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 骑 很久以前,湘江离现在黄兴路一带的距离短得多,河面也宽阔许多,人们择水聚居,取湘江河水使用。 后来聚居的人越来越多,形成城市。但湘江河岸陡峭,取水人群一多,难免推搡拥挤,发生打斗,甚至造成有人落水溺毙事件,争相取水已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所幸,那时长沙亦有相对完整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自有维稳机构出面,将取水处拓宽加长,并在两头修建踏步,拟定规程,公告市民:取水须排队有序进行,依次从一头下河;取水后从另一头上岸。 官府并允许在下河和上河处开辟街市,供应蔬菜和日常用品,以利排队和归家之人顺便捎带。久之,人们便将下河处街市称为下河街,上河处叫上河街。 不久后,又有一场变故使人们取水变得艰难,原来湘江之神湘君兴风作浪,侵蚀河岸,使人取水不成,有莽撞者强行取水,便被卷于河底,使得人们知难而退。 人们望河兴叹,干渴难忍,濒临绝望,恰恰这时,来了救星,这救星就是工匠师祖鲁班。 鲁班是鲁国著名工匠,周游天下,修建了不少民心工程,其善事上达天庭,被封为工匠祖师。他来到长沙时,化名鲁工。 在长沙,鲁工见市民取水困难,便向官府呈请,修建水渠,提水上岸供人使用。官府正为城市饮水问题烦恼,一听大喜。 于是,鲁工征集人手,择日奠基,高官亲临“剪彩”,即:将一刻有“鲁工渠”的石碑埋入地下。 湘水之神湘君见鲁班出面,同列仙班,不敢造次,只得偃旗息鼓。于是,河岸边人们照常取水,河岸上水渠修造有条不紊。 这鲁工渠实际是用木板制成渠道,一头深入城中,并建南北两支渠,用闸门控制,一端伸入河中,用一轮状水车利用水力推动提水,倾入水渠,流入城内。水渠修建神速,不日便告竣工。 这湘君见水渠竣工,心有不甘,便使暗绊,卷起漩涡,激起洄流,只听得水花打得水斗啪啪作响,水车就是不转动。鲁工甚为诧异,细察后得知是湘君作怪的原委。 原来湘水之神湘君和湘夫人在热恋之中,时常约会。无奈湘君方向感极差,常常上下颠倒、前后混淆、左右不分、南辕北辙、东成西就,搞错约会地点。这次本来在北渚相见,也就是洞庭湖北面的小洲,这湘君偏偏就跑到南渚来了,也就是到了现今的橘子洲。湘君在洲上遍寻湘夫人不见,是以烦躁。 鲁工急召巫觋赶往北渚,设坛作法。这巫觋召得湘夫人来,口作靡靡之音,向南呼唤。湘君正对长沙捣乱,忽听到湘夫人召唤,顾不上和人们啰唣,长袖一甩,循声飘然北去,和湘夫人幽会去了。 湘江边的水车开始缓缓转动,水斗提水入渠,渠水缓缓入城,市民欢欣鼓舞。官府为防湘君再来作怪,又在水陆洲上修造江神庙,日日供奉,以结欢心。 长沙城经鲁工经营,用上最早的“自来水”,人们安居乐业,百业欣欣向荣。 过了很久,沿岸人口增多,用水量加大,河岸渐渐退远,水车之处已成陆地,加之人们开始凿井,鲁工渠终成弃物。历经多番战火,城市几度兴废,废弃的鲁工渠埋入地下,湮没在瓦砾之中。 本世纪初,长沙市兴修黄兴路西侧的坡子街,在坡子街口挖掘商厦地基时,一段木制长槽露出地面,引起各方专家关注,众说纷纭,终无定论。 据说,其实人们只要在木槽下再挖两尺,便可见一石碑,上书“鲁工渠”,谜团即可水落石出。 不过,这也是齐东野语,流传的传说,姑妄言之,各位姑妄听之。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7-15 23:48 , Processed in 0.09162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