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老火车北站的原址,将变身“长沙金融街”的一部分。新火车北站霞凝港站的建设基本完成,将于下个月开通试运营,并由铁道部组织验收.长沙新火车北站预计明年国庆前拉响新启程的汽笛。 此际,我们来到老火车北站,轻轻唱一首离别的歌…… 火车北站原党委副书记汤平阶: 1975年,万里来到长沙,老北站汽笛拉响“春之声” 1975年5月,38岁的汤平阶,从长铁机关调到长沙火车北站担任革委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 今年73岁的汤平阶坐在向韶村“遥想当年”称,他是因“九号文件”的春风,来到火车北站,在火车北站一呆就是7年。 1975年3月中旬,在邓小平亲自部署下,铁道部部长万里来到长沙,召开长沙铁路系统大会,向长沙铁路人宣讲“九号文件”精神,批判派性,要求整顿长沙铁路,尤其是陷入派性斗争中的长沙火车北站。 此前万里已召集徐州、济南、上海、郑州等铁路局开会。当年,中国铁路因“文革”原因,不少单位陷入瘫痪、半瘫痪的状况中。其中徐州、郑州、长沙等9个节点是重中之重,铁路不畅通,显然严重影响当年国民经济的整顿。 汤平阶解释,“九号文件”,就是中共中央在1975年3月5日发出的《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规定》,主要精神就是整顿铁路秩序,使处于国民经济中突出薄弱环节的铁路能够畅通。因此《规定》决定对全国铁路实行以铁道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强集中统一,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整顿秩序,同各种破坏行为作斗争。对少数派性严重,经过批评和教育仍不改正的领导干部和派性头头,要及时处理。 汤平阶就是在这种大时代的背景中来到火车北站的。汤老说,当年的长沙北站,东面围墙外就是湖南汽电,“文革”中湖南最大的造反派组织“长沙工联”司令部所在,“长沙工联”司令就是汽电工人出身的胡勇。北站的西面则是另一个造反派组织由北区搬运队搬运工人组成的“六号门”。“文革”期间,北站东面围墙被打开,造反派组织像走大路一样从长沙北站通过。1967年7月18日,两派群众组织甚至在长沙火车北站举行武斗,京广铁路长沙段铁路运输被迫中断,7月20日凌晨,周总理就恢复长沙铁路交通问题,在北京指派47军军长黎原和双方群众代表共9人飞回长沙解决京广线运行中断问题,直到当天下午6时京广线才恢复通车。 汤平阶说,1975年中央决定整顿铁路的精神传到长沙北站,得到了广大职工群众的拥护,群众的积极性很快调动起来,上下齐心,劲往一处使,火车北站不但保证车流畅通,而且超额完成了当年的铁路任务。 据称,包括长沙在内的这一场铁路线上的战斗,“实际上是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后,纠正‘文革’错误的初次尝试……铁路问题的解决,意味着全面整顿初战告捷”。当1976年上半年,中国又出现一次“政治寒潮”,邓小平被打倒。火车北站坚持维护铁路秩序整顿的干部纷纷下到北站一线,与工人同吃同睡同劳动,干部群众一条心,当时并没有奖金,大家想的就是把铁路运输搞上去,人们相信未来一定会发生转机,光明在前。大家已感觉在火车北站的汽笛声中,铿锵的车轮声里听到了国家的“春之声”。1985年2月汤平阶调火车南站任党委书记。 老北站“活字典”陈嵩岳: 为香港提供鲜活食品的751次快运列车,已成传奇 上世纪60年代初,陈嵩岳来到火车北站工作,火车铁轮撞击铁轨的轰隆声,火车喷着蒸汽的汽笛声,他都可以忍受,最让他受不了的是当年的火车北站电线杆上竖起四个高音喇叭,指挥车辆货物的调度装卸催发。 陈嵩岳说,初到火车北站,从搬运班下班疲累的他,很想好好睡一觉,可是火车北站的高音喇叭白天黑夜不停地叫喊,他把与火车北站只有一墙之隔的姚正街宿舍的窗户关得严严实实,用被子蒙上头,耳朵塞上棉花,可高音喇叭声,仍在耳边不停轰鸣。 火车北站当年运行实是太繁忙了,其时湖南还没有高速公路,公路运输不行,水运与空运力量也显得薄弱,大宗货物的运输,主要还是靠铁路。 他特别提到751次快运列车,当年叫得最急的就是这趟列车,总是在中午11时到下午1时不停呼叫。 这趟列车在前100趟的运行中,从湖北首发,然后在长沙停留1个小时,专门为这趟快运货车押运人员提供饭菜、为车辆上水、清除粪便,并加挂湖南出产的生鲜冷冻食品。开始这趟车停在长沙面粉厂的“粮四库”,后来老北站为751次修筑专线,为这趟列车的催运声就一声急过一声地响在耳边。当年把这趟为香港提供生鲜活物的751次快运列车当做政治任务来完成,即使在1967年7月火车北站架起机关枪的武斗中,中央严令指示,这趟列车绝对不能停发。 陈嵩岳说,当年运往香港生鲜食品中,除了猪牛羊鸡鸭鱼外,他还惊奇发现当年湖南人吃得很少的泥鳅、鳝鱼、乌龟、脚鱼,甚至还有蛇和猫。 为了保证运往港澳食物鲜活,列车押运人员用篷布在货车上围成水池,押运员穿着连襟雨衣裤,不时用脚搅水,因为当年国内并没有为水产品制氧的设备。 被称为长沙火车北站“活字典”的陈嵩岳说:带有传奇性的751次货物列车,于1962年3月20日始发,前100趟支援港澳的鲜活货物快运列车751次由湖北、湖南两省率先组织始发,101趟开始,单日由湖北开行,双日则在长沙始发。同时,周总理作出指示:“由江苏、上海、南京去深圳的鲜货也应组织同样的快车。”同年12月,增开了由上海新龙华站始发的81755次和郑州北站始发的81753次快运列车。自此,三趟特别快运列车就此拉开了长期的运输序幕。 从长沙火车北站开行的81751次(即原751次)列车一直坚持了46年,直到前两年,才不由火车北站始发,并且因为广东地区生鲜食品的充盈,这趟列车现仅保留车道、车次,但只要有需求则随时启用。 改革开放初期,长沙火车北站的751次列车也曾被个别“不法分子”盯上,他们潜藏在运猪牛的车厢中,想“偷渡”到香港去,不过,这些人往往在深圳罗湖桥就被截下。因为751上运载的猪牛羊鸡鸭等鲜活产品,到达深圳后,要进行清洗消毒,并喂养两天,才最后运往香港。 老北站能为长沙留下什么遗产? 任大猛 不见当年钢枕木惟余百年老铁路 当最后一列火车摇曳汽笛离开老北站,老北站会不会因此而“情灭了,爱熄了,留心空心要不要”。 陈嵩岳说,他认为老北站虽然历经战火和改造,但还是能为长沙留下一些“遗产”。 现在的陈嵩岳,正努力向各方呼吁保留经武门旁一段距今102年历史的老铁路。陈老介绍,长沙有铁路,就是从北门开始,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初九(1908年11月2日),长沙至株洲铁路就是从北门外开工,经过今天的老火车北站行进经武门外的便河边,一路向南迤逶而行。 原北站副党委书记汤平阶说,1975年,有一个美国考察团来到长沙北站旅游考察,其中有一位乘阿波罗登上月球的美国人,在火车北站原食堂旁铁路拐弯处看到一段钢枕木,十分惊奇,曾通过翻译向汤平阶询问:中国是一个缺钢铁的国家,为什么这里还用钢轨铺路?汤阶平当时回答说,这是一条有历史的铁路,当初最原始的枕木中会使用一些钢枕木。不过,此次我们与长沙北站党办工作人员彭永一起寻找这些钢枕木,却发现它们无处可觅。 木棚犹南处驼峰仍北耸 在火车北站大门进去的东南方向,仍保留有新中国成立前后建起的铁路仓库木棚。据长沙北站彭永介绍,此处木棚的木架构仍保留60年前原样,只是更南面的一段在上世纪90年代装卸棉花的火灾事故中已烧毁最南面的100米棚屋,现仍保存北面300多米的棚架。 不过,此处棚屋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铁皮屋顶,后因锈蚀已改为石棉瓦屋顶。 1958年,长沙市利用人力在火车北站挑土挑出南北两座驼峰,用来为火车编组溜车之用,现仅残留北面驼峰的一部分。 铁鞋曾替车轮穿转闸已用生命拧 老北站曾工作着一群“拿命来挡火车”的调车员,这群调车员的工作曾被称为全长沙最危险的工种。调车员,又可细分为调度员、扳道员、联接员、制动员,其中制动员的工作最危险,他们日常的工作,就是在列车车辆运行滑溜的过程中,在货车车厢爬上爬下,用双手拧动车厢外的转闸,使车厢停在铁轨上,或者把一个十余斤重的铁鞋,塞到车轮下,使车轮不再滑行。 这群制动员往往由火车北站中最年轻、力气最大且最灵活的帅哥组成,这些年轻的生命,最容易在下细雨的时候,踩着脚蹬爬车时,一不小心从车厢滑下来,手和脚卷到车轮下,痛苦从此像火车一样轰隆轰隆一天到晚开着,年轻帅哥就此成为截肢的残疾人。 如今,火车制动多用现代化手段完成,但这群曾经怒放的生命付出的代价,仍然值得人们尊敬,这些铁鞋和转闸的车厢仍然在火车北站随处可见,陈嵩岳认为,它们也有保留的价值。 火车北站飘来“煤炭鬼子” 首席记者 任波 老北站“活字典”陈嵩岳说,在上世纪90年代前,长沙有一个漂浮在天空中的火车北站。 他说,火车北站旁的经武门有一家报社,当年因为这个漂浮在长沙天空中的火车北站,没少写批评报道,说:火车北站染黑了长沙的半边天空。 当年火车北站运往长沙的大宗货物中就有煤炭,火车北站的两头,即松桂园的四煤栈和毛家桥,都是长沙卸煤的地方。其时没有降尘设备,煤炭卸下来后,煤炭的粉尘将半个长沙城的天空染成黑色。再加上仍然行驶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蒸汽机车,不但火车北站里生活的人们灰头土脸,笑起来只看见牙齿是白色的,就连天空因为一片灰黑,也让长沙城“蓬头垢面”。 当年老火车北站更用15条铁路专线织出长沙城市地理中最壮美的铁轨地图。从火车北站延伸出去的15条铁路专线通往市粮一库(国储粮食专用线)、潘家坪市储运公司(仓储线)、毛家桥省供销社(省联社线)、市石油站(石油站线)、市石油厂(石油厂线)、省动力机厂(动力机厂线)、省人造板厂(省人造板厂线)、建湘瓷厂(湘瓷线)、市轻化材料公司碱库(碱库线)、省进出口公司仓库(外贸线)、省物资局304库(304库线)、市肉类冷冻加工厂(冻肉厂线)、经武门四煤栈(卸煤线)、市面粉厂(面粉厂线)、长铁公司储运公司(储运公司线)等等。 潘家坪、开福寺路、新唐家巷、毛家桥等马路两旁,在上世纪90年代前,主要就是仓库。而长沙有东南西北四区搬运队和市搬运公司,曾一度皆依赖火车北站谋食,上世60年代反帝路(今湘雅路)上满街都是板车。 火车北站及它伸出的路网,在上世纪80年代前促进了长沙北城区的繁华,可以说,有了火车北站,长沙城北就像加装了一个动力澎湃的人造心脏,影响了全湖南,甚至长江以南的南中国。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长沙火车北站货物吞吐量最高峰时达到一年400多万吨,运能、运量居全省第一,特别是长沙地区90%的重工机械,轻工百货、人民生产生活物资是从北站上下车。 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的多元化,以及树木岭等货场的建成,更主要是经济的转型,火车北站和它的路网逐渐变成束缚长沙北城区经济和城市地理发展的铁链。长沙火车北站在“城市化”高歌猛进的今天进行北迁,显然势在必行。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6 14:10 , Processed in 0.09228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