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唐群雄 通讯员 刘淑兰 作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麻山锣鼓闻名遐迩,而演奏麻山锣鼓离不开唢呐。在宁乡东莞塘镇靳江河边,就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唢呐制作艺人,他就是李科洪。本报推出“寻找身边能工巧匠 绘长沙手工艺地图”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上百位热心读者拨打本报热线96333报料,其中宁乡邓先生打来电话,力荐李科洪制作唢呐的绝活。 记者采访了解到,李科洪制作的唢呐闻名国内,远销台湾、贵州、韶关、湖南、江西等地,也成为麻山锣鼓唯一指定的乐器。“杨奇的鼓李科洪的唢呐”,在麻山,那是连小孩子也知道这句话的。 做支唢呐需校对几十次音色 昨日,记者来到李科洪家中,老人正在加工唢呐下面的喇叭筒部件。屋子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唢呐,其间还散落着许多铜片和檀木。李科洪告诉记者,桌子上整齐摆着的一排唢呐,包括锥形管、铜制喇叭筒都是由他手工制造的。“制作唢呐,最重要的就是音色,不同材质不同用途的唢呐,其音色也不相同。一般情况下,制作一支唢呐需要校对几十次音色,音色的好坏跟管身上的8个孔有关,要不断地边做边试。” 今年65岁的李科洪从小就对器乐非常爱好,9岁学吹唢呐,从此对唢呐的热忱一发不可收拾。在不知道吹坏了第几支唢呐后,35岁那年,他萌生了自己制作唢呐的念头。没有师傅教,他就拿自己吹过的唢呐做样本研究,不断地揣摩、试验,终于制作出第一支唢呐,虽然外观比较粗糙,音色也不是很理想,但李科洪仍旧非常兴奋。哨子是唢呐的喉咙,因为哨子小,制作的要求也极其微妙,全靠经验把握。李科洪不厌其烦地一次次调试,终于,经他手制作出来的唢呐,外形越来越漂亮,音色越来越圆润、优美,强而不躁,弱而不虚。 儿子辞掉工作承父业 唢呐是我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的一种民间吹管乐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李科洪制作的唢呐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宝贝。至今,李科洪制作的唢呐都是抢手货,很多人慕名前来订购。他的唢呐价格从180元至880元不等,一个月可以制作30支左右。在父亲的感染、熏陶下,李科洪的儿子李月强也迷上了唢呐制作,见父亲没日没夜制作唢呐还是供不应求,李月强于前年辞掉了镇兽医站的工作,专心随父亲一起做唢呐。这样父子两人一年下来能制作一千支左右的唢呐,按平均单价300元左右算,除掉制作的各项成本,李科洪父子两人年收入可观。 9岁孙子能吹奏唢呐名曲 李科洪的孙子李茂东从小就对唢呐感兴趣,9岁就能吹奏《打靶归来》这样的唢呐名曲,课余时间常常给爷爷、父亲打下手,并早就决定待完成学业后和爷爷学做唢呐,把爷爷的唢呐技艺好好传承、发扬下去。 做唢呐之余,李科洪经常和“麻山乐迷”切磋乐艺。三五个人围坐一团,沐浴着靳江河畔暖暖的江风,《接姐》、《放风筝》、《荷花出水》,一曲曲嘹亮、动人的乐曲声悠悠传出,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7 04:37 , Processed in 0.08457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