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登记表 表2-3 传说
编号:4
标题
化龙池传说
记录稿1本 录音带1盘 录像带1盘 照 片4张
讲述者:王淑文,女,汉族,87岁,长沙人,在化龙池居住55年,解放路办事处退休。 讲述语言:汉话,长沙方言 记录时间:2009年5月18日 记录地点:化龙井 记录者:宋玲缘,女,22岁,化龙池社区文化专干。
调查地址: 解放路街道 调查者: 丁娟 填表时间:2009.5.18 1、传说:《化龙池的传说》 化龙池位于湖南长沙芙蓉区,南起大古道巷,北止织机街,至今保留麻石路面。原名玉带街,相传古代这条街上,有家铁匠铺。铺里有一老店主和一个小学徒。店主自私贪婪恶毒,学徒善良忠诚老实。有一天,店主生病了,他抓着学徒说:“我死后,不要埋,就丢在门外的井里,只是每逢初一、十五,你要丢一只公鸡到井里去。”店主死后,学徒按店主的嘱咐,把店主尸体丢到井里,每逢初一、十五,丢一只公鸡到井里。不久,学徒娶了个贤慧的妻子,生活得十分美满。 一年后,葬着店主的井中每到深夜就会发出阵阵响声,日子越长响声越大,后来连地都震动起来。人们十分惊恐,昼夜不宁。学徒梦见店主抓他说:“你用公鸡祭我,我身上沾了公鸡的血,变成了一条龙,近日就要东归大海去了,到时,长沙城会变成一片汪洋。但你不用怕,只要这几天不倒铁水到井里去,我是不会害你的。退水后长沙城的人都淹死了,你还可以独占长沙。否则,你就性命难保。” 学徒醒来,才知道井里的响动原来是店主所为。他决心舍身救全城人的性命。他把想法告诉了妻子,妻子满眼泪水,但二话没说就帮助他熔铁。铁水熔好了,夫妻赶紧抬出一桶,对着井里一倒,就听得井里发出轰隆隆的响声,接着,地面开始震动起来;他们赶紧又倒出第二桶,井里的响声更大,地面抖动起来;他俩赶紧倒出第三桶,只听得一声巨响,井边的地塌了下去,夫妻俩也跟着陷下去……井不见了,响声没有了,地不再震动了,孽龙被铁水溶化了,夫妻俩为此献出了生命。再后来,进塌之处变成了一口小池塘,人们为纪念学徒夫妻俩勇斗孽龙,就把这个小池塘叫“化龙池”。后来,小池塘没有了,却有了“化龙池”街名,并一直流传下来。
一、基本信息 属地 湖南省
项目名称 汉语口传叙述《化龙池传说》
申报者 芙蓉区解放路街道办事处
负责人 孔干
通讯地址 芙蓉区人民西路号269号
邮 编 410002
电 话 85171080
传 真 85171079
电子信箱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化龙池地处芙蓉区老城区内,旧称玉带街,鳌背街,南起大古道巷,北止人民西路(原织机街),与白果园遥相呼应,为省城长沙仅存的4条古麻石街道之一,亦是长沙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十三条历史街巷之一。长约300米,街宽约4米,街道弯曲,成不规则的S型,古色古香,古韵犹存。 明万历四十年(1612),善化县知县唐源在学宫屏外横开一渠,渠上跨桥曰“三元”,街曰“鳌背”,池曰“化龙”。又因鳌背街地处池西,遂将此街取名为化龙池。因化龙池取名神秘,似有很多玄机起伏其中,故有很多版本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从此发端并流传。其中以一铁匠用铁水倒入井中化掉欲加害百姓性命的孽龙的故事最为有名。昔时的化龙池为繁华的商业街道,闻名全市乃至全省的油鞋木屐经销商铺大多集中于此,素享“长沙秦淮河”之美誉。 善化学宫始建于明嘉四十年(1561),其规模宏大,按长沙府学宫规制仿建,数百年过去,斗转星移,弹指一挥间,如今该学宫仅残存一段青砖照墙,长约6米,高约4米,墙基凸出之须弥座虽经无情岁月的磨损,马乱兵荒的摧残,“文夕大火”的炙烤,仍较为完整地留存下来,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历史的奇迹,一件历史对后代人赐予的罕见瑰宝。
二、项目说明 类别 民间文学 代码 02 分布区域
化龙池地处芙蓉区老城区内,旧称玉带街,鳌背街,南起大古道巷,北止人民西路(原织机街),与白果园遥相呼应,为省城长沙仅存的4条古麻石街道之一,亦是长沙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十三条历史街巷之一。长约300米,街宽约4米,街道弯曲,成不规则的S型,古色古香,古韵犹存。
历史渊源 化龙池地处芙蓉区老城区内,旧称玉带街,鳌背街,南起大古道巷,北止人民西路(原织机街),与白果园遥相呼应,为省城长沙仅存的4条古麻石街道之一,亦是长沙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十三条历史街巷之一。长约300米,街宽约4米,街道弯曲,成不规则的S型,古色古香,古韵犹存。 相传长沙市芙蓉区有一条老街,很多年前,这街头有一家铁匠铺,由师徒两人经营,师傅为人十分凶狠和刻薄,小徒弟却为人善良、忠厚、老实本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师傅年纪日渐增大,有一天,卧病难起的师傅把徒弟叫到床前,说:“徒儿,我的病可能是难以治好了,我现在想托付你一件事,我死之后,你绝不要建坟埋葬,不然的话,就会影响我成仙化龙,你只须将我的尸体丢到街边那口最大的水井里面就是了!不过,每月初一、十五,你都要宰杀一只老公鸡,将活公鸡的血滴到井里。” 自从师傅过世后,善良的徒弟按师傅的遗嘱办理了丧事。一天晚上,徒弟做个了奇怪的梦,梦到师傅跟他说:“他快要成龙,到时候龙飞天而去,整个长沙城就会变成汪洋大海,很多人会性命不保。而师傅说会保佑他们全家不死,水退后还可以当上长沙王,过上荣华富贵的日子。但是有一点,你得记住千万不要往井里倒半点铁水,否则我成不了龙,你的性命也难保!”小铁匠被这个惊醒。 天刚发白,小铁匠夫妇就起床了,急忙的烧了三大桶铁水,义无反顾的就往井里倒。在倒第三桶水时,只听见“轰隆”一声巨响,那井边的地猛地塌陷了下去,那条快要成精的妖龙被铁水活活烫死。小铁匠夫妇也随着地塌陷不见了踪影。人们为了纪念这对夫妇,就将这条井取名为“化龙井”,将这条小巷取名为“化龙池”。
三、项目论证
基本特征
化龙池旧名玉带街、鳌背街,南起大古道巷,北止人民西路(原织机街),为长沙仅存的4条麻石路之一。麻石铺设方法与潮宗街、金线街稍有不同。两侧直铺,中央亦直铺一道麻石,将街面一分为二,左右则为横排麻石,南北走向。街道弯曲,呈S形,很有特色。“玉带”实为古长沙“八大公沟”之一。化龙池东侧便是古善化县学宫所在地。善化县学宫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按长沙府学宫规制仿建,规模宏大。化龙池东侧至今残存一段学宫青砖照墙,长约5米,高约3米,墙基凸出的须弥座较为完整地留存了下来。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善化县知县唐源在学宫屏墙外横开一渠,桥日三元,街日鳌背,池日化龙。因街在池西,遂改名为化龙池。民间传说此处有口井,井中有条孽龙托梦给住在此街救过自己性命的一位铁匠说,我近日要变成一条龙,东归大海,到时长沙将成一片汪洋,示意恩人早逃。铁匠决心舍身救全城人的性命,遂将一大桶熔化的铁水倒向井里,井边的地和铁匠都陷了下去,孽龙被铁水熔化,井塌之处变成一口小池塘,人们为了纪念铁匠,便把池塘叫“化龙池”。旧时化龙池为繁华的商业街,有“长沙秦淮河”之称,油鞋、木屐店多集中此地。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的故居磻石山房位于化龙池。民国政要、任过福建省主席的刘建绪的公馆也在此街。名城长沙网_湘城文史f5x3xp.A8R
主要价值
化龙池曾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古诗形容:“寒霞网集龙湾市,新月人归鳌背街。漫信古来卑湿地,楼台灯火似秦淮。”当地居民83岁的刘奶奶回忆,旧时化龙池以油鞋、油伞、木屐等用具制造与销售称著于市,繁华之极,很多铺面前店后坊,店内雇工忙个不停。 芙蓉区投资1000多万建设化龙池历史街巷,确定“以旧修旧”的原则,将其定位为“历史商业街”,计划通过历史商业街的建设展现湖湘文化,并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的目的。2006年9月,化龙池历史街巷正式开工,2007年3月开始两厢改造,目前,麻石路面已按照清末民初样貌复原,排水设施已全部完成,50多栋仿古商铺建筑改造建设完成。再现“熔铁化龙”传说 。街巷东边花园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包括戏台、何绍基诗词碑林和花园等。为保证何绍基书法真迹,施工人员从何绍基书法真迹中一个一个地“集字”,然后再进行拼集,预计月底可竖碑林。戏台建成后,市民将可在此欣赏京剧、花鼓戏等。 此外,善化县学宫旧址遗留的一段长约6米的照壁将由市文化保护单位进行保护,何绍基磻石山房遗迹将立碑保护。化龙池北线入口处还计划设置长1.8米、高1.2米的“化龙池历史街巷保护碑”,并设石凳、植古树,供市民休闲。 (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权名城长沙网登载,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