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已立秋,暴雨过后,长沙又发“高烧”,仍是酷热难熬。 在这“两个陌生人见面一下子就‘熟’”的日子里,你有什么避暑消夏的高招? 已经退休的原长沙气象台台长沈绍尧,十分不满意如今长沙盛夏的酷热。 老人家说,现在的老天,真是热得越来越不像话了。过去的夏天,在家中,一天24小时,空调总要停几个钟头,现在,空调24小时都要开。不开,住在顶楼的他,就不能忍受。 沈老说,长沙地区最高测量气温,不会出现在市区,而是在宁乡、浏阳,或者市郊。太阳照射,乡下升温更快。但是到了夜晚,乡下也会更凉快。在长沙,白天气温是38 ℃,在深夜宁乡沩山、浏阳大围山,可能就是28℃左右。而在长沙,白天最高气温38℃,晚上室内气温可能还有35℃。这就太热了,不开空调不行。在过去,长沙人开空调总要停几个小时。 “我们不要总到记忆中去寻找过去的井水和大树的清凉。我们的城市,其实应该为街道、为社区,甚至是为整个城市安装一些公益性的社区‘空调’。”沈绍尧先生称。 让长沙的数百口古井活过来 沈绍尧先生说,1949年调查,长沙有三千多口井泉。因为城市的建设,长沙也许没有这么多口井了,但是城市街道社区中被壅塞和封闭的井,仍然不在少数。比如,城北著名的鸳鸯井就在一家国有单位的单车棚下。 沈老说,人们都在盛夏回忆井水的清凉,其实井泉被封闭,长久不用,长沙的古井就会死去。让长沙的古井活过来的办法,就是我们想办法,把井用活。 长沙盛夏期长,如果能给长沙的井泉安装水泵,定时雾化喷洒,一方面,可使街道社区降温除尘,第二,更可使井水从此活过来。可谓一举两得。但这需要有人来行动。 多栽树少栽草大树下好乘凉 法国梧桐树不是什么好树。当年,在长沙有人拼命讨伐过法国梧桐,讲法国梧桐挂果前飘絮影响人们的呼吸道,讲法国梧桐落叶期长,城市街道难得搞卫生;讲法国梧桐根浅,容易倒伏…… 但,就是长沙城在十多年前仍然满城栽种的法国梧桐,最让普通长沙市民在盛夏时一往情深地怀念。 长沙好呷帮的“轻舞姐姐”说,她在上世纪90年代从河西到河东骑车上班,只在湘江大桥上晒一段路,五一路从西到东,都是法国梧桐树,夏天的非机动车道十分清凉。 住在银盆岭的刘小宇说,他过去曾经十分喜欢咸嘉湖路,不只是因为那里有个王陵公园,而且他到王陵公园旁的百姓人家吃青椒炒拆骨肉,把小车泊在路边,吃完中饭,从店里出来,不需要事先开空调,咸嘉湖路两旁有浓密的树阴,太阳一点没有把他的爱车给晒得滚烫。现在他搬到高桥去住了。他说,他最怕的就是中午出去吃饭。吃完饭,再开车回去,想死呢,太热了。 沈绍尧对于树阴与城市气温的解读是:在长沙这样的城市栽种草皮和灌木,对于改善城市气温的作用十分小,只有栽种大树。栽种大树,除了给沙石、柏油路面遮阴,避免行人被太阳直接照射外,还给建筑物遮了阴。现在都市的高温,除了因为汽车尾气、空调的排热外,建筑物散发的热量更是城市热量的大头。为二三层楼以下的建筑物遮阴,相信一二楼建筑屋内的空调都要少开几个钟头。城市一定程度的降温还是有可能的。 栽种一棵能够遮阴的大树,也就是为城市的夏天安装一台小“空调”。城市街道的“空调”装得多了,城区街巷中也就有了穿堂风,人们多少能够从这些大自然的“空调”中找到一些夏天的清凉。 室内的空调虽好,但毕竟让夏天的长沙显得局促和憋闷,并且这种生活,不太低碳环保。沈绍尧说。 我们听报的高温原来是大树下的阴凉 任大猛 实习生 王芬 百叶箱内温度,相当于大树下的温度 8月4日天气预报说:当天长沙气温将超过40℃。 我们就在8月4日上午,奔往长沙河西望城坡的长沙气象台。 在气象预报大厅,长沙市气象台台长匡方毅解释“为什么我们实际感觉的气温比天气预报的气温要高”时说:“天气预报中播报的气温,类似于人在大树下感觉的温度。” 因为根据世界气象组织规定:标准的测量气温需要三个条件: 第一,要在通风的开阔地进行,周围没有高大建筑;第二,百叶窗离地一点五米高;第三,下面的地面必须是草地。 “气温是在百叶箱里测到的。百叶箱安放在防太阳直射、防风、防雨、透风自然的草坪上,温度表放在百叶箱里,在距地面1.5米上测出的数据。这是世界气象组织统一规定的标准 。它代表着自然状态下,不受干扰的标准空气温度。通常天气预报中的气温代表自然界的空气温度。” 上午11时左右,在长沙气象监测站现场,气象监测员从百叶箱中取出的温度计显示为38.7℃,而在气象监测站西南角土壤上的温度计则显示当时望城坡长沙站的地面温度为61.5℃。地面温度比“大树下的阴凉”要高出22℃以上。 2003年盛夏其实比今年更热 匡方毅说:长沙最热天气,一般就出现在“二伏”到“三伏”时候,即7月下旬到8月上旬。他说,今年高温热浪的强度,就目前而言,尚不及2003年。2003年长沙高温日数达44天,长沙站(望城坡)持续高温24天,马坡岭站31天。就在2003年8月2日那天,宁乡测到的日最高气温为41.2℃,长沙站(即望城坡长沙气象监测站)测到的最高温为40.6℃,马坡岭站为41.1℃,打破近三十年的最高记录,其中7月11日至8月3日,连续性高温日数长沙达24天,为近三十年来的最多,高温期为54年来最长,尤其是马坡岭站在2003年7月29日至8月3日,连续6天最高温持续40℃以上。 长沙酷暑毫无遮挡从天倾泻 “盛夏,长沙的热,是从天而降。” 匡方毅台长说: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长沙的天气,干热的气流从天而降,再加上太阳的烘烤,城市建筑钢筋水泥的“沙漠化”、城市“热岛效应”,长沙确实很热。 有位专家在一旁幽默形容长沙人受到的酷热煎熬是:脑壳顶的是火炉,脚下踩的是铁板烧,四周建筑就像微波炉,再加上湖南的南边还架着一把电吹风,当然热。 请教老先生“南边的电吹风”是什么。老先生说,湖南的南面是横亘湘粤的南岭,夏季盛行的偏南风翻越南岭山脉时产生焚风效应,这在长沙土话中叫“火南风”,这股“火南风”,就像一个电吹风,把长沙本来就热的夏天,吹得更加炎热。 最美的仲夏夜之梦:水井旁乘凉 任大猛 在梦里,搬竹铺子到水井旁 家住井湾子的小学同学赵海对我说,他在这个凶猛的夏日午后午睡,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又回到了上黎家坡旁的泉嘶井。他梦见自己在泉嘶井旁睡在竹铺子上,看到宁静的夜空中,有流萤飞过,深夜里,泉嘶井壁发出流水的声音,应该是很晚了,但是外婆居然没有喊他回房去睡觉。平时家里人是不准他在外面过夜的,因为那时夏天的凌晨,长沙也会“打露水”,气温太低,怕小孩生病。 赵海今年39岁,他回忆的不过是三十年前的长沙生活,而这种生活,在梦境里,离赵海们很近;在现实中,却又离赵海们很远。 家住西园北里的袁师傅说,小时候,他们一到夏天,就会搬着竹铺子睡到湘春路旁的彭家井边去,彭家井是一口很大的井,在长沙市二医院前,西园北里离彭家井有一段距离,但是每年夏天,他们乐此不疲地要睡到彭家井旁边去。彭家井废于上世纪90年代,他当时还有些伤心。 原长沙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吴队长常常到六堆子长沙晚报宿舍传达室扯谈,他说,那时,人们不但睡在井水旁,有青年伢子图清凉,就直接把竹铺子放在井口上睡,睡了一下子,井水实在太凉了,这个“空调”的匹数实在太大了,只好把竹铺子又搬开。 在歌中,民间文学在口述中流传 在南门口恒信大厦的楼上,原长沙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佘腾辉打开两台电扇,神采飞扬地讲述长沙夏天水井旁的生活。他说,长沙的民间文学,就是在长沙夏天的水井旁得到流传。 “月亮粑粑,肚里坐个爹爹。爹爹出来买菜,肚里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绣花,绣个糍粑。糍粑跌到井里,变只蛤蟆……” 知道为什么歌曲会唱到井水吗?就因为长沙城内的民间文学,就是在夏天的井台旁,与清凉的空气一同流传。 佘腾辉说,长沙童谣中有很多月亮之歌,就是因为小孩们环坐在井旁搭着的竹铺上,一边游戏玩耍,一边就望到了挂在天空,让城市的夏夜变得清凉的月亮。于是,一首首如同天籁的童谣,就清亮地在长沙的街巷中传唱开来。 还有民间故事,岳麓山蟒蛇洞的故事、化龙池的故事,故事里有些蛇精等妖怪,有些令小孩小小的恐怖,然而最后又必定是正义战胜了邪恶,人间的英雄战胜了妖怪。 天气预报说8月5日夜,长沙将有闪电和雷阵雨,长沙超过40℃的气温将会被打断。佘腾辉说,在过去的夏夜,也会看到远方的天空“扯闪”(闪电),老人会说,那是老龙潭的老龙正在“上水”…… 佘腾辉已退休多年,但这个夏天,打听他老人家的人很多。原因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佘腾辉先生响应政府的号召,组织长沙各区街文化站力量,主持收集和编辑了长沙民间文学三套(长沙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民间谚语)集成。这三套集成已由湖湘文库再版,是迄今为止长沙民间文学收集编辑下力最多编辑最全的本子。而佘腾辉和他当年搜集民间文学的朋友黄知义、何学威等也将和水井旁夏夜的故事一同被城市记住。 老长沙十种清凉 任大猛 滚烫的长沙夏天,让人局促于空调房中,过去的清凉,却自由自在。 一、穿堂风:巷子口或者老屋内的过道,有穿堂风进来,打到身上,每个寒毛孔张开,好清凉。竹靠背椅和竹铺子就摆在有穿堂风穿过的地方,夏天也可以天然凉爽。 二、低瓦灯泡:不知是不是为省电,好多人的家中,都装着低瓦的灯泡,有的人家装的是红色的灯泡,在夏天怪怪的,感觉那间屋像是洗相片的暗室。 三、塑料凉鞋:那时塑料凉鞋好流行,有时搭袢常常脱落,走在路上一甩一甩。现在的夏天,很多人都不怕热,穿着波鞋,即使走去上班,也像是去羽毛球场。 四、篾席、草席和竹铺子:竹铺子是竹片拼成的,篾席是把竹子破成细篾织成的,篾席常用布包边。不过睡了几年,篾席破了个小洞,我们就会偷偷折断几片小篾片玩,有时还放到口里吸,不敢折得太多,怕被大人发现,挨打。 五、万金油:用铁圆盒装的清凉油,可以涂在被蚊子等一切小虫咬过的地方。家家都有,它比风油精可爱的地方,就是可以在手掌捏着,像玻璃弹子一样弹射。 六、“轰轰”:被玩弄得最多的昆虫是金龟子,长沙人称“轰轰”,有“太阳轰轰”、“月亮轰轰”之分,没有谁玩“牛屎轰轰”。第二玩得多的是蚱蜢。此外还有天牛、知了、蜻蜓、萤火虫、菜花蝶、毛虫、肉虫等。 七、冰棒棍:冰棒棍比香棍子更容易在街上捡到,洗干净(不然粘手),找个阴凉处,掷冰棒棍,玩八马、边马等。 八、包壶茶: 长沙人家,夏天常以大瓦壶或瓷壶用“老末叶”泡包壶茶。包壶茶晾凉,可以敞开肚皮咕咚猛喝。有些人家会泡些“人中黄”解暑。路边街上,有人贩茶,用玻璃杯装一大杯,上面盖上一片玻璃。 九、西瓜、甜瓜和菜瓜:当年夏天,长沙街头主要就是这三种水果。当然,很多小孩也把黄瓜和西红柿当水果吃,他们不明白,大人为什么要把它们煮熟了做菜吃,熟黄瓜比生黄瓜难吃多了。 十、菜罩:中午的菜,照例会多些,怕苍蝇在饭菜上停留,所以餐桌上的剩菜,会用个菜罩罩上,不过这方便了偷吃的我们。当时也没什么零食。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5-6 09:03 , Processed in 0.13195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