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建球 柳德芳的汤圆,好像已被许多长沙人忘记了。而我却记得。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年迈的祖母爱吃解放路杨裕兴的面,而我家住在北门外,离司门口远,父亲便叫我跑腿,去端面孝顺祖母。 那时候,长沙只剩下杨裕兴等几家国营面馆,因此面馆生意特别好,要排队才能吃到面。我的面,是要出堂的。我常常把带去的饭盒交给服务员,就跑到店外玩。 当年,少年心性的我,对杨裕兴旁边的柳德芳汤圆店特别感兴趣,原因是这家店也姓柳。其店名“柳德芳”和我父亲的名字仅一字之差。 “这是不是我家开的店呢?”回家我问父亲。 父亲说:“也是,也不是。柳德芳确实是我们‘长桥柳家’的同族人,我也认识这家店的后人;但他们是出了五服的亲戚,所以与我们家无关。” 父亲介绍,旧社会,长沙有句口标:“非柳三的汤圆不呷”,柳三就是柳德芳,他做的汤圆个大,糕糯,馅多,肉素兼备,咸甜双全,不粘唇,不腻心,回味悠长。 市井传说,柳三在长沙的河街购回面粉一篓,发现篓中有一锭53两的大宝银子,后又购回6篓,因此发了横财,而开店。父亲认为,这是传说,不可信。 父亲说得头头是道,惹得我口水直流,但在当年那个年月,我们家饭都吃不饱,哪里有钱吃柳德芳的汤圆? 每次从北门外到司门口端面给祖母吃,我都要到柳德芳汤圆店看看水牌上的几十种汤圆名称,玫瑰、豆沙、杏仁、肉馅……我都背得出来了,每看一次就流一次口水。 有一回,我和大弟商量,要如何搞才能吃到我们柳家的汤圆。大弟说:我们放学去湘雅医院前推板车上岭,2分钱推一回,推几天就可以去吃汤圆了。 那几天,我和弟弟在学校把作业提前做完,放学后背着书包就去推板车。我们人小力弱,那些拖板车的大叔不要我们推,我和弟弟就两个人合推一部车,只要一个人的钱。推了几天,到了星期天。我们一共赚了2角2分钱。 我早已打听好,柳德芳的汤圆最便宜的是一角钱一碗。我和弟弟便在星期天兴冲冲赶去柳德芳要过汤圆瘾。我们要了两碗玫瑰汤圆。 八个龙眼大、白生生、圆溜溜的汤圆,在青花瓷碗的清汤里,冒着诱人的香气。 我咽了一下口水,将一个汤圆塞到嘴里,一咬,感觉好香,好甜,好软和,但我顾不得细细品味,也管不了烫嘴,一张口就吞下喉管,真的是差点连舌头一起吞下去,几次都噎到自己。 就这样连吞了四个大汤圆后,我才开始品出这里的汤圆有我出世以来没吃到过的鲜美香甜。 我下农村后,只要回到长沙,总要想方设法搞一角钱去吃一回柳德芳的汤圆,来慰问久无油水的肚子,觉得这才是美好生活。 “文革”后,柳德芳汤圆店搬到了南门口,修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时,柳德芳一度搬到坡子街。我还是经常带女儿和外孙去吃几回汤圆。 但女儿不喜欢吃汤圆,她才不管姓不姓“柳”,她反正只喜欢吃肯德基。她还反过来问我,为什么喜欢吃这样腻口的食品。 过惯了甜日子的女儿哪里晓得,我是真心忘不了少年时第一次吃柳德芳汤圆的那种美好感觉。 不过,我现在就是说出来,她们这辈人估计也是不会懂的。唉,柳德芳汤圆。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12 19:38 , Processed in 0.09223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