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刚刚开学的春天,曾任长沙市教委副主任和党委书记的徐金凯建议:长沙能否恢复一所或多所女子中学。 长沙文史专家陈先枢听到他的建议后,觉得很新鲜。他说,在过去,长沙的周南女中、明宪女中、艺芳女中、稻田女中、福湘女中确实都办得很好,但是,女子中学已经离开长沙这么久了,还有没有恢复的价值和可能? 为此,我们在车站北路找到这位上世纪80年代担任长沙市教委负责人的徐金凯先生,想听一听他的理由。 徐金凯说,他不是今天才向政府建议恢复女校,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他曾经为恢复女校而奔波。 为恢复周南女中,廖静文愿捐献徐悲鸿画作 1984年,长沙市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中学,先后恢复老校名长郡、明德、周南、雅礼。 1985年,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回到她的母校周南中学。当时廖静文就提出,周南中学应该为周南女中,周南中学应该办回女子学校,廖静文女士称,如果周南中学能够恢复原校名,并办成女子中学,她愿将徐悲鸿的画作全部捐献给长沙,用来办教育,用来办女学。 当年的长沙,正当改革开放,百废待兴,长沙办教育有好多想法,缺的就是钱,如果能够借此时机,把周南女中恢复,办得特别优秀,这当然是一件好事。 时任长沙市教委副主任和党委书记的徐金凯,马上跑到市里,长沙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兼长沙市教委主任潘贵玉,也同意周南恢复办女校。长沙其他市领导也赞成这一提议。但徐金凯按程序,向省教委汇报时,却遭到了反对,称恢复女校,这不是搞封建的一套?此事便搁置下来。 第二年,即1986年,北京、上海等地恢复不少女子中学。而有着办优秀女中传统的长沙,周南中学直到现在依然是周南中学。 徐金凯说,他在当年,直到现在之所以想要恢复女校,廖静文捐画,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对于恢复女校,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他说他想要实现的是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有的繁荣教育的理想。 恢复女校,徐金凯的四点理由 徐金凯一直认为,多样性促进繁荣,单一性造成萎缩,整个社会应当提倡多样化。 当年,他来到长沙市教委,想要做的就是要让长沙中学教育呈现多样性,职业高中就在他主政阶段蓬勃发展。 他极力想推动长沙周南中学能恢复周南女中,主要基于以下理由: 第一,周南如能办女中,就能打破长沙单一的办学形式,为办有特色的学校,带一个好头。 第二,办女子中学,符合当时许多家长的心愿,他们不希望自家的女孩“早恋”。办女子中学,就学环境相对比较单纯。 第三,女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更有信心。当年,有一些女生总认为自己不如男生,反正难打胜仗,不如不去拼搏。如果办女中,学校都是女生,可能会出现更平等的竞争,保护女生的积极性,发挥她们的特长,使她们能脱颖而出。 第四,长沙市在传统上,就有周南、福湘、明宪、艺芳、稻田五朵女校“金花”的美誉流传,它们在办女中的时期,不但办得非常优秀,而且都办出各自的特色,人才辈出。周南女中,在开创和发展时期,名师荟萃,朱剑凡、黄兴、徐特立、周震麟、李肖聃、杨树达、杨笔钧、陈剑秋、尹楠、周以栗、杨仁、任邦柱、傅熊湘、鲁立刚、周世钊、应开识、易仁陔、劳启祥、陈润霖、李士元等等湖南甚至是全国一流的人物来此执教。周南的学生更是桃李一片芬芳,杨开慧、向警予、蔡畅、帅孟奇、刘昂、杨展、劳君展、曹孟君等为投身革命和妇女运动的巾帼英豪,文学文艺界则有丁玲、廖静文、朱仲丽等等,更有像唐光后以及后来的钟掘等一批女性科学工作者。徐金凯在长沙县二中(高仓中学)教书时,他的一位同事的姐姐就是周南女中排球队的队员,当年周南女中的女子排球队在民国时期曾第一次代表中国女子排球队出征日本,参加比赛。上世纪80年代,正是中国人民狂热追捧郎平、孙晋芳的时代,这些美好的印象,都让徐金凯觉得女中的办学,自有其优点。 当然,廖静文如能够慷慨捐赠,将为长沙教育增加一大笔经费。当时长沙办教育就因缺钱,很多事情都办不成。 周南没有恢复女校,徐金凯说,现在想来,还觉得十分可惜。虽然当时,长沙办不成女校,但一些特色学校,在那个历史时期还是出现了,比如雅礼中学与耶鲁校友会办教育合作交流,直到今天仍获益匪浅,成为雅礼中学的一大特点。当年,徐老就感觉十分欣慰。 长沙可办四所女中试一试 徐金凯在谈及往事和他的想法时,语调十分平和,他说,长沙如果有条件可以办四所女中试试。 徐老说,如果第一所女校尝试是成功的,长沙东南西北四方均可设一所女校,可采取公办、私办、合办等多种形式尝试,比如,北面就可以选择周南中学、南面在省政府附近选一家中学试点,东面张公岭有一所闲置的校舍可以加以利用,河西也可择一校。当然,他说,“只要有人愿意,又有条件,办一两所女子中学未尝不可,可以试验。”他相信,只要是为了真正培养人才,应该允许百花齐放,不要只准一种模式存在。 她观点 以站立的姿势审视办女校 当今时代,女生已顶半边天。这对在男女合校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我们来说,办不办女校还是个新鲜话题。我们找到活跃传媒界的“她们”,以她们的观点,来呈现对女子中学的认识和态度。 我反对 不能人为造成对另一性别的过度恐惧或渴望 岳霞(《长沙晚报》教育记者):我觉得不管是男校还是女校,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好,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男女混装的,为什么要人为地造成对另一性别的过度恐惧或渴望呢? 萧欣(《三湘都市报》副刊部主任):会造成校园诸多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不利孩子成长。当年办女校有特别的历史背景,是一种开放。现在恢复女校则是一种封闭,有点变态,会是怪胎。专门的女子高等教育学院倒还有存在的理由。 易禹琳(《湖南日报》湖南印象工作室主任)难道把女学生圈在一起就叫女校?我觉得如能针对女孩子,培养一些女孩子该懂的礼仪,如待客之道、穿衣打扮之道、插花茶艺、手工女红、文学音乐艺术方面的修养,让女孩子更像女孩子,而不是一味地去争高分,我觉得这样的女校就很好。女校把女孩子培养好了,将来社会就多了一些好妻子好母亲,这应是好事。但现在刻意把男女学生分开不太可能。不如在现在男女混合的学校里增加一些针对女孩子的课程。我觉得女子就要像民国时的女子一样,才是真正有女人味的。现在的女孩子虽然也学音乐学钢琴,但都是为了升学。 肖丽(《TOP旅行》主编):现在的女孩有那么需要保护,容易受伤吗?如果仅仅是维护传统的一种坚守,还行。 张英(湖南《清风》杂志社编辑)单从性格形成来讲,现在的孩子大多存在性格缺陷,若在一个性别单一的圈子里求学,对完善性格并无好处。女校或许能使部分女生拥有拔尖成绩,但在这种畸形环境下形成的优异成绩,伴随的多是性格的封闭以及对性别认识的偏差。女中的孩子正处于性格定性与心理成长期,也需要与异性有正常的交往与交流,这个阶段的性别性封闭会扭曲她们的认知。 刘小楠(长沙电视台编剧)学校本该开放、包容。女校多少有些封建男女授受不亲在作怪。若恢复女校初衷在体现女性特色,女子大学一类本科大专院校就够了。 我赞成 培养淑女从女校开始 谭令仪(北漂中的长沙妹子,北京全程博雅教育中心讲师,活跃长沙各网络):严重支持。①可针对女子开展特色课程。②好抓校风。③可针对女性思维特点开展教学,有的放矢。 周思嘉(湖南才盛天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编辑)培养真正的淑女只有从女校开始。 赵海燕(网络活跃人士,诗人)进入高中后,男生在理科上的优势会渐渐突显。男女心理、性格上的差别都不容忽视。当然,女校恢复绝不是说要传授“女工”等内容,或以庸俗的贵族化“淑女”为教育目标,应强调女生与男生的联谊,而不是单纯地对女生进行封闭式教育。 我无所谓 如果长沙恢复女校,我也认为正常 唐兴玲(诗人)如果长沙恢复女校,我也认为正常。总有人希望有吧,而且总得有一定的需求量,这样的学校才能够存在下去。同时,我还对恢复私塾、个人化贵族式的家庭教育等持同样态度。 庞果(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我是女生。 不愿读女校。没有男生,某种程度无法感受社会;可是如果我有女儿,我会送她去那里读书。安全,培养淑女风范。办女校看社会的要求和最后的效果,现在不能评价。 陈征宇(湖南卫视导演)不赞成,因觉得女生扎堆的地方问题是非多,易引起心理问题;不反对,因国外许多名女人,都毕业于女校,自有其道理。 我有其他话说 不担心早恋,担心同性恋 常芝(活跃新浪微博的一位教育工作者)当前,在美国,尤其英国,存在不少女子中学,不少女中办得相当不错。 与福建隔一湾浅浅海峡,有一所“北一女中”(即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级中学),该校以培养各领域女性精英驰誉全台湾,乃至海外华人社会。历届数理化国际奥赛、亚太奥赛、各项国际科展,获奖的台湾女生中,以该校学生最多,居台湾各女校之冠。此外,吕秀莲、马英九夫人周美青等名人都出自该校。 我们办女校的历史较短,研究也不多。仅早几年,因苏州办淑女学校,引起过北师大教授的争议。 一些人可能担心在女校就读,将不能进行正常社会化交往,但现代社会资讯发达,不值得过多担心。此外,现在女生适应当前应试教育的能力非常强,往往占据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学习优秀排行榜前列。办女校,保护的反而可能是男生的积极性。早恋不值得担心,只是在女校,学生在青春期成长过程中,自我性别认同可能发生错乱,因没有男性气质作参考,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同性恋倾向。不过,在欧美,尤其是英国,却并不严重。赞成长沙尝试办女校,做教育实验。任何教育都是实验。 当年艺芳女中无人不考取大学 ——长沙女子中学简略编年史 文/任大猛 近代史上,中国最早的女子学校是教会学校,1844年即在宁波开办,后由沿海向内地渗透。然而,教会女子学校在有清一代,始终游离于中国主流社会之外。 长沙倡导办女学是在1897年湖南维新运动期间,浏阳人谭嗣同、唐才常,凤凰人熊希龄聚集长沙办《湘报》,并在报纸中宣传倡导女子教育。 ●1903年2月长沙县影珠山下由许黄萱佑办起一所隐储女学,6月候补知县龙绂瑞等办起民立湖南第一女学堂,这所学校被认为是湖南女子教育的肇始。但民立湖南第一女学堂办起后,为避嫌疑,送饭只能在墙上挖开一洞送入,且时有流氓爬上墙头朝墙内女生吹口哨行骚扰。 ●1904年湘乡曾广镛女士捐款在长沙建立淑慎女学,是为湖南第三所女子学堂。第四所为设于常德的湖南西路女学。由于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这些女学于1904年秋被迫停办。 ●1905年5月周家纯(朱剑凡)避开女学名义,用宗祠女塾的方式,创立了周氏女塾(后称周南女校),为避嫌男教师授课垂下帘子,女生被垂帘听课。 ●1909年,公办的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堂在古稻田建校,创办者为前清提学使署。民国成立改名省立第一女子师范。1929年改称省立第二中学校,1934年11月始易省立长沙第一女子中学。 ●1913年,民国成立一年后,被孙中山称赞为“创立民国的巾帼英雄”的唐群英在长沙创办数所女子职业学校,如长沙女子法政学校、女子自强职业学校、女子美术学校等。在民国时期,湖南女学以职业女学为主流。 ●1914年春,教会在长沙北门外创办私立福湘女子中学。 ●1918年,曾国藩曾孙女曾宝荪创办私立艺芳女子中学。该校曾屡创无人不考取大学的佳绩。 ●1921年,私立含光女子中学创办。 ●1922年,宾敏陔、曹典球、曾毅等组织创办私立明宪女子中学,后唐生智加入,该校曾被认为办出了长沙实力最强的女子初中。 ●1952年,人民政府接办各私立女子中学。周南改名长沙市第一女子中学、福湘成为二女中、艺芳成为三女中、明宪成为四女中,含光成为五女中。 ●1955年,周南女中改名长沙市第四中学、福湘成为十中、艺芳成为十四中、明宪成为十五中、含光成为十三中。 ●1968年,长沙市四中等学校男女合校,长沙女校历史由此结束。1984年,四中复名周南学校。后,十中成为电子职业中专、十三中成为财经职业中专、十四中成为今天的田家炳实验中学。十五中仍用十五中。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6 17:41 , Processed in 0.09016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