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登记表 表3-3 故事
编号:8
标题 定王台的由来
记录稿5页 录音带1本 录像带1盘 照 片2张
讲述者:李辉,女,78岁,退休工人。 讲述语言:长沙方言 记录时间:2009年5月2日 记录地点:李辉家 记录者:黄惠霞,女,32岁,定王台社区文化专干。
调查地址:都正街街道 调查者: 张曦 填表时间:2009.5.2
故事:《定王台的故事》 长沙市芙蓉区定王台是旧时长沙负有盛名的游览胜地,台早已毁于战火,现仅存基址,即长沙市图书馆所在地。 刘发是汉景帝第十子,公元前155年被封为长沙王,生母唐姬出身侍婢。汉景帝召幸程姬,程姬却令其侍女唐儿“侍其寝”,结果生下了刘发。“子以母贵”,刘发母子在皇室中受到的自然是歧视和冷遇。 刘发长大后,被景帝封为长沙王,割长沙以居。当时的长沙,相对于王都西安来说,是极偏远又极不发达的地方。刘发被封至此,是他自小就受到的歧视和冷遇的继续,心情自然十分痛苦和抑郁。特别是依当时的条件和皇室的规定,他又不能接母亲到长沙居住,更加深了他对母亲的担忧和思念。于是,他每年都要挑选出上好的大米,命专人专骑送往长安孝敬母亲,然后,专人专骑再运回长安的泥土,在长沙筑台。如此年复一年,运回的长安泥土堆筑成了一座高台。每当夕阳西下之时,刘发便登台北望,希望透过千山万水,给母亲以问候,以寄托他的思念之情。刘发封长沙王在位27年,死后葬在长沙,谥号定王。定王刘发七传之后,王莽篡汉。公元25年,光武中兴,而汉光武帝刘秀乃定王刘发第六世孙。唐人萧尧诗曰:“王已分封受汉恩,长沙终不及中原。后来争得三分气,却是东都六代孙。”是为后话。定王刘发对母亲的一往情深,被历代文人所推崇,使定王以“孝”著称于世,他用长安运来的泥土所筑的高台,亦被人们称之为“望母台”和“定王台”。  李辉,女,78岁,汉族,退休工人,定王台社区老居民。 民间故事《定王台的由来》叙述人 (摄影:黄惠霞 时间:2009.5.2 地点:李辉家)
故事:《定王台的故事》 属地 湖南省 项目名称 定王台的来历 申报者 都正街街道 负责人 尹卫东 通讯地址 长沙市堂皇里6号 邮编 410000 电话 220165 传真 84456445 电子信箱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现定王台已由偏处城东南一角,变成地处繁华的芙蓉中路,整日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这真是定王以及后代们不可能想象得到的。解放后,定王台成了一条小巷的地名。这条小巷南起水月林,东止菜根香,呈曲尺形。后为建解放路立交桥,这条不长的小巷又拆了一截,仅留南端一小段,仍名为定王台巷。定王台的基址上新建一楼,为现在的长沙图书馆。
分布区域 定王台的北边是著名的定王台书市,西边则是历史名校——修业小学,凤凰台位于定王台的东边。
历史渊源 定王台,在浏阳门内,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分藩长沙,筑台望母……俗传定王载土长安,筑台于此,是古长沙国遗留胜迹。”2100多年来,定王台作为古长沙国文明的象征,孝文化的标志,传统道德的引擎,素被历代中外游人推崇和敬仰。享有“忠有太傅贾谊,孝有长沙定王”之誉。
基本内容 刘发(字靖),首任长沙王,在位28年,共传7代8王,历时164年,乃刘氏长沙国也。西汉长沙国与王都西安是极偏远又极不发达的地方,仅有临湘、罗、下隽、益阳、连道、湘南、安成、丞阳、茶陵、攸、昭陵等县,后啓公景帝视刘发国小地狭,又赐武陵、零陵、桂阳三郡归长沙国。胜公(刘发)僻居长沙,思念长安母亲,故每年将长沙米运往长安,以示供养母亲,尽子之孝道;再将长安土运来长沙筑一高台,以登临向西望母。亦被称之‘望母台’、‘定王孝台’,后建‘定王庙’,是长沙十大古景之一,被历代文人所推崇。胜公(刘发)后裔,枝繁叶茂,人文蔚起,英才辈出。现已传90余代,遍布中外。第6代孙刘秀带领绿林义军,推翻王莽新朝,建立东汉政权。裔孙刘少奇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裔孙刘伯承曾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自西汉至今将相尚书,状元学者、名人志士不计其数,人口达200万之多。” 刘发筑“望母台”,后改名“定王台”很早就已坍废,只剩下基址,后人称此地为定王岗。唐代造一庙,叫定王庙。宋时一度改为长沙学宫。清代筑大楼房一座,以存古迹,名曰蓼园;故有定王筑台思母之意。此后这里曾设湖南省图书馆,毛泽东青少年时曾来此自学。一九三八年,长沙“文夕大火”时建筑全被烧毁。后来有人在遗址建起房屋,以保存遗迹。
基本特征 长沙是千年古域,昔日的楚汉名域,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特色街区,定王台也是长沙独有的历史资源,我们有必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相关资源,它反映历史文化传承。
主要价值 清代诗人熊四牧咏长沙定王台曰:“城东百尺倚崔嵬,迢递长安载土来;一片夕阳春树绿,慈鸟飞绕凤凰台。” 当代已故著名诗人江堤在《定王台笔札》中写道:“在20世纪之前的两千年中,定王台就像一件永恒而可亲近的作品被人阅读,它所洋溢的人伦温情越过事物的表象,在万水千山之外追逐着人类道德的走向,使亲近它的人获得道德的力量。定王台的存在,是对古城长沙社会耐性的考验……”由于这样一座“孝”台的存在,社会情操显得异乎寻常地高尚,人们忘记了生活的劳顿,尽情地领略阳光下的长沙,在黑夜到来之前,将内心的灯火点燃。 (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权名城长沙网登载,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