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老长沙全景图背后的长沙老故事(下)

2011-4-25 19:2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32| 评论: 0|原作者: 任波|来自: 长沙晚报

长沙文史专家陈先枢。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徐晖铭 摄

    正在天心阁展出的《老长沙全景图》引起人们的关注,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城市最懂长沙历史的文史专家,他们从《老长沙全景图》中会看到一个怎样的老长沙?

    陈先枢:老长沙的夜晚,那时光明已触手可及

    长沙文史专家陈先枢第一眼看到的是老城墙上的两根电线杆子。

    其实,十多年前,他就看过这张相片,今天再回过头来看,依然有极大的视觉冲击力。

    他记得在那本登出《老长沙全景图》的书书上,还有一幅天心阁正面照,电线杆子比这更打眼。

    他说,城墙上的电线杆子,向人们说明:现代工业文明的半只脚,在当时已踏入长沙城中。

    天心阁城墙上有电线杆,长沙城内就一定有电灯。城市开始发电、树电线杆,第一目的就是照明。长沙最开始亮电灯的地方,在又一村、贡院街(今中山路)一带,时为1897年。陈先枢说,最初的电灯在夜晚点亮时,长沙城有愚昧市民,朝电灯扔窑砖,认为那是“鬼火”。

    《老长沙全景图》上,连天心阁城墙上都插上电线杆,长沙城内用电灯的人,肯定不在少数。《全景图》背后的城市夜晚,开始被现代化的电灯,慢慢点亮。长沙城内,已是光明触手可及的景象。

    据载,1898年,长沙有电灯之始,仅为400盏;1910年4月因此前电厂一度被关闭,电灯数尚不足2000盏。1914年,长沙开始24小时不间断发电,仅上门登记想要安装电灯的盏数就达4000盏以上。

    陈先枢还仔细研究了照片中西湖桥、灵官渡、中六铺街一带的烟囱。他说有烟囱在冒烟,据此他判断这张相片,极有可能拍摄于1910年前后,即宣统年间。他说,民国初期,西湖桥、灵官渡一带冶炼工厂一度停工。这幅照片中烟囱冒烟,说明生产状况良好。

    《老长沙全景图》上的建筑也是他的研究重点,他说,长沙城中的建筑,普遍较好,宫宇楼观,坡瓦翘檐,保留着长沙古老的建筑风格,一些屋顶出现晒台,说明街巷狭窄。从图中基本上看不到教堂和其他西式建筑,也没有火毁痕迹。他说,1910年长沙曾发生抢米风潮,烧过不少房子。这张图片,可能摄于抢米风潮前。

    现代工业文明,就像一只巨大的鲸鱼,从时代涨起的大海潮中,悄悄潜游到长沙城墙边,然后轻轻喷个水柱,摆摆尾巴,又消失在空气中。然而细心的文史专家如陈先枢,仍看到,这只大鲸鱼游过时,暴露的痕迹和前行时美丽的波纹。

    梁小进:开放的老长沙,欢迎洋人拍照

    “作为湖南省会的长沙,在中国近代史上既有特别开放的一面,也有特别保守的一面。”长沙另一位著名的文史专家梁小进说。

    最先接触也最愿意与洋人打交道的第一批中国人中,来自长沙的湖南人比比皆是。但,最抗拒洋人、坚决抗拒传教士进城、被西方人称为“铁门”之城的也是湖南省城长沙。长沙是最后一个让西方传教士进城的中国省会城市。

    梁小进说了这么一件事:1863年,英国循道会牧师郭修理从武汉去湘潭,在距长沙10公里处时,即被清兵发现,清兵即告知不许在长沙城边停留,郭修理到湘潭后由原路返回,路经长沙,长沙市民闻讯,聚集江边观望、起吆喝者即达上万人,郭修理不敢停留,顺流而下,经津市由长江返回汉口。

    德国人谔尔福执意进入长沙城的事件,更是晚清时期轰动全国的重大事件,当年国内各大报纸几乎均对此进行报道,《点石斋画报》更为此“图文配”。今天不少书籍仍在刊发《点石斋画报》中谔尔福进长沙城的老图片。梁小进说。

    1897年3月,德国人谔尔福听说长沙是外国人唯一没有进入的省会城市,他发誓就是拼得一死,也一定要进长沙城,看看长沙城“长得什么样子”。3月8日(阴历二月初六)谔尔福泊舟长沙小西门下,执意进城。长沙官员精神高度紧张,除派水师营妥为照料防护外,长沙府县官员更上船开导(当时湖南巡抚陈宝箴刚好去了永州阅兵),娓娓告知:客人主人之间,互相来往,原属常情,只是长沙“民情悍执,士气嚣张,耳目易致惊疑,聚哄不免生事,现值书院考试,尤虞负气寻争,虽官吏极力保护,而一切防不胜防,倘猝构意外衅端,转非以慎邦交而全睦谊。”(张之洞《札江汉关劝令德领事勿令吴礼福(即谔尔福)游历湖南勿入省城》)但是德国人谔尔福也是个霸蛮人,坚持非进城不可。最后,长沙官员只好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深夜,以一顶轿子载着谔尔福进入长沙城,在城内又一村衙门呆了数小时后,又原轿送回。轿帘一直遮闭,谔尔福虽然进了城,但其实,他根本看不到长沙城到底“长个什么样子”,当年的长沙,就这样遮得严严实实。

    梁小进说,谔尔福在长沙城外小西门共呆了十余天,一些长沙人确实“有蛮搞子”,他们不服官员劝导,朝谔尔福所住船只,猛扔砖头。

    维新变法,尤其是甲午战争失败后,长沙一般平民百姓也开始慢慢清醒:对于西方,光是抗拒,无法解决失败命运,只有向其学习。此时,市民的心态日渐开放。

    1901年6月,美国传教士葛荫华医好长沙城墙上受伤的一位士兵后,获得官员好感,被允许留在城内。他在南门城内学院街购得房屋,修建教堂、诊所和住宅,成为第一个在长沙城内立足的外国传教士。辛丑条约签订后,更多外国人开始进入长沙城。

    梁小进说,《老长沙全景图》反映的是民国初期的风景,在此前后,外国人正“片数片”进入长沙城。此前,除抢米风潮,长沙一度排外发泄情绪外,整体上,对洋人的态度是比较友好的。

    1910年前后,美国人威廉·埃德加·盖洛来长沙访问,湖南一位姓岑的巡抚即热情接待,盖洛在长沙拍了不少相片,一些长沙人在他的镜头前,不但不紧张,甚至非常乐意摆POSE。开放的老长沙,欢迎洋人拍照。

    梁小进说,在《老长沙全景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照片中的一些人物,他们神态悠闲。其实,在与《老长沙全景图》同时刊发的天心阁正面照上,在城墙下小土堆上躺卧的人,看到拍照,一点也不回避。

    保守,当然是对自我文化的坚守和护爱;而开放的心态,有时更折射一个城市市民在文化上拥有的自信。

    在《老长沙全景图》拍摄的时代,湖南省城长沙正有大批学生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纷纷东渡日本,甚至远渡欧美留学。在清朝末年的留东潮中,湖南是留日学生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而长沙则是湖南留日运动的中心。与此同时,在清末民初,包含政府官员、政治家、记者、学者、作家、实业家的大批日本人,也兴起到中国内地甚至中国边疆游历之风。这些日本人在游历后,写下不少见闻录,如实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风土人情的状况,是认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的珍贵史料。其中日本的内藤湖南、芥川龙之介、宇野哲八、清水八百一等均来过长沙,并在著作中记录了长沙的生活。而用相片反映长沙城市景观和人文风情的,其实不止有拍摄这幅《老长沙全景图》的山根倬三。更多的老长沙照片,还有待人们真正去“发现”。

《老长沙全景图》的出处

著名出版家钟叔河先生。

    《老长沙全景图》摄于1916年前

    日前,湖南省图书馆文献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寻霖向媒体称:新“发现”的《老长沙全景图》,“由日本人拍摄于上世纪20年代,这张珍贵的照片,是我们从民间收来的。这是目前省图发现的唯一一张‘文夕大火’前长沙全景照片。”

    此消息见报后,即有多人电话告知,知道这幅《老长沙全景图》的出处,拍摄者为山根倬三,该图片最迟摄于1916年前。

    在著名出版家钟叔河先生家中,我们看到1999年11月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千里江城·二十世纪初长江流域景观图集 》一书,书中正有《老长沙全景图》图片,书中对比图的图片说明为:湖南省省会长沙全景。

    在这本发行7000册的书中,这样写道:

    二十世纪初,古老的中国尚未从昏睡中醒来,长江流域的诸多历史文化名城还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那是孕积已久的大风暴到来之前最为死寂的时刻。一个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年的钟情于长江文化的日本人山根倬三,用相机记录了那个时代,他后来从千余张照片中整理出一百五十余张,加上搜集来的稀有图片,汇集成《长江大观》,那是用珂罗版印制,厚重而精致的游记式图集。

    这本书中的许多著名建筑和城市如原黄鹤楼、长沙旧城都已经不存在了,考证和痛惜那段历史是时下许多“图文并茂”图书所追求的。实际上,我们是把图集中的城市和人文景观看作中国历史的缩影,历史的沧桑都记录其上。

    《老长沙全景图》出现长沙已过十年

    其实,引起人们关注的《老长沙全景图》,早在2000年6月,即已出现在郑佳明主编的“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长沙万象》中。 长沙文史专家陈先枢办公室中即有一幅翻拍冲洗而成的《老长沙全景图》相片,以260元价格制成。

    据《长沙万象》一书组稿及撰文者陈先枢称,2000年前后,他先后看到1999年出版的《千里江城》和2000年山东画报社出版的《老照片》中均有《老长沙全景图》,即找到相关书籍翻拍。这幅《老长沙全景图》遂在11年前,以清晰面孔出现在长沙,并广为流传。2008年12月出版的《长沙文史》第二十辑亦采用此图,甚至长沙曾有文化餐厅在包厢悬挂此图。

    两年前,湖北武汉一先生,曾表示手头有一张旧的《老长沙全景图》,曾与本报副刊《老照片》版编辑黄清辉联系。此外,长沙市图书馆亦曾与一位欲出售该旧片人士联系,因不清楚其来源而作罢。

    据摄影界人士分析《老长沙全景图》应为日本人山根倬三拍摄。在1916年出版的《长江大观》中,全景图所占比重较大,拍摄方法接近,应为山根倬三“手笔”。

    2008年11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又出版《长江旧影》一书,并标明原著山根倬三,再次收录《老长沙全景图》。由此可见山根倬三原著影响力之大,亦见《老长沙全景图》的魅力。

《点石斋画报》记录的谔尔福事件

  原题:开关纳客。

  原图文字:德国文士鹤尔富(今译谔尔福)赴湘游历,行至长沙,欲入城一览此邦风景。不料,湘人士哗然,群起必欲驱逐出境以为快,聚众胁官,势甚险恶。

  而鹤尔富又以不得入门为耻,竟遣人发电至京,将诘总署以不准游历之故。于是臬宪桂廉访等大费踌躇,有深夜开门私相结纳,以偿鹤尔富之素愿者。初以景镇军不肯启钥,事遂中止。后因张香帅(即张之洞)批词严厉,各官惶惧,仍从前议。乘湘人熟睡时,派兵由草潮门迎入,在抚署东又一村款接,旋即护送出城。

  次日,鹤尔富始扬帆而去。一若开门纳客,唯恐百姓得知也者。

  幸鹤君见机行事,不为己甚;否则,吾不知该处地方官若何处置也。

  或曰,湘人一见洋人深恶痛绝,五十余年来防微杜渐,不为不严。虽官府亦付之无可如何。

  鹤君之来独不然,地方官知民心之难拂,故有此权变之举,然而其心亦苦矣。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5-6 21:47 , Processed in 0.09138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