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巷17号 离新生活一百米 离老历史一百年 长沙文史专家陈先枢先生说■马家巷17号清末为同福公栈■民国时期重修■辛亥革命时期湖南革命组织共进会秘密机关就设在同福公栈中 马家巷17号七十二家房客不知焦达峰 星辰在线—长沙新闻网11月8日讯 共进会旧址,在太平街戏台对面的小巷内。门牌号为:马家巷17号。 从表面看,这里跟普通的街巷人家没什么两样,似乎找不到关于历史的一切标识。 进入马家巷17号时,“初极狭,复前行,豁然开朗”,不过,扑入眼帘的却是七十二家房客共同营造的大杂院的缤纷杂乱。 踏上二楼两层木栅回廊的地板,感觉这里可能是长沙城内惟一一处木结构构建最完整、居住最杂乱的院落。 问了好几位居民,他们不知道共进会是什么,他们称这里没有一个姓焦的住户,我问的是历史人物焦达峰。 从大院出来,马家巷19号门口正坐着一位周姓的隔壁街坊。他说,17号老房主是浏阳人,已在早几年搬离这里了。这位老房主说,在很久以前,干革命的浏阳人落难长沙,常常到这里来借钱。这里曾经是一处浏阳人的“窝子”。他说,浏阳人在西牌楼和太平街开有豆豉店、夏布店、鞭炮店,因此离那里很近的马家巷里,也就住了不少浏阳人。这段历史已经很悠久了,没有几个晓得。 周先生当然不知道,他所住的马家巷19号,曾是民国时期救火会的旧址,隔壁17号是浏阳人焦达峰创设的共进会湖南总机关的旧址。 马家巷的这些房子都太古老了,比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年纪都要大,而焦达峰和共进会更是十分遥远的英雄故事和历史传奇。毕竟马家巷离太平街的新生活只有100米,而离往日的故事却有100年。 陈先枢:共进会点燃湖南湖北辛亥革命大起义 长沙文史专家陈先枢先生说,马家巷17号清末为同福公栈,民国时期重修。辛亥革命时期湖南革命组织共进会秘密机关就设在同福公栈中。 陈先枢称,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就是由共进会和文学会共同领导,打响第一枪。长沙作为第一响应者,即辛亥革命首应地,领导人焦达峰也是共进会会员。 共进会,是与同盟会略有差异的革命组织。共进会自称“要以较激进与实际的方式来推动革命,并试图影响同盟会的行事,但共进会仍尊重同盟会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不过同盟会中湖南籍领导者黄兴和谭人凤对共进会的分裂有所不满。 共进会于1907年8月在日本东京清风亭组成,参加者多达百余人,该会以会党首领为骨干,如四川张百祥,湖北刘公、孙武,湖南焦达峰,江西邓文翚等,他们认为同盟会“行动舒缓”,不重视在长江流域起义,故倡议另组革命团体,以结纳会党、发展新军为主,谋求在长江发难。共进会会员绝大多数同时也是同盟会会员。 1909年8月,湖南革命党人焦达峰(1886-1911)从汉口回到长沙,就在太平街马家巷17号的同福公栈中设立共进会湖南总机关,焦达峰多次在楼里秘密集会,策划反清起义。而这处共进会旧址也是共进会会员进入长沙的最重要秘密联络地。 湖北湖南的共进会领导在1911年3月的武昌会议前约定:“不管谁先发难,发难的省得到成功,则未及发难的省必须于10天之内发难,作为支援”。 1911年10月13日,武昌起义后第三天,湖北派蓝综、庞光志到长沙,携有武昌起义总指挥蒋翊武的介绍信,就是先到马家巷17号共进会湖南总机关来找焦达峰的,但焦达峰不在,于是再到太平街上的贾谊故居,找到体育会的革命党人阎鸿飞,阎鸿飞于是陪湖北革命党人去见长沙南薰社、卷施社、图强和积建社的同志,又约到湖南新军中的代表在杨家山小学开会。蓝、庞两位革命青年对武昌起义的介绍,使参加会议的新军同志听得极其感动,“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终于在武昌起义12天后,在湖南共进会领导人焦达峰等人率领下,驻在今体育馆路人民体育场、省体委的49标和50标的新军战士带上枪炮,攻进长沙城。长沙城内的抚院衙门“汉”旗高举。 辛亥革命长沙的首应完成了武汉的外围战线,使武汉不必四面作战,而只以一面对敌,终于支持月余,赢得全国大多数省份的独立,最终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 长沙文史专家梁小进: 可为长沙光复建些纪念标识 任草草 长沙文史专家梁小进说,辛亥革命长沙光复那天,青年毛泽东亲眼目睹了整个起义过程。 一、听过演讲后,毛泽东决定参加革命军 辛亥革命那年,18岁的毛泽东正就读湘乡驻省中学。就在武昌起义发生后,虽然湖南颁布军事戒严令,但是,一个革命党人经校长同意,来到他们学校,作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演讲,号召大家起来建立共和国。 毛泽东决定参加黎元洪的革命军。他下了决心和其他几位朋友去汉口,并从同班同学那里筹了一点钱,听说汉口街道很湿,需要穿雨鞋,毛泽东就去向军队里的一位朋友借鞋。 但是当时,他要借鞋的这位军队朋友,驻扎在长沙城外,他经过城门时,被守卫的士兵拦住。他看到这些防守城墙的士兵已发到子弹,场面紧张。 毛泽东大约登到城墙上,看到起义军沿着粤汉铁路(在芙蓉路旁的便河边)逼近这座城市,已经开始作战,同时,城里也发生了暴动,猛攻城门获得了胜利。 毛泽东后来又站在一处高地观战,一直看见城内衙门上升起了“汉旗”。毛泽东返回学校时,发现学校已在军队的控制之下了。 第二天都督府成立了,当时很多学生都去参军了,成立了专门的学生军,其中有一个叫唐生智的。毛泽东却去参加了正规军,编在湖南新军第二十五混成协第五十标第一营左队。 后来,毛泽东去看一位朋友却看到湖南正副都督焦达峰和陈作新横尸街头。毛泽东认为:“新都督和副都督……不是坏人,有些革命意识,但他们很穷,代表着被压迫者的利益。地主和商人对他们不满。” 当孙中山和袁世凯达成协议,南北“统一”了时,当了半年兵的毛泽东认为革命已经结束,就退了伍。 二、长沙起义新军的两条进攻路线 辛亥革命时期,太平街一带是革命活动较频繁之地,除马家巷17号为共进会旧址外,太平街孚嘉巷42号为辛亥革命革命组织四正社旧址。四正社即革命党人联络会党之地。此外贾谊故居革命党人来来往往,如过江之鲫,当年进步的士绅想引火为号,发动起义,纵火焚烧贾谊故居,不过他们的纵火被守卫贾谊故居的僧人发现,并及时扑灭。 当年发动长沙起义的新军49标和50标分驻长沙城外便河边,即今人民体育场和省体委。他们进军的路线一为进攻小吴门,从中山路直攻巡抚衙门,巡抚衙门在今青少年宫。另一条线路则从北正街湘春门进城,攻占荷花池军械局和省咨议局大楼(今省总工会),并攻占抚衙。梁小进认为,可以为一些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老建筑和老地址立碑,以示纪念。 保护老公馆应求真务实 甫 哥 以发展的名义搞破坏,我们强烈反对。 借老街、老建筑伪造历史,我们也应当警醒和反对。 当历史成为某些人的摆设、成为搭台唱戏的道具,直至变成消费品,自觉不自觉地伪造历史以吸引眼球,引起轰动效应,已频频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长沙历史文化名街太平街,就其各店所挂的匾额来看就鱼目混珠,使城市原有的旧韵和风貌发生改变。比如在太平街南口所谓江西会馆,昔日为长沙一处著名的南货号。众所周知江西会馆并不在太平街上,旧址在今铜铺街小学,至今该小学教学楼前的一对石狮仍记录着昔日江西会馆万寿宫的辉煌。 太平街戏台对面的常德会馆(旁标美孚洋行),也属伪造,此处昔为日本人所开的一家洋行,一度为太平街上最热闹的处所,黄包车夜深时节仍麇集于此候客,此处除进行洋货贸易外,当时的日人亦利用此洋行从事黄赌毒的经营。1945年,日本战败后,此洋行门前,即有成群日本人将其军用物资摊铺街头贩卖,给老长沙人极为深刻的印象。旧瓶虽可装新酒,但旧的酒瓶中装上可乐,喝起来就不是那个味道。 同样的例子,还有今年夏天朝阳巷4号一公馆起火,公馆确实应当保护,但是附会此处公馆就是百年太清宫却让人生疑。太清宫为道教宗教公产,旧时私产绝不敢侵夺,以免造成自身财产的损失,此外在庙宇道观一类原址建屋在旧时一直为人忌讳。其实据民国时期《长沙一览》所载,旧时朝阳巷旁有一巷叫太清宫巷,巷内除太清宫外,尚有公馆和旅社。 吉祥巷同仁里是否是大吉祥旅社所在还是圣公会所在,都难以考证。在没有明确证据前,并不能就坐实为大吉祥旅社。 至于楠木厅9号,只是大韩民国政府活动旧址,并非大韩民国政府长沙暂驻地,大韩民国政府在长沙的驻地在西园北里,这是有明确记载的,楠木厅9号当年是韩国两位革命党人的寓所,当年金九等人在此开会,遭遇刺杀,遂载入史册。 为谁保护城市,怎样保护好我们城市的历史,这是大问题。鱼目混珠、鱼龙俱下,会让人们不辨珍珠、不识真龙。当夜明珠贬值成为黯淡的鱼目,真龙为平庸鱼虾所戏,我们城市光芒为谎言的雾霾所掩,这种伤心的恶果本身就是对城市文化的另一种破坏和毒害。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6 14:01 , Processed in 0.09150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