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纸风筝何时重飞蓝天

2012-9-10 21:0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84|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长沙晚报

记者 胡媛媛 刘军 实习生 苏蔚  用竹尺仔细衡量出木条的长短,小小切割机吱吱响后,画框框条齐整地呈现眼前,随着金刚石划刀刀光一闪,一块玻璃镜面就已划定……60岁的吴国斌的画框作坊就在芙蓉区登隆街上,他是长沙制作画框时间最长的手工艺人之一,也是曾经远近闻名的纸风筝大王。本报《我们一起绘张长沙手工艺地图》活动启动以来,反响热烈。您或您的身边,如果有这样的人,只要他会濒临消亡的一种绝活、一种手工工艺,都请拨打96333或@长沙晚报官方微博告诉我们,线索一经采用,本报即付薄酬。

  回忆

  30年前画框流行镶金边

  一张简陋的工台上,吴国斌熟练地拿起一把金刚石划刀,几乎不用比划,手起刀落,一块尺寸刚好的玻璃镜面就已完成。“别看就这么一划,不光手劲有讲究,耳眼也都要配合到位。”吴国斌说,太轻玻璃划不透,太重又易碎,只有听到刀碰触玻璃发出蜜蜂般的吱吱声才算成功。

  吴国斌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制作画框。“打磨好的木头用锯切割成合适的尺寸后,用铁钉钉合,讲究点的会要求在木框上粘贴上图案,还镶上一道金边。那时不流行玻璃镜面,框中镶嵌一块硬塑料膜就可以了。”吴国斌感慨,现在工艺进步了,各式框条材料在市场里就可以买到,切割机、装订机也代替了锯子、钉锤,“以前我带了不少徒弟,每人各司一项流程,也算是流水线作业吧!现在割条、钉装、划玻璃和制作背板,我一个人就搞得过来,做个画框花费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

  吴国斌手中,还保留着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送货单,“鼎盛时我制作的画框可是销到长沙各大商场咧。”在那些发黄的单据上有望城、窑岭、伍家岭等地名,让吴国斌如今念起仍有几分自豪。

  心愿

  纸风筝有居民快乐记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这小店销售最火爆的还不是画框,而是纸风筝。”吴国斌感慨,如今由于塑料风筝的出现,纸风筝已经在长沙市场难觅踪影,但二三十年前,1.5元一个的纸风筝可是长沙人最喜爱的游玩品。

  “那时候每到夏天,我们会骑车到新河去买竹子,回来后破成篾片,扎成鹞子、燕子、老鹰等造型的风筝龙骨堆放在那里。长串型的风筝很少扎,长沙的风有点轻散,很难带上天。”吴国斌回忆,糊风筝用的是拷贝纸,他们将拓片盖在纸上再用涂料一刷,济公、孙悟空等图案就出现了。“记得那时阿童木动画片很流行,这个图案的风筝也最好卖。”

  身为湖南省风筝协会第一届理事的吴国斌,那时会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或者制作一些展板放到店门口,介绍放风筝、扎风筝的一些小常识。“只可惜,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塑料风筝的出现后纸风筝生意日渐消落,最终退出了市场。”

  如今坐在自己简易的画框作坊,吴国斌也会不时想起为人们送去快乐的纸风筝,“真希望有机会或者能有一种新的方式,让它们再次出现于大众生活里,而不是只留存于人们记忆中。”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1 09:15 , Processed in 0.15732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