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5 标题:白果园的传说
讲述者:汪元培,男,汉族,71岁,长沙人。 讲述语言:汉语,普通话 记录时间:2009年5月18日 记录地点:百果园 记录者:宋玲缘,女,22岁,化龙池社区文化专干。
记录稿3页 录音带1本 录像带1盘 照片3张
调查地址:解放路街道 调查者:丁娟 填表时间:2009.5.18 属地:湖南省 项目名称:《白果园的传说》 申报者:芙蓉区解放路街道办事处 负责人:孔干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白果园为长沙市人民政府公布的11条历史街巷之一。位于人民西路(原织机街)北侧,南起人民西路,北至苏家巷口,因早年港口有几棵树荫如巨伞的白果树,故名。白果树有名银杏树,是一种多年生的落叶乔木,有淡香,树龄可达千年,因存世稀少,有“植物活化石”之称。白果园曲径通幽,鸟语花香,骄阳铺金,皓月洒银,别有洞天,虽全长不过百米,巷宽才4米左右,但古老的麻石路却承载着几个世纪的历史的风风雨雨,清水砖墙以及几幢清末民初的名人公馆,它们似乎都在无言地想人们讲述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站到白果园巷口,仿佛能看到古代那些独领风骚的文人墨客摇头晃脑吟诵诗文、憨态可掬的神情,看到那些威武雄壮的将军们从此喧哗而过,横竖铺排的麻石里面上,留下的是他们胯下骏马的嘶鸣和佩剑的寒光,仿佛至今仍在历史的天空回响,闪耀在世居此地老辈人深深的记忆里。
类别:民间文学 代码:02
分布区域 位于人民西路(织机街)北侧,南起人民西路,北止苏家巷口,因早年巷口有几棵树荫如巨伞的白果树,故名。
历史渊源 白果园为长沙市人民政府公布的11条历史街巷之一。位于人民西路(织机街)北侧,南起人民西路,北止苏家巷口,因早年巷口有几棵树荫如巨伞的白果树,故名。 白果园因旧时巷口生长着多棵白果树而得名,但民间流传了这么一则传说。相传远古年间,天帝最钟爱的七仙女,因为看到人间旱灾肆虐,草枯木死,民不聊生。向天帝奏请下凡解救灾民,七仙女来到凡间一名唤星沙的地方,见老少百姓皆坐地观天,嘴枯唇裂。七仙女见此一景伤心落泪。在巷口街头玉臂一挥,数株白果树拔地而起。老百姓见此欣喜若狂。老百姓为缅怀这位美丽善良的七仙女,遂将此巷命名为“白果园” 此外,白果园还有“苏家巷与老泉别径”相传苏家巷和老泉别径之名称与宋代大文豪苏洵直接相关,苏洵的别号乃“苏老泉”。 “《湘江评论》印刷处旧址”早在1919年,青年学子毛泽东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下,以湖南学生联合会的名义编印发行,在长沙推出了影响力极大的革命刊物《湘江评论》。 “程潜公馆旧址”今白果园21号旧时为国民党元老级人物程潜先生的公馆,现为省粮食局职工宿舍。 “八大公沟遗迹”八大公沟原名八大御沟,始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因获皇帝御批施建而得名。
基本特征 白果园为长沙市人民政府公布的11条历史街巷之一.位于人民西路:(原织机街)北侧,南起人民西路,北止苏家巷口,因早年巷口有几棵树荫如巨伞的白果树,故名.白果园曲径通幽,鸟语花香,骄阳铺金,皓月洒银,别有洞天,虽全长不过百余米,巷宽才4米左右,但古老的麻石路却承载着几个世纪历史的风风雨雨,清水砖墙、清末民初的名人公馆——程潜公馆、《湘江评论》印刷处旧址以及八大公沟遗迹.
主要价值 白果园旧名“老泉别径”,循别径便进入一片白果树林,故名白果园。白果园街道曲折,麻石路面保留至今。而且路面未经过大的整修,是最原始的古道,文物价值不言而喻。民国时期,白果园为公馆集中之区,程潜、郑家溉等名人的公馆位于此街。程潜(1882—1968),长沙府醴陵人,1947年回湘任湖南省政府主席,1949年8月与陈明仁将军共同宣告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湖南省省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郑家溉(1871—1944),著名书法家、清末翰林,长沙县白沙乡人。1944年6月长沙沦陷,日军逼其出任维持会长,遭严辞拒绝。在日军劫持途中,纵身跳塘,以死明志。现在白果园发展成了茶文化一条街。长沙城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以及其背后大量的史实和文献,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信息。长沙有着2000多年的建城史,这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点点滴滴地记录在这些历史街巷的记忆中。更重要的是,在城市中保存下来的传统生活方式使这种记忆变得更为真实,使市民可以真真切切地触摸到文化的积淀。
(名城长沙网独家登载,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