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胡媛媛 实习生 苏蔚)上了年岁的老长沙人,是否常会想起举着老照壁的油伞、踏着化龙池木屐行进雨巷的那些岁月?已经成年的你与我,是否还记得布老虎、泥哨子、小面人那粗朴可爱的模样? 我们的生活曾经与手工匠人息息相关,而如今的他们却已渐渐退隐于某一个角落、某一条小巷深处。从今日起,本报推出“寻找身边能工巧匠 绘长沙手工艺地图”行动,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只要他会濒临消亡的一种绝活、一种手工工艺,都请拨打96333或@长沙晚报官方微博告诉我们,线索一经采用,本报即付薄酬。让我们一起绘张长沙手工艺地图吧。 “几十年前,用老照壁的油纸伞可是一种时尚。特别是陶恒茂的伞,做伞骨用的竹子,要用越冬老竹,云皮纸要选上等纸,结边的纱要用自己纺的土纱,因土纱吸油性能比‘洋纱’好。”居住水风井的82岁老人陈熊顺,至今家中还保留着一把油纸伞。如今,这些事物都只能在记忆中寻找了。 “长沙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各式手工匠人汇聚,让许多充满手工韵味的街巷地名出现。”长沙市文史专家陈先枢介绍,比如位于芙蓉区的登隆街,旧时此街以糊制灯笼的店铺较多,故称“灯笼街”,那里曾是老长沙人“指尖智慧”的展示地。 这一次我们将通过实地探寻、实境记录,记录长沙手工匠人的生活劳动现状;我们制作的“长沙手工艺地图”,不是手绘长沙地图,而是让长沙城区的民间巧手信息、手工作坊地址一图尽展,让我们一起为民间文化的传承而努力吧。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7 08:12 , Processed in 0.09168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