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晓仲
虽几次搬迁,我家仍围着南门口转,在南门口生活,我最爱黄春和粉馆的米粉。最爱这家粉馆骨头原汤粉上盖着不同品相的小油码,一碗粉每每让我有上等美食的享受,这里也就成了我用一碗粉来接待亲朋好友的最佳地方。 我与黄春和有缘,半个世纪前我们学校下到长沙县仙人市公社(今黄兴镇)支农,就住在鹿芝岭大队。鹿芝岭西头后是卷塘冲,有一栋半倚半歪的老屋,有人告诉我那就是“粉挑子黄春和”的老家。 1902年,黄春和生长在卷塘冲,家庭贫困,婚后迫于生计,跑到长沙,开不起门面,却倾全部心力在一副粉担子上下功夫。两口子是出了名的勤快人,妻子心灵手巧,烫得一手好粉皮子,她择浏阳河畔籽实粒壮、油润性好的晚中稻米,经流水漂洗,细磨成浆后下盘摊匀,放入开水上快烫,上竿凉晒即成厚薄如皮纸,光亮如洁白手帕,提得起,甩不烂的圆盘形粉皮。米粉切成条状,下到滚水中不成砣,清爽滑溜,堪称一绝。 黄春和识字不多,悟性却极高,凭瞟学的油案技艺,对米粉的原汤熬制,盖码制作颇有心得。夫妻俩把粉担子从鹿芝岭挑出,在长沙南门口做得风生水起,名扬整个湖南省城。 老人告诉我,长沙“文夕大火”后,黄春和在人流如织的南门口摆上粉担子,以高超的手艺,童叟无欺地实诚待客。他们夜里穿街走巷归来,夫妻俩磨浆烫粉皮,常年三更灯火五更鸡地忙碌,终于在两年后于繁忙的织机街与黄兴路出口处开起“黄春和粉馆”,自此名扬长沙,食客如云,得到“北有和记,南有黄春和”的好口碑。 1956年,“黄春和粉馆”经历了公私合营的变革,仍保留传统工艺制作,不但粉柔软滋润,五花八门的小油码尤为出彩。但由于种种原因,粉店几经搬迁,发展受到制约。1988年5月1日,黄春和粉馆恢复至南门口正式营业,1993年,“黄春和粉馆”被授予中华老字号荣誉称号。1993年秋,当时我在湖南旅游中专工作,曾邀广州市东山宾馆等三大家酒店的老总来长沙考察,特请他们到黄春和粉馆做客。他们对其他小吃并不觉奇,唯独对小油码原汁原汤的自制手工米粉赞不绝口,说是荤码素色,柔润爽滑,香辣纯正,满口留香,余味无穷,长沙米粉实为全国米粉系列中的精品。 长沙米粉,既然这么好吃,什么时候能够冲出长沙,走出湖南,在全国各大城市攻城略地,扬味传旗,使长沙米粉的味道全国人民都能知道,都能爱吃呢?我们长沙的米粉老字号,以及正在崛起的新字号,重任在肩呵。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5 07:55 , Processed in 0.10208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