街,集聚着老字号的长街,你还好吗?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7-14 19:54 , Processed in 0.10798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