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祠是为东汉医圣张仲景设立的专祠,又名张公祠,位于开福区蔡锷北路与巡道街之间。该祠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因风雨侵蚀而倒塌,嘉庆二年重修。民国时期这里办过育英小学,抗战时被毁,1947年,长沙中医界曾捐款重建新祠,改名仲景堂,后因修马路,堂又被废。现湖南省中医院就是在原仲景祠的废墟上兴建的,该院在面向营盘路的外墙上,书写了“承仲景之志,精耕博采;行医圣之风,仁济於人”数语。 张仲景(公元约150-219年),名机,字仲景,河南省南阳人,东汉著名医学家。少年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对医学兴趣极浓。10岁时,他读了《史记》中的《扁鹊列传》,对扁鹊走南闯北,随俗行医,治病救人的事迹深为感动。随后他拜同郡著名中医张伯祖为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汉献帝初,张仲景被举为孝廉,建安年间升任长沙太守,后人称他为“张长沙”。他上任后,积极推行仁政,安抚民众,鼓励耕种,不到两年时间,便把长沙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有一年的夏天,长沙城里不少老百姓害了肠道病。为数不多的医生被从这家请到那家,根本应付不过来。一向关爱老百姓的张仲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虽愿深入民间替百姓看病,却有违朝廷戒律。因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入民宅,也不能随便接见普通的老百姓。为了拯救百姓,他煞费苦心,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这就是千古美谈的“坐堂门诊”。张太守便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以“坐堂医生”四个字,择定每月的初一和十五这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老百姓进来,他堂堂正正地坐在大堂之上,挨个仔细地替患者诊脉开处方。“坐堂医生”之名由此而来。张仲景高明的药方、医术拯救了无以数计百姓的性命,从而受到人们的尊敬。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6 14:41 , Processed in 0.09175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