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街很短,就500来米,头枕黄兴南路步行街,身躺西文庙坪,脚踏学宫街。 四周商气冲天,修文街却有闹市里金贵的清幽;周围大厦林立变换模样,唯她还大致保持原有的身材。路上行人很少,我走在修葺一“旧”的仿麻石砖上,就像少年时流连湘江河滩,捡起颗颗珠贝。 我家老屋后门就在街上。儿时,爷爷总搂着我说,古时候这条街,住满秀才,谁要中了举,就戴大红花,骑高头大马,前面鸣锣开道,后面彩旗飘飘。他是想励志我努力读书,不过鬼才信! 在那些东倒西歪黑黝黝的棚户里,会出举人、状元?读小学了,同学大多住巷中,他们的父母,大多和我父母一样,是吃河水饭的力码子。 修文街头上有座庙,藏在南墙湾的一片棚户里。红小兵曾来破“四旧”,我也往队伍冲。就在巷口,母亲和娭毑拦腰把我抱住,其他红小兵也纷纷被劫了回去。大人们说,这是方圆仅存的庙,原有一座大庙,围着一群小庙,大炼钢时被炼掉了,幸亏它小,又全街人协力保护,才让它“活”下来。街上人有个三病两疼,就来庙里求药,尼姑并不是想像中划碗水,而会拿脉开药。 后来,庙还在步行街旁边香烟缭绕,后头一所百年名校气势恢宏。实在有失市容,才搬,搬庙那天,我们相约来了,围着它心疼;抹泪,却没有不满。与当年破“四旧”的心境绝然不同。 庙前有一坪,做了说书场,说书人是一年轻盲人,有个母亲,就住巷中那栋老公馆里。名为公馆,其实是大杂院,改造得这里鼓一坨,那里瘪一块。母子俩就住楼梯角搭的一间黑黑的角屋里。黄昏,我们来听评书,盲人母亲收钱,却不收细伢崽钱。开头听《岳飞传》《薛家将》《隋唐演义》之类,后来就是《烈火金刚》《林海雪原》了,听得上瘾了,成群结队到他家,缠着他先听为快。他也很高兴地讲,那妈妈还拿糖果给我们吃。我初次感受中华历史的灿烂,以至今天爱上文学,也来源于斯。 巷角边有一租书店,是小伙伴们最喜欢去的。老板是一孤老头,凡巷里的细伢崽租书不要押金,还可赊账,也不催还,我喜欢看书的习惯就在这里养成。现在那房还在,只是修成两层的楼房,老爷爷已不在了。今天小伙伴中好多成了教授、专家、学者,是不是与这里的文化浸染有关呢? 据说西文庙坪要建成文化街啦,修文街不知留不留得住。但不管怎样,修文街留住了我的青葱岁月。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6 17:28 , Processed in 0.08651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