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全国部分历史文化名城政协联系会第20次会议上,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谢建辉表示:长沙将注重保持传统风格和城市肌理,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凸显城市湖湘风貌。 记者近日走访“长沙六大公馆群”聚集区之一的西园北里文化街区,发现在这条悠长而狭窄的小街中,竟然于平淡中涌动历史长河里侠义传奇、英雄美人、名士风流的波澜壮阔之美。 辛亥革命总司令黄兴带人抓黄兴 历史学者傅国涌说:历史是一个大舞台,主角、配角和群众角色相互依存、制约和转移。 与孙中山齐名的长沙人黄兴,是辛亥革命的主角之一。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武昌前线最危急的时刻,10月28日,黄兴抵达武昌,被公推为总司令。湖北都督黎元洪听到黄兴到来,马上下令做一面大旗,上写“黄兴到”三个大字,派人举着大旗,骑马在武昌城内和汉口没有被清军攻占的地方跑一圈。前线将士听到黄兴到来,士气高涨,军心大振。黄兴大名,早已在全国如雷贯耳。 这个长沙人黄兴,就是六七年前从长沙西园北里“胜利大逃亡”的黄轸。 1904年10月24日,黄兴谋划在慈禧太后70岁生日(阴历十月初十)那天,在长沙起义,事泄失败。 10月24日那天,正是黄兴30岁生日之日,这一天,租住在湘春街(今纳入北正街)紫东园巷的黄兴亲自下寒菌面招待三位进城的姐妹。当时正是早晨7时,西园龙家差人持帖请黄兴赴宴,一趟请不动,又连下一道帖子,黄兴的继母看到龙宅连续催促,觉得有事,就立马催促黄兴出发,马上到龙家去赴宴。结果黄兴坐上三人抬的三丁拐轿,一出门就碰到来抓黄兴的差役。 差役并不认识黄兴。黄兴就对差役说:我刚好才从黄家出来,黄兴已到左文襄祠明德学堂上课去了。我们一路到明德学堂去找他。当时明德学堂正是租借左文襄(即左宗棠)祠堂办学的时期。 到了明德学堂门口,黄兴要差役稍等,他喊黄兴出来。 黄兴进校后,就由靠西边的金华祝老师住室旁的小侧门溜进西园巨族龙府中。当年西园龙府,有人曾在朝中当过副部级干部,在长沙势力相当大。 差役等了半天没等来人,知道上当了,就把三个轿夫带走,打得他们头破血流。 黄兴到了龙府,镇静如平时,宴会中,他对设宴的主人龙绂瑞半真半假地笑着说:“有看相的最近对我说,我会有牢狱之灾。” 忽然就有人报告在座的人,黄兴寓所遭到搜检。北正街紫东园、西园、西园北里一带都派兵把守,禁止闲人出进。 不久又传来消息称,之所以要抓黄兴,是因为有会党中人被抓,“咬”出了黄兴。 龙绂瑞马上带黄兴躲进西园密室。黄兴将他参加革命党准备起事的情况,和盘告诉龙绂瑞,并称不愿连累大家。 谭延闿、胡子靖忙劝黄兴稍安勿躁。 黄兴又说,他有一口非常要紧的箱子,放在西长街长沙中学办公室内,不可丢失。 第二天,龙绂瑞假装会客,直接跑到长沙中学将箱子带回。黄兴将箱子中的名册等悉数焚毁,不留痕迹。又取出一枚水晶小印章赠给龙绂瑞,又将龙绂瑞顺手从他的办公室捎回的长枪和短枪扔到西园的小池塘内。 此后两天,黄兴在密室中读书消遣,每餐吃三碗饭。 不久后的一个深夜,圣公会的牧师黄吉亭和湖北曹亚伯用计,将穿着牧师衣服的黄兴,用一顶轿子,从西园抬出,经西园北里、泰安里一直送到吉祥巷圣公会后门,进入圣公会教堂中。此后黄兴就在教堂中潜伏,直到11月初的一个黄昏,黄兴剃掉黄帝式三绺胡,化装成海关人员,出长沙西门,坐上沅江丸安全抵达汉口,又坐招商局货轮江亨号,离开武汉奔赴上海。安全抵达上海后,黄兴发了一封仅有一个“兴”字的电报,给长沙的黄吉亭牧师,表明自己已经安全。 黄轸也就是在从西园北里脱险后才正式用上“黄兴”这个名字。 家住泰安里明德中学宿舍的老人梁赐龙,特别画图告诉我,西园就在今天西园巷的西侧,其正门朝西园、西园北里、泰安里三个小巷交会的巷口而开。 梁赐龙说:1903年11月4日,黄兴邀约刘揆一、陈天华等12人在长沙保甲局巷(今连升街附近一小巷)决定成立华兴会。1904年2月15日(癸卯年除夕),华兴会以除夕聚宴为名,在明德学堂校董龙璋的西园寓所正式举行成立大会,到会者除发起的12人外,尚有省内外100余人,会上,黄兴被推为会长、宋教仁、刘揆一为副会长。 梁赐龙先生说,他在十多年前就在呼吁,应在西园北里和西园的口子上立一块华兴会成立旧址的石碑。因为辛亥革命发源就是从华兴会开始,当年华兴会的成员把影响力带到了湖北新军中。 明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他觉得这块石碑有可能在西园北里的巷口立得起来。 抗日名将张灵甫追长沙美女王玉龄 张灵甫是陕西人,曾任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师长,在解放战争孟良崮一役中,张灵甫和他的74师被解放军包围全歼。 但,张灵甫同时也是一位肄业北京大学,黄埔军校四期毕业、多才多艺的才子。在抗日战争期间,张灵甫参加过淞沪会战、南京会战、武汉会战、兰封会战、长沙会战(保卫宁乡)、衢州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保卫战、上高会战、湘西会战等历次会战,歼敌无数。在万家岭战役中与日寇血战五天五夜,配合主力部队全歼日军一个师团,可称得上是抗日功臣。 1945年抗战胜利后,单身的张灵甫来到长沙寻找他的爱情。张灵甫的媒人是一位姓张的处长,这位处长认识17岁的长沙美女王玉龄,认为王玉龄和张灵甫十分般配。一天,王玉龄和她的同学在北正街理发店理发。张处长的夫人看到了,就通知媒人张处长带着张灵甫到理发店认识王玉龄。 当时王玉龄在理发店用肥皂洗头,张处长带了张灵甫进来。张灵甫就站在王玉龄背后,对着镜子看王玉龄。17岁的王玉龄觉得这个人没礼貌,就狠狠地横了他一眼。这就是王玉龄与张灵甫的头一次见面。 王玉龄曾向张处长透露过自己住在西园北里。于是张灵甫就跑到西园北里的公馆群里找姓王的人家。找到了王玉龄的伯父家……就这样,一次次来往,最后,在西园北里,张灵甫最终打动王玉龄的芳心。 十年前,长沙的沈其雍老先生曾介绍黄埔军校湖南同学会的一位同志带我们一起到长沙广济桥鸿园小区采访王玉龄,当时王玉龄女士的母亲尚在世。 在饭桌上,王玉龄向我们提起她在西园北里收获的爱情,谈及孟良崮张灵甫写的遗书时,老人的话让我们动情。此后,全国一些电视媒体就此也进行过相关报道。 金石书画家李立六十岁后行大运 算到今天,85岁的李立先生在湘春路旁的西园北里已住了整整60年。李老是全国屈指可数的著名金石书画家之一。 一般人到了六十岁,就应该退休了,可是李立在进入六十岁时才开始行大运,成为主角。 在西园北里一幢叫“石屋”的公馆,即李立公馆内,我们翻阅到1984年3月25日的《人民日报》。这一天《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刊载了题为《畅述国谊家谊,为二十一世纪中日友谊干杯》的报道。这篇报道写道,当年国家领导人胡耀邦于1983年11月应邀访问日本,在时任日本首相中曾根家做客,当场写了两张条幅“中日友好,代代相传”、“友好永远”。当时耀邦同志身边没有带印章。回国后,胡耀邦同志委托方毅同志找李立治印。1984年,中曾根访问中国,将条幅装裱好带到北京。耀邦同志在中南海举行家宴,请中曾根夫妇做客,中曾根请耀邦同志为其条幅加盖印章。耀邦同志指着桌上的一盒印章对中曾根说:“为了给这些条幅盖章,我特地请了中国著名画家和篆刻家李立为我刻了这些印章。”两位领导人重新书写了这两帧条幅,耀邦同志把原来的“中日友好,代代相传”,改成了“中日友好,世代相传”。 这条新闻立即“引起震动”,李立自此名声大噪。 就在张明敏到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演唱《我的中国心》的第二年,即1985年4月23日,李立在香港政府大会堂举办“李立金石书画展”并轰动全香港。 香港各大报纸连篇累牍报道李立金石书画展的消息,称李立“凭一把刀扬名中外”,正是“莫道区区石,情谊遍五洲”。 报道说,在李立到香港举行金石书画展引起轰动之前,李立的作品已先后在日本、西德、芬兰等国家展出,李立已被选入现代中国著名印人32家之一。 此后,李立的金石书画展马不停蹄地展出。1991年12月至1992年3月,年满65岁的李立先生应邀作为第一位直接从大陆赴台的艺术家,去台湾的台北市、高雄市、嘉义市、苗栗市进行个人巡回展。继台湾之行后,东南亚、欧洲等国处处皆见李立先生的屐痕。 然而李立所爱,还是西园北里那悠长狭窄而幽静的长沙老街巷。他说,他的根就扎在这条街上。这里是长沙最美的街巷。 西园北里:长沙不可移动文物最多的街区 据长沙市文物局负责同志介绍,2010年6月30日截止的长沙城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调查结果显示,西园北里文化街区应为长沙不可移动文物最多的街区。 西园北里文化街区包括湘春路旁的西园北里、西园、泰安里三条主要街道。 此文化街区的两翼有湖南两大名校:明德中学和周南中学。街区东北有原左文襄祠(即左宗棠祠)。 已列入长沙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就有: 老明德中学乐诚堂(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老周南中学李觉公馆(长沙市近现代保护建筑、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泰安里古井(清末)、群力里清代古墙(1885年)、左宗棠祠石山。 西园巷29号民居(20世纪30年代),西园北里1号民居(20世纪40年代)、48号民居(民国)、49号民居(1947年)、55号民居等。 街坊声音:西园北里的每幢房子都有故事 华兴会成立大会就在西园龙家召开 梁赐龙(左宗棠曾孙女婿):西园北里1号宿舍楼南半部分是湖南清末最著名的大家族龙家的西园府第,这里也是辛亥革命发源地之一,华兴会成立大会就在西园龙家召开。在辛亥革命100周年前希望能在西园设立纪念碑。 《长沙市北区文史资料》第一辑中说,王震将军建议在长沙市工人文化宫(现“二宫”)建一座左宗棠纪念亭。 西园北里有棵水杉树,长沙多数水杉就是从这棵水杉上取种的。 西园北里文化街区周边围墙较长,可否设立文化墙,让西园北里成为长沙最有文化的宜居街道。 西园北里拐角处为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 袁兴国(西园北里9号老居民): 西园北里拐角处的原黄埔军校长沙同学会,就是抗战时期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驻长沙的旧址。我们在小时候,还看到这里的西式建筑,一层玻璃一层百页窗的窗户。 西园北里有幢公馆里住的是长沙著名教师黎倜康,黎老师也是刘少奇的老师,新中国成立后为湖南文史馆馆员。 西园北里有谭军长、孟副师长的公馆,谭军长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湖南参事室参事。孟副师长是国民党长沙宪兵团第十团副团长,参加湖南和平解放起义。 西园北里1号南面是西园龙家的府第,毛泽东、郭亮曾在此活动,我们小时候曾经在这里看到革命博物馆曾在此做过展览,挂过“革命纪念地”的红牌子。西园北里1号北侧则是赵恒惕公馆。 海协会长陈云林夫人赖晓华在西园北里长大 李荔白(著名金石书画家李立的女儿):我们家隔壁住的是长郡中学知名教师赖老师,毛主席的同学周世钊曾经租住在赖老师家的楼下。现海协会长陈云林的夫人就在西园北里长大。 西园北里就像戴望舒诗中的“雨巷” 万爹(湘春路居民):西园北里过去墙壁的色彩为红砖的原色,非常好看,后来涂成白色很不好看。西园北里十分悠长,具有诗意,就像戴望舒诗中有一位丁香般的姑娘走过的“雨巷”。 唐代刘蜕住在西园北里南面的泰安里,名叫蜕园。陈宝箴的孙子、著名学者陈寅恪就出生在泰安里。 西园有湖南巨族龙家,这里就像“千秋家国梦”里的高第街。其实,可以把左宗棠祠假石山旁的墙壁与西园北里打通,把这里做成一条可供游人参观的景点,这里离风帆广场也近。整理:任波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6 12:53 , Processed in 0.13584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