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叮叮当当的打刀声在捞刀河渐渐远去

2012-9-11 08:4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72|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长沙晚报

记者 唐薇频 实习生 李书琴  “当年,北京的王麻子、杭州的张小泉都没比得过捞刀河刀剪!”如果绘一张年代久远的长沙手工艺地图,捞刀河必定是其中最为闪亮的地标。这个名字源于关公捞刀传说的地方,曾经因为刀剪声名远扬。

  随着刀剪厂的倒闭,在捞刀河畔只剩下零落的打刀声。令人欣慰的是,仍有人在默默守望捞刀河刀剪这个即将消逝的行业,彭泽林就是捞刀河最后打刀人中的一位。

  历史:五百年前捞刀河遍地刀剪作坊

  “从出土文物看,捞刀河战国时期即有铁刀,宋代出现铁剪。”开福区文物管理所所长熊靖安告诉记者,清朝同治《长沙县》记载:早在500年前,捞刀河地区就有生产剪刀、菜刀、剃刀等“三刀”的作坊数百户,所生产的刀剪锋利无比,而且精巧合缝。

  熊靖安的说法得到了捞刀河当地人的印证。在捞刀河很多老人的记忆中,那“叮叮当当”的脆响和粒粒飞溅的火星,都是美好的回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捞刀河的刀剪并没有越走越好。2004年,捞刀河刀剪厂停产。更遗憾的是,8年时间过去,到今天,捞刀河镇已经没有几个打刀人了。

  现状:“彭一刀”坚守打刀技艺

  “捞刀河还有人打刀吗?”一位年长的知情人告诉记者,捞刀河镇有着“菜刀王”、“彭一刀”之称的板塘村老刀剪彭泽林还在打刀。

  “彭师傅打的刀快、好看、耐用!”附近的不少村民都表示,他打的刀从没有缺口或者卷口过,磨起来刀也从不会滑,甚至用了十多年还和新买的差不多。 

  按照传统工艺,制成一把刀需要16道左右的工艺。“我的独门绝学在于用火。火候的掌握,要观察和领悟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把握白天、夜晚不同的光线、温度、湿度的细微差异。”同样的坯料、同样的工序,他的刀要比别人的打得好、打得漂亮,关键在于他继承了父辈传下来的“用火绝学”。

  未来:想带出新一代“菜刀王”

  彭泽林的打刀生涯,是从1984年开始的。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打过多少刀,彭泽林已经记不清了。2004年从单位下岗回到家中,他毅然选择继续打刀,因为他觉得,自己这辈子都离不开这门手艺。

  现在,彭泽林的心愿是能带出新一代的菜刀王,将自己的一身手艺传下去。但令他困惑的是,现在打刀完全不像以前那么累,但这些年他还没遇到真正愿意学打刀的人。

  说着,有些不甘的彭泽林点燃了炉火,将铁块坯子放进了火堆。几分钟时间,看着火候够了,彭泽林迅速取出发红的坯子,用弹簧锤反复打成刀的形状。走出那座有些寂寞的小作坊,身后,清脆的钢铁碰撞声渐行渐远。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1 09:28 , Processed in 0.14521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