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夕大火”前的老长沙是什么样?湖南图书馆文献研究所最近从民间藏家手中搜集到的一张巨幅长沙城黑白全景照片,拍摄于上世纪初,这张照片解答了这个问题。 记者采访该馆文献研究所所长寻霖和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陈先枢后得知,这张珍贵的照片,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张“文夕大火”前长沙全景照片。同时搜集而来的还有同时期拍摄的湘春门、岳麓书院文庙两张黑白照,及长沙天心阁、曾国藩祠、岳州城全景、岳阳楼远望等4幅彩色照。省图将在该馆举办的“历史上的长沙”专题照片展上,将“文夕大火”前长沙全景照连同此前搜集到的其它反映长沙历史的老照片一道,展现给广大读者。 ■记者 甄荣 李国斌 通讯员 李华艳 刘翠曼 128厘米巨照重现老长沙城全貌 寻霖告诉记者,巨幅老长沙全景照,长128厘米,宽19.5厘米,由于被折成5部分,年久出现了深深的折痕。从画面判断,是站在天心阁往东北不远的城墙基址上,面向西北方向拍摄的。黑白照片中,老长沙城的全貌尽收眼底,大量民居彰显古城魅力。城中的长沙老电厂的烟囱、文庙等标志性建筑,都可清楚辨认,远处的岳麓山也轮廓清晰。 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陈先枢看过照片后说,这张照片是由日本摄影家山根倬三1911年拍摄的。后来这张照片最早出现在1916年日本出版的一本介绍中国的书《长江大观》中,《长江大观》 一书内收集了日本摄影家拍摄的中国多座城市的照片共计130余幅。 “大概是1929年,我外婆怀着我母亲和外公就在这个午炮前拍了一张照片,我现在还保存着。”湖南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沈小丁,指着照片中天心阁边的午炮兴奋地说。古时的午炮,是用来报时的工具,在中午12时朝天打一炮,全城百姓就知道了时间。照片上的老长沙,生活气息浓郁,在城墙内坡上,有居民在聊天、赶猪、挑肥。 青瓦白墙是当时典型的民居风格 沈小丁对长沙老建筑、老地名颇有研究。他说,照片里的建筑反映了当时长沙建筑的风格,青瓦白墙是当时典型的长沙民居建筑风格。“当时南门到北门,7里3分。”记者在民国二十七年三月四版的《新长沙市实测详图》上看到,老长沙城以城墙为界,北到现在的湘春路,南到现在的城南路,西到湘江边,东到现在的建湘路。 不幸的是,1938年的长沙“文夕大火”,导致长沙城毁坏殆尽。当时《中央日报》在社论中评价:“长沙近30年来,物质、人力欣欣向荣。全国都市中,充实富庶,长沙当居首要。百年缔造,可怜一炬。” 6张小照片极为少见 陈先枢说,湖南图书馆此前搜集了不少长沙老照片,但是湘春门和岳麓书院文庙的照片非常少见。湘春门就在现在的兴汉门附近,是老长沙城北门的重要枢纽,人来人往,极尽繁华。岳麓书院文庙照片中的“道冠古今”牌楼,是幸存的为数不多的文物。沈小丁说,“文夕大火”后陆续建了很多民房,把牌楼夹在了房子中间,在文化大革命中未被红卫兵发现,否则恐怕也毁了。 另外有4张彩色小幅照片,拍摄了长沙天心阁、曾国藩祠、岳州城全景、岳阳楼远望。每幅照片底部书写有“扬子江上游”和照片名,另外还有一行日文小字。寻霖说,中山路附近的曾国藩祠,也毁于“文夕大火”,其拍摄时间与巨幅长沙全景照基本属于同时期。在上世纪初,照相机还很少见,彩色照片就更显得珍贵。 谈判数月终于购回罕见照片 去年夏天,寻霖无意中看到有人在网上出售上世纪初长沙城全景的黑白照片,随后又看到另一卖家在网上出售同时期拍摄的湘春门、岳麓书院文庙两张黑白照,及长沙天心阁、曾国藩祠、岳州城全景、岳阳楼远望等4幅彩色照。为了不让这些反映湖南历史的宝贵旧照片流失,省图书馆领导指派寻霖与两个卖家通过网聊反复谈判,历时数月,最终说服他们将这些珍贵历史照片卖给省图书馆。当记者询问卖家的详细情况时,寻霖只说两个卖家都是外省的,没有透露卖家的具体身份,以及支付给卖家多少费用。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7-20 01:56 , Processed in 0.18521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